收藏本页
切换浏览模式

华夏网·艺术论坛书画大赛书画学院书画装裱 → 查看评论

帖子评论信息
评论主题: 紙質文物的修復與保護
评论对象: 书画大学 | 2011/3/30 14:27:36
评论言论:

八、酸化

在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中,收藏著歷史遺留下來的浩如煙海的紙質文質、圖書、檔案。這些珍貴文化遺產都是用手工紙或機械紙書寫、印刷而成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消逝,人們發現用手工紙書寫、印刷的圖書、檔案歷經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仍留傳於世。用機械紙書寫、印刷的圖書、報紙卻遭到了嚴重的自毀,有的像酥糖一樣,一觸即成粉屑。1824年英國專家Murray在一本書中寫到「我有一本1816年牛津出版的《聖經》,從未使用過,但已成為粉末。」1825 年另一位英國人Thomas-Hansard寫到「整整一批已裝訂的庫存本,在倉庫的書架上成了碎片。」1957年,巴羅(Barrow)實驗室對 19001949年出版的500本書進行了紙張壽命研究,其結果如下:

脆弱:39%,只能有限使用,閱讀時容易造成撕破、在書架上最多能持續25年。

低強度:49%,估計有2550年壽命,其中2%使用壽命可能會超過50年。

高強度:1%

從研究報告可以看出,二十世紀中期以前出版的書幾乎97%99%使用不到本世紀末。法國國立圖書館、檢查藏書10000萬冊,其中一觸即碎的就有9萬多冊,即將粉化的有67萬冊。處於危險狀態的有66萬冊,世界各地圖書館都有類似情況,對於這種現象,人們曾迷惑不解,直到1912年, Hielmsater把紙浸泡於硫酸鋁、硫酸鉀、醋酸鋁溶液中,然後,取出進行加速老化試驗。從測試數據說明:紙張自毀是由硫酸鋁存在引起的。 1925KonlerHan研究也得出同樣結論。由於機械紙中含有硫酸鋁,水解後呈酸性,這就是紙張自毀的根本原因。



(一)紙張酸化的原因

紙張在緩慢的陳化過程中,其酸化程度是與變質速度有著直接關係,引起紙張酸化有內在因素,也有外在環境因素。現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1.機械紙都以木材、稻草為原料製作而成,這些原料中都含有木質素非纖維材料類,原料本身就呈酸性或者在氧化、水解時產生酸性衍生物。

  2.造紙原料中含有許多雜質,(如脂肪、蠟、膠等)。為了提純,經常用氯氣、氫氧化鈉、硫酸鈉、硫酸氫鈣等藥物進行處理,必然會有殘留藥劑沉積在紙張中。微量的氯化物能加速明礬對紙變質作用。因為硫酸鋁與微量的氯化物能加速明礬對紙變質作用。而硫酸鋁與氯發生反應生成氯化鋁,微量的氯化鋁在炎熱、潮濕條件下生成鹽酸,使紙張酸化。

  3.造紙過程中,用明礬、動物膠、澱粉作為填料,由於水解中間產生硫酸。這是紙張酸化主要原因之一。

  4.紙張在貯存過程中,由於空氣中有害氣體如二氧化硫、硫化氫、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等侵蝕,並在微量金屬離子的催化下,與水反應生成硫酸、亞硫酸、碳酸。這一切又促使紙張酸化。

  5.用酸性的或含氧化物的油墨、墨水顏料印刷和書寫。也是紙張酸化增加原因之一。

  6.另外微生物的生長,霉菌分泌色素而形成酸。

總之,造成紙張酸化的原因還有很多,就不一一贅述了。必須指出諸種因素皆不是獨立的進行,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

(二)紙張酸化造成的危害

眾所周知,紙的主要化學成份是纖維素的組合。纖維素大分子中基環間的葡萄糖柑鍵。當酸的水溶液作用於纖維素時,使葡萄糖柑鍵發生斷裂,並造成聚合度降低,其結果使紙變質發脆。在水解過程中,酸是催化劑,它能降低葡萄柑鍵斷裂的活化能,而提高水解速度。水解速度隨著氫離子濃度成一定比例的增加,也就是PH值越低,酸性越強,水解速度越快。紙的變質表現在宏觀上是變色,在微觀上便是結構的破壞(即機械強度的下降)。

我們也進行過紙張抗拉強度與PH值的關係試驗:把道林紙分別浸入不同PH值溶液中,然後取出,在相同條件下乾燥,進行數據測定,其結果也得到證實。

從上圖可看出,無論是明礬Al2SO43、鹽酸 HCl、硫酸H2SO4都會引起紙張的降解,使紙張耐折強度下降。另外從圖中所示的規律,就更清楚地說明紙張所含酸的濃度與耐折強度之的關係。

從圖中看出:原耐折度均為400次的紙,用不同濃度的酸處理後再進行老化,在相同時間和溫度(100)條件下,紙張耐折強度的損失隨酸的濃度不同而表現不同,PH值為6.29.7者,經過兩天的老化後,其耐折強度只發生微弱的變化,仍保持400次左右。耐折度保留了95%

PH值為4.54.8的紙,經過兩天老化後,耐折度迅速降到200次以下,耐折度僅保留1535%。從理論和實踐都證明紙張中酸的存在,是紙張自毀的根源。

第四章 紙張的保護技術
自西漢以來,我國歷代遺留和保存了大量的古籍、繪畫,數量之多,正如人們所形容的那樣是「浩如煙海」、「汗牛充棟」。當我們在博物院、圖書館觀賞,查閱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以前的東晉、隋、唐、宋、元、[user1] [user2] [user3] 明、清的繪[user4] 畫、古籍時,一定會感嘆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是如何保護的。

我國先民不僅創造了繪畫、古籍,而且還積累了保護繪[user5] 畫、古籍的豐富經驗。這些寶貴經驗有的是家傳秘方,有的是口手相傳,有的記錄在歷代收藏家的著作中,但絕大部分的秘方、技巧已失傳。

保護紙質文物,一方面要利用先民長期積累的寶貴經驗,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現有的科學成果、手段,採用新的方法。

第一節 傳統的保護技術

一、書畫的裝裱

中國的書法和繪畫,是東方藝術之瑰寶,伴隨著書畫傳統藝術而發展的書畫裝裱工藝,也是中華民族獨有的工藝。正由於有了裝裱工藝,歷代繪畫珍品才得以寶藏久遠。

書畫裝裱技藝,從晉代開始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歷史,具有獨特的民族藝術傳統特色。書畫作成,折皺不平,未經紙裱,不能堅挺。現代畫家錢松喦《硯邊點滴》提及:「國畫也須經過裝裱,才能成為完整的作品,如放置不裱,日久以致發生黃色斑點,以及蟲蝕霉污,潮濕成,無法挽救。故書畫之欲保持永久,必須即時付裱,至少是背面托紙,然後收藏。」由此可見,書畫裝裱之重要。最近幾年出版了《書畫裝璜學》,《書畫的裝裱與修復》等多部專著,較系統地總結,介紹了行之有效的經驗,是值得借鑒和學習。

(一)、裱褙詞義

裱褙與裝飾書畫、碑帖,為我國特有之一門工藝。所謂裱褙乃指:所裱之物以紙襯托背面,加鑲綾、絹或紙為外緣,經過相關的程序,以完成便於懸掛、攜帶與保存之形式。裱褙的製作過程,則因裝裱形式而異。書畫、碑帖經裱褙後益增美觀,便利於觀賞收藏,其殘損處亦可藉機修復。

裱褙的相關名稱包括:裝潢、表背、潢治、裝背、裝褫、褾褫、玉池、裝池、褾背、褫背、表裝、裝裱……等。「裱褙」為目前通用的稱呼。

(二)裱褙形式起源:

 1、裝潢的起源與卷、軸、冊的形成

  裝潢始於何時?為何形成卷、軸、冊的形式?史籍記載極為簡略,並無明確答案。根據王以坤著《書畫裝璜沿革考》(註二)所參引古代書史及中國書籍制度變遷過程,大約可歸納如下:

1)簡冊制度的建立與書寫及使用方式的決定

  竹簡是中國最早的書寫材料,「是一根竹片或木片,從

敦煌發現的木牘大多是一尺至一尺二長(古一尺約合24公分)

,簡之所容一行字耳」。

其使用方法如下:

a.
由上至下書寫。

b.
一篇書由若干「簡」組成,由右至左列一橫排。

c.
將許多「簡」編成一篇即成「冊」。

d.
每冊開篇前加上兩根不寫字的簡作為保護作用稱為「贅簡」。

e.冊不展開時,為便於收藏,由左向右捲起,扎成一束,為避免錯亂,同一篇書的各冊常用「帖」或「囊」盛起。上述書寫材料及形式稱為「簡冊制度」。

f.
簡冊制度的建立,決定了中國書寫形式,使用由右向左,由上至下的順序。

2 西漢古墓「帛卷」的出土與卷軸形式的關連。

西漢古墓「帛卷」的出土,證明了卷軸的形式。縑帛作為書寫繪畫材質大約始自公元前五、四世紀,迄止於公元後三、四世紀。當時的縑帛與今天書畫用絹並不完全相同。其絲細緻異於常絹,細緻不漏水。「帛」為縑素的通名。縑帛一卷將近四十尺(古尺)長,作為書畫材料質地輕軟,遠勝竹木,還可依書畫長短面積隨時裁割,戰國時期已使用縑帛做為繪畫的材料。

長沙西漢古墓中曾發現一宗紅漆卷軸的帛卷,可惜出土後觸手即碎。參照相關歷史資料大約可以推斷「帛卷」的舒卷形式當為簡冊的演進,例如簡冊有「贅簡」,卷軸相應就有「天頭」和「引首」部位代替,「帙」則由「包首」代替。

3)紙的發展繁衍出軸、冊等其他形式

a.
東漢蔡倫發展了造紙術,紙張遂成為普遍的書寫繪畫材料。

當時的紙寬度大約一尺(與尺牘尺寸相似),自漢至晉之間,造紙的工藝不高,抄出的紙很厚。當時的人已開始使用黃蘗汁染紙以防蠹害,此法稱為染潢或入璜。

b.
漢晉之間所造的紙因為厚度高,故不需經扥裱,只將其連接

即可成卷。這種紙卷軸的形制是帛卷的延續與發展。至晉代方是扥裱工藝的萌芽期,但技術不佳。

c.
晉代之後書畫裝璜,從唯一的形式--「卷」,又繁衍出軸、冊

等其他形式,「染潢」的工藝逐漸減少,書畫裝璜變成以「裝」為主。



(三)掛軸形式的演變

掛軸又稱立軸,以往一般咸以掛軸形式係隨佛教「旛畫」從印度傳入中國。然根據林政宜〈中國掛軸形式演變試析〉所論,由南北朝1.乾扥法:

乾扥法的優點在於有效的控制水分與上糊量,可防止顏料因過度吸水而產生暈滲、脫落、污染等問題的發生,在撫刷作業中產生紙張破損的情形亦較少,此法被廣泛使用。作業方式如下:

1)畫心正面朝下置於裱桌,背面施水潤紙。

2)待水分濕潤畫心,以毛刷淨平畫心平貼桌面。

3)固定扥心紙位置,並均勻上糊於扥心紙正面。

4)揭起扥心紙,使上糊面覆蓋於畫心背面。

5)使用棕刷循序綿密排刷扥心紙背,俾使畫心與扥心紙產生緊密的貼合作用。

6)揭起貼於裱板陰乾。

2.
濕扥法
基本施工法略同於乾扥法,其最大區別在於濕扥法是將漿糊直接塗刷在畫心背面,而後覆背扥心紙扥裱而成。此法常因施加於畫心的水分控制不易,而造成畫作顏料的暈染污損,扥裱紙質較薄的畫心會有刷破的危險,因此濕扥法較適合處裡耐水性佳或材料較厚的繪材,例如:印刷複製品、機器製宣棉紙、厚重麻紙、棉紙、絹、綾、綢、織錦、刺繡類織品等,能得到較好的貼合效果。

3.
搭紙床法

在進行乾扥法或濕扥法時,預先在畫心底下墊一層吸水紙,,藉吸水紙吸附多餘水分的作用,保護畫心免於受損的一種方式。在下列幾種情況下,採用搭紙床扥裱有其必要性:

1)畫心質地薄弱或經特殊處理的裱件如碑帖拓片類。

2)膠礬處理過的熟絹、熟紙所繪製的作品,會有容易掉色,或暈染特性。

3)使用輕膠質顏料的畫作,例如白粉、水彩或其他。

4)潑墨重彩畫或斗筆書法等,類此在紙張的單位面積內使用過度飽和顏料的裱件。

5)水性原子筆、簽字筆、鋼筆所繪製界格圖案或劣質印泥圖記……等。

6)在裱件上發現無法辨識之顏料或不明污染物之疑慮時,應做妥善的處理措施。

(三)揭裱舊書畫

裱褙文物使用材料主要有兩大類:一為動物纖維的蠶絲織品;二為植物纖維的紙類產品。他們主要的內含物「纖維」在正常的保存條件下,也將隨時間的增長而逐漸老化,纖維被水解與氧化是劣化的最大原因,何況歷經改朝換代的傳世作品,難免面臨天災人禍的浩劫,或受蟲蠹侵襲,在不利於保存的大環境中,畫作因而殘破污損,導致無法張掛展示的狀況,此時透過揭裱的方法進行修復工作,將可延續文物的壽命傳承後世。揭裱之前需審慎評估修復的範圍、方式及必要性。若只求較乾淨新穎,則重裱有損無益,因為繁複的揭裱漂洗作業將或多或少損及原作神采。

  正常揭裱工序應包括下列作業:

1.檢查、評估、記錄

老舊裱件進行揭裱修復前,先記錄來件裝裱形式、尺寸、用料、作品內容、作者、題款、用印……等外觀形式,並仔細檢查裱件正反兩面有否缺損、劣化、蟲嚙、霉污 、水漬痕、顏色劣化等情況,作拍照、描繪損壞區域的特寫記錄。經綜合評估後,作修復分級並擬定修復方式,準備維修材料與應用工具,再進行修復工序。

2.
清理畫心

1)表面附著物清除:請參閱:清洗與漂白;除塵、有機溶液清洗。

2)殘破缺口若呈反捲、轉折現象,應先理順對齊定型。

3)粉碎性劣化品適當潤濕以防卷軸品開展時增加碎裂,並作簡單加固及防止被風吹散措施。

4)以棉花團沾水輕擦,測試顏料是否脫膠或掉色,若顏色膠質已退化可使用一份明礬加二份膠水的混合液作局部加固。

3.
洗畫心

1)方裁畫心:決定揭裱之後,即可裁切舊裱絹綾飾邊,減少面積方便後續作業。

2)乾洗:為避免舊畫顏料褪色或塵污滲入紙絹纖維中,使用毛刷、棉花、橡皮擦、海綿或專用吸塵器等機械方式清除畫心污染物。。

3)水洗:積塵的畫心色暗氣沉,或遭水浸形成水漬痕,使用4050溫熱水悶浸或漂洗去污,可除去大部分水漬痕,水溫愈高洗滌效果愈好,但超過 80的水溫會破壞紙纖維並損及顏料。水洗之前備兩張素淨保護紙覆蓋於畫心上下,若能以網架夾緊可增加漂洗的安全性與方便性。

4)嚴重污漬或霉斑漂洗:請參閱清洗與漂白。

5)脫酸處理:請參閱紙張的脫酸方法。


反对方

支持方

反对方人数(0
支持方人数(0

中立方

中立方人数(0
Copyright ©2004 - 2020 cnrr.cn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
页面执行时间 0.06250 秒, 9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