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主题:
绍兴3名初中生抢劫超市杀死一家三口
评论对象: 玻璃夕阳 | 2009/11/7 11:34:56
评论言论: 游戏:走向犯罪的最后路标
“去网吧都爱做些什么?”
“当然是玩游戏。”
“都玩些什么游戏呢?”
“暴力类的游戏,最喜欢玩格斗。”
“格斗是什么游戏?”
“就是打拳的,可以把对方一拳拳打死。”
“为什么喜欢玩格斗?”
“很刺激啊,把人家打死,赢了就很有面子。”
并不是每个沉迷游戏的年轻人都会犯罪,但犯了罪的年轻人都沉迷游戏。
三个孩子不幸成为这句话的又一个注释。
“最快、最狠、最有效地击毙对手,这样看来真刺激。看着游戏中的自己一拳一拳,一刀一刀地把对手打得爬都爬不起,就会觉得很有成就感,很满足,自己就好像是个英雄。”即便是在看守所里,小蒋的心里还时不时会浮现这些虚幻的光荣。
游戏玩得多了,“拳头上讨生活”,“打出一片天”之类的念头终于在他们的心里发芽长大——即便他们三个现在都是只有1米60多的瘦弱身材,“用刀,用枪,比拳头更有用。”
小蒋说,他一直希望在现实生活中自己能有“露一手”的机会,好让大家瞧瞧自己的能耐。他们玩过一个摩托车游戏,为了争到第一,还可以在骑行过程中拿棍子去打倒其他的对手,“我们觉得这样很帅,骑着摩托,横冲直撞。”
按照小蒋的“想法”,自己要能当成这样的飞车党多好,骑着摩托车,“嗖”的一声就可以抢走行人手中的包,然后消失的无影无踪。
只可惜,摩托车的价格太贵,他们身上的钱仅够买几把刀,没想到这一“无可奈何”的第二抉择,却最终将让他们付出更大的代价。
这些暴力游戏,成为三个孩子走向犯罪道路上的最后一个路标。
杀机:漫不经心下的顺理成章
“怎么会想到杀人的?”
“怕他不给钱,还要反抗。”
“举刀的那一刻,心里想到什么吗?”
“没想法,杀了就杀了。”
“那个孩子今年才两岁,你们怎么会下得了手?”
“没想那么多,就是怕他吵醒别人。”
“那个时候,没有想过自己的父母吗?”
“没有。”
“现在,知道父母会伤心吗?”
“不知道。”
“后悔吗?”
“后悔有什么用?”
怎么搞到钱?这个问题总让这些17岁的年轻人焦虑。
小蒋到路桥去找工作,可工作找不到,他就跟小杨商量,打工赚钱不如想其他办法来“搞一点”。还在和父母斗气的小杨也正缺钱花,毫不犹豫一口答应。
抢谁?他们想到了当初待过的嵊州钟铨村庞某的这个小超市,以及还在那里的小单。三个人在嵊州的一个网吧里会合,开始仔细分工,踩点准备。
计划实施前,小蒋卖掉了自己的手机,买回了4把刀。
办案民警告诉我们,三人做案前完全做好了杀人的准备,甚至考虑到了一定会见血,每人还多带了一套换的衣服去。
“你们不知道杀人比盗窃判得更重吗?”我们问三个孩子。“不杀人,怎么能抢到钱?”他们有些漫不经心地回答,在这三个瘦瘦弱弱的孩子们看来,杀掉几个人,是普通而普通的事,在他们搞钱的过程中,平常得如同搬掉几块石头一样。
于是,作案时的凶残,也终于顺理成章。
5月27日的深夜,三个人溜达到了庞某的超市,可不少村民在打麻将。不能动手的三个人在周围游荡了一圈又一圈。子夜时分,人群散去,庞某也拉下了超市的卷帘门。
三人终于等到了机会,他们以买东西为名,又骗庞某拉开了门。接着,小单和小杨一个缠住庞某问,一个假装去货架吸引他的注意力,小蒋看准庞某的要害,毫不犹豫地举起了尖刀……
心理专家:“失爱”的少年形成反社会人格
为什么3个少年成了冷血杀手?杭州市安康医院潘伟业主任医师用了一个非常专业的心理学名词来解释:“很可能是心理防御机制在起作用。”
“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坎坷后,他会将一些不能接受的情绪都压抑到了潜意识里,一旦遇到机会触动,这种情绪就会爆发出来,发泄到无辜的人或物上。”潘医师解释说。
潘医师分析,这些跟随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突然面对物质丰富的城市与农村生活的巨大反差,他们强烈地感受到了社会不公。而在学校的教育里,强调的是知识的教育,他们也因成绩不好被歧视。而关于“做人的意义、做人的目标”的人文教育却往往被忽略。也因此,教育出来的孩子没有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同时,父母对子女缺乏必要的关爱、沟通,这些处于“失爱”状态的少年们,很容易形成反社会人格。
“在这种压抑的成长环境中,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私欲极度膨胀,对别人却很冷漠,甚至到了残忍地步。”潘医师分析说,“一开始,虚拟世界、暴力游戏或许会成为他们发泄压抑的渠道。可沉迷于虚拟世界后,作为人格发育还没成熟的未成年人,他们又会分辨不清虚拟与现实的差距,最终酿成了惨剧。”
评论对象: 玻璃夕阳 | 2009/11/7 11:34:56
评论言论: 游戏:走向犯罪的最后路标
“去网吧都爱做些什么?”
“当然是玩游戏。”
“都玩些什么游戏呢?”
“暴力类的游戏,最喜欢玩格斗。”
“格斗是什么游戏?”
“就是打拳的,可以把对方一拳拳打死。”
“为什么喜欢玩格斗?”
“很刺激啊,把人家打死,赢了就很有面子。”
并不是每个沉迷游戏的年轻人都会犯罪,但犯了罪的年轻人都沉迷游戏。
三个孩子不幸成为这句话的又一个注释。
“最快、最狠、最有效地击毙对手,这样看来真刺激。看着游戏中的自己一拳一拳,一刀一刀地把对手打得爬都爬不起,就会觉得很有成就感,很满足,自己就好像是个英雄。”即便是在看守所里,小蒋的心里还时不时会浮现这些虚幻的光荣。
游戏玩得多了,“拳头上讨生活”,“打出一片天”之类的念头终于在他们的心里发芽长大——即便他们三个现在都是只有1米60多的瘦弱身材,“用刀,用枪,比拳头更有用。”
小蒋说,他一直希望在现实生活中自己能有“露一手”的机会,好让大家瞧瞧自己的能耐。他们玩过一个摩托车游戏,为了争到第一,还可以在骑行过程中拿棍子去打倒其他的对手,“我们觉得这样很帅,骑着摩托,横冲直撞。”
按照小蒋的“想法”,自己要能当成这样的飞车党多好,骑着摩托车,“嗖”的一声就可以抢走行人手中的包,然后消失的无影无踪。
只可惜,摩托车的价格太贵,他们身上的钱仅够买几把刀,没想到这一“无可奈何”的第二抉择,却最终将让他们付出更大的代价。
这些暴力游戏,成为三个孩子走向犯罪道路上的最后一个路标。
杀机:漫不经心下的顺理成章
“怎么会想到杀人的?”
“怕他不给钱,还要反抗。”
“举刀的那一刻,心里想到什么吗?”
“没想法,杀了就杀了。”
“那个孩子今年才两岁,你们怎么会下得了手?”
“没想那么多,就是怕他吵醒别人。”
“那个时候,没有想过自己的父母吗?”
“没有。”
“现在,知道父母会伤心吗?”
“不知道。”
“后悔吗?”
“后悔有什么用?”
怎么搞到钱?这个问题总让这些17岁的年轻人焦虑。
小蒋到路桥去找工作,可工作找不到,他就跟小杨商量,打工赚钱不如想其他办法来“搞一点”。还在和父母斗气的小杨也正缺钱花,毫不犹豫一口答应。
抢谁?他们想到了当初待过的嵊州钟铨村庞某的这个小超市,以及还在那里的小单。三个人在嵊州的一个网吧里会合,开始仔细分工,踩点准备。
计划实施前,小蒋卖掉了自己的手机,买回了4把刀。
办案民警告诉我们,三人做案前完全做好了杀人的准备,甚至考虑到了一定会见血,每人还多带了一套换的衣服去。
“你们不知道杀人比盗窃判得更重吗?”我们问三个孩子。“不杀人,怎么能抢到钱?”他们有些漫不经心地回答,在这三个瘦瘦弱弱的孩子们看来,杀掉几个人,是普通而普通的事,在他们搞钱的过程中,平常得如同搬掉几块石头一样。
于是,作案时的凶残,也终于顺理成章。
5月27日的深夜,三个人溜达到了庞某的超市,可不少村民在打麻将。不能动手的三个人在周围游荡了一圈又一圈。子夜时分,人群散去,庞某也拉下了超市的卷帘门。
三人终于等到了机会,他们以买东西为名,又骗庞某拉开了门。接着,小单和小杨一个缠住庞某问,一个假装去货架吸引他的注意力,小蒋看准庞某的要害,毫不犹豫地举起了尖刀……
心理专家:“失爱”的少年形成反社会人格
为什么3个少年成了冷血杀手?杭州市安康医院潘伟业主任医师用了一个非常专业的心理学名词来解释:“很可能是心理防御机制在起作用。”
“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坎坷后,他会将一些不能接受的情绪都压抑到了潜意识里,一旦遇到机会触动,这种情绪就会爆发出来,发泄到无辜的人或物上。”潘医师解释说。
潘医师分析,这些跟随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突然面对物质丰富的城市与农村生活的巨大反差,他们强烈地感受到了社会不公。而在学校的教育里,强调的是知识的教育,他们也因成绩不好被歧视。而关于“做人的意义、做人的目标”的人文教育却往往被忽略。也因此,教育出来的孩子没有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同时,父母对子女缺乏必要的关爱、沟通,这些处于“失爱”状态的少年们,很容易形成反社会人格。
“在这种压抑的成长环境中,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私欲极度膨胀,对别人却很冷漠,甚至到了残忍地步。”潘医师分析说,“一开始,虚拟世界、暴力游戏或许会成为他们发泄压抑的渠道。可沉迷于虚拟世界后,作为人格发育还没成熟的未成年人,他们又会分辨不清虚拟与现实的差距,最终酿成了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