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切换浏览模式

华夏网·艺术论坛艺术大赛影视大赛 → 查看评论

帖子评论信息
评论主题: 男子热衷慈善事业捐资百万的悲惨下场
评论对象: haocnric | 2009/3/24 12:37:41
评论言论: 男子热衷慈善事业捐资百万的悲惨下场


男子热衷慈善事业捐资百万的悲惨下场
  
  
  
  
  “荣誉”几乎是这家不大的饭店仅剩的资产:从门楣上某书法家“慈善人家”的题字,到墙上擦得铮亮的26块金色获奖铜牌,就连大厅正中的电视机,也在一直循环播放着店主王明殿善举的访谈录像。
  
  在青岛市崂山区的这家郊区饭店,一切都保持着原来的样子:上到处是王明殿和名人的合影,且一律用金色相框装裱,照片中的主人站姿笔直、面带笑容。而如今,这名“中华慈善人物”却躲在后厅的小房间里,大声抱怨着,宁肯这一切全都不曾有过。
  
  眼前的王明殿早已失去了照片上的风采。他头发凌乱,皱纹纵横。“我亲娘,这可怎么办?”讲起出名之后这一年的经历,这位饭店老板的眼睛和鼻子几乎挤到一起,但仍掩饰不住眼眶里打转的泪水。
  
  “知道了我的故事,看你们谁还敢出名!”一提起自己破产的公司,和自己有家不能回的日子,王老板就忍不住低声诅咒。
  
  其实早在出名前,这位山东汉子已经默默做了15年善事。他捐助的失学少年如今已经大学毕业了,但周围的人大多毫不知情。人们只知道,王老板手下有5家企业,还有一家生意红火的饭店。
  
  从捐出第一笔3万元钱起,王明殿便像上瘾一样。他把帮人当成了一种“爱好”,每捐出一次钱,他心情就非常好,觉得“回家走路都轻快”。
  
  在沂蒙山的时候,他看到小学里的孩子们坐在砖块上,趴在水泥台子上写字,心里十分难过,便找人赶制了100多套桌椅送去。之后,他又拿出几十万元捐助当地的希望小学。还把自家附近的小学进行了改建。
  
  他自称,做这一切时并没想到过名声。但他坦承,他已习惯自己赠送出去的钱财数字加起来,“反复回味,并从中获得安慰”。到2005年,这个数字据称已经超过百万。
  
  也就在这一年年底,王明殿的企业参评区“优秀党支部”,按照参评要求,须有一个“优秀代表”代表支部。这样,当老板的被从幕后推到了前台,他的善举一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前来采访的当地记者一眼就注意到王明殿的住处:两个集装箱拼建而成的房子。那是他花4000元从码头上买来的,隔成3间,盖上瓦,打上窗户,一家三口就住在里面。“我有房子,但是让给父亲和继母住了。而现在买房子太贵,以后再买。”他这样解释。
  
  但这番解释一律被记者们所“忽视”。很快,一个“捐款百万住集装箱”的新闻人物震撼了人们,市、省甚至中央级媒体迅速跟上,对他进行轰炸式报道。他做过的最细微的好事都被挖掘出来。各种各样的慈善奖项如潮拥来。
  
  在王明殿那连件像样家具都没有的“房子”里,最多的东西就是锦旗、奖杯,以及全国各地报道他的报纸、杂志。起初,每拿一个奖,他就“高兴得跟个孩子一样”,向妻子和员工们炫耀。可到后来,随着荣誉而来的烦恼不胜其扰,他干脆把一些锦旗和奖状一把火烧了。
  
  一起被烧掉的,还有伴随着名誉而至的喜悦。王明殿发现,出名以后,自己的生活全乱套了。
  
  他接待的第一个前来求助的人,是一对河南父子。孩子得了重病,父亲看到了关于王明殿的报道后,不远千里登门求助这个“有钱的大善人”。
  
  而治疗孩子的病需要几十万元,这大大超出了王明殿的承受能力,“何况我还得帮助学生们”。无奈之下,他给了这对父子1000元,把他们送走。
  
  那对父子苦苦的哀求,以及失望的眼神,让王明殿难过了许久。但他没有料到,这仅仅只是开始。随着他名声越来越响,接踵而至的求助者很快踏平了他的门槛。
  
  所有求助的过程都相差无几:求助者直接来饭店找到王明殿,苦苦哀求,接收了象征性的几百元钱后,返回家乡。近的求助者几乎从不间断,最远的竟来自甘肃。
  
  这个遭遇车祸、失去一条腿的甘肃女孩,请求王明殿帮她装条假腿。尽管十分同情她,但王明殿还是被高达8万元的费用难住了。他只有按“老规矩”,先安顿她住下,请她吃饭,然后给她1000元钱,送她回家。
  
  女孩子哭,王明殿和妻子一起陪着哭。可是除了哭,他没有别的办法。对自己能力有限的愧疚,深深刺激着他。
  
  “我如果有很多钱,一定帮了她。”他抹着眼泪,对朋友说。“你就是亿万富翁,你能帮得过来全国这么多可怜的人吗?”朋友这样反问。
  
  一年多的时间,他接待的求助者接近300人。起初的自责和同情,逐渐变得麻木。用他的话说,心肠“被逼得越来越硬”。
  
  有一天午饭时间,一个当地小伙子闯进王明殿的房间,当着正在和他一起吃饭的6个人,扑通一声跪下:求求你,救救我吧!
  
  王明殿不慌不忙地把他扶起来,让到饭桌上,一一为他介绍。原来,座中的6个人,全是从各地赶来的求助者,有骨癌患者,有残疾人。
  
  最多的一天,上门求助的人竟高达13人。结果,多数人只能接过王明殿送上的300元钱,然后默默离去。
  
  “不当警察不知道坏人多,不出名不知道中国需要帮助的人多。”这是王明殿自己总结的“格言”。
  
  求助的人多了,求助的方式也五花八门。一次,王明殿接到儿子的电话,慌张地说,门口多了个死人。
  
  他连忙放下生意赶回饭店。一个人躺在店门前,身上盖着一张苇席。掀开一看,人还活着。叫起来一问,原来是一个糖尿病患者。
  
  最让王明殿感受刺激的,是来自大连的一对母子,不到10岁的儿子得了白血病。王明殿解释了自己的困境后,对方不住地抹泪,就是不肯走。
  
  王明殿打电话求助,民政部门告知,这事儿归当地政府管。而当警察赶到现场后,也变得束手无策。
  
  “你不帮我,我就死给你看。”绝望的母亲折断饭桌上一只白色塑料筷子,扎向自己的手腕,血流如注。她一边哭,一边喊:“王明殿,你这个骗子,你这个大骗子!”
  
  每说起这事儿,王明殿的眼泪就忍不住委屈地往外冒。骗子的称呼,他不只听过一次。
  
  求助的人多了,他开始东躲西藏。有一次,一对年轻夫妻来找他,缠住不放。他借口出去藏到了自己的小屋里。
  
  谁知被那个年轻的丈夫看见了,一直追到门外。这个善人躲在屋子里,捂着耳朵,屋外那个愤怒的求助者疯狂地捶墙,一边大骂他是骗子。
  
  “你没有钱,还上什么报纸?”他听见外面有这样的怒喝。
  
  不过,相比后来发生的事,这些全算不上什么了。
  
  一次,一个看上去老实巴交、50多岁的人来到店里,张口向他讨“10年前借去的5万块钱”。还有一次,4个五大三粗的壮汉找上门劈头盖脸说:“我们外面来了几十个人,今天你要不给我们钱,就有你好看的。”
  
  而最令他害怕的,则是不久前的一个电话。电话里的男子用低沉的声音说,有人要花几十万元“买他一条腿”。
  
  “我们查了查,你还是个大善人,这生意不好做。这样吧,你给我们钱,我们不做这生意了。”对方循循善诱,口气变得很缓和。遭到拒绝后,电话里传来的最后一句话是“那我们就干活了”,随即挂断。
  
  “我现在成天提心吊胆,怎么办啊?”王明殿说着说着,再一次捂住双眼。尤其让他难过的,是部分基层官员对他的态度。
  
  “王明殿是出风头,谁都别宣传他。”这是一个领导在一次会议上说的话。
  
  更让他生气的是,他捐款百万的消息宣传出去后,他每月300元的“劳动保障”款,马上停发了。
  
  “钱不在大小,却是个规矩。”他说。他去找相关部门理论。相关工作人员手一挥:“你那么多钱,还少这几个?”
  
  或许这个工作人员根本不知,眼前这个名声在外的“有钱人”,经济已陷入极度窘境。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的企业,全部倒闭。
  
  出名后,有人跟他谈合同,每当谈到回扣的事情,对方连忙说:你是善人,我们怎么能要你的钱。
  
  久而久之,回扣没人要,生意也没人找他了。他所在的领域仍旧保有惯常的“规则”:没回扣,当然没人肯找他。有一次,一个生意伙伴跟他吐露心思:“你那么有名,那么多记者关注,拿你回扣,被曝光了怎么办?”
  
  很快,公司再也无法运行。他被迫解散了员工,停发了工资,关门大吉。
  
  现在,王明殿的收入,只靠这家饭店维持。这对他的慈善事业,是个不小的考验。
  
  他甚至在饭店进门的地方设立了“捐款箱”,透明的长玻璃箱里,放着一张百元大钞,和散乱的少许零钱。
  
  他甚至担心,这家饭店很快也会被拆掉了。据悉,当地的规划已把他的饭店所在地列在了其中,早有人来量过地,只是不知什么时候动手。
  
  到时候,王明殿的三间集装箱改成的房子,也将不复存在。他决定在边上搭个帐篷住着,让人们都来看一看:“当个好人有多难!”
  


转自: http://www.yule2000.com

反对方

支持方

反对方人数(0
支持方人数(0

中立方

中立方人数(0
Copyright ©2004 - 2020 cnrr.cn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
页面执行时间 0.03906 秒, 9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