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主题:
儿子在英国感受西方教育(下)
评论对象: 林中燕 | 2009/11/15 11:12:06
评论言论: 儿子从4岁起便开始弹钢琴。可出国后,为儿子买架钢琴的愿望只能像梦一样跟随着我们。当我们在加拿大有了工作安定下来之后,丈夫急于实现的第一个宿愿,就是为儿子买架钢琴。
一天偶然间他在当地报纸的广告栏发现了一则出售钢琴的广告。据称,那是一架制作考究,保存完好的老式琴。那天晚上,丈夫把有关那架钢琴的消息告诉了我和儿子。儿子先是一阵激动,可很快又平静了。看着他那若有所思的样子,我猜测他一定是矛盾了。果不其然,过了一会儿,儿子说话了:“爸爸,别买了。我不想要。”“为什么?你不是很羡慕有钢琴的孩子吗?”我不解地问。“可是……唉,我担心买了钢琴后,我会有很多麻烦。我不想给自己添加负担”。儿子叹息着说。他的话使我很反感。我没好气地说:“说穿了,你是怕吃苦,不想努力。我不明白,你为什么就不能向大陆的中国孩子那样刻苦地多学点儿东西?!”我的话火药味儿很浓,儿子回避了。只见他斜眼儿看了看我,接着把头转向了他爸爸。
“爸爸,求求您别买了。我真的不要!”儿子乞求说。为了缓和气氛,丈夫开始和稀泥了“好啦,好啦。琴怎么样还不知道呢。现在说买不买的事儿还太早,具体如何等明天看了琴在说。”我们约好第二天上午十点半去看钢琴。可儿子却推托说他有事不能去。我明白他是诚心想把这件事儿搅黄了。于是,我一针见血地说“别来这一套!要还是不要,痛痛快快的。”“妈妈,其实我很想要钢琴,但在买琴前,我请您能答应我一个条件,行吗?”踌躇中,儿子终于说实话啦:原来他要和我谈判。“什么条件?”我反问着。“就是允许我不找钢琴老师,由我自己练琴。”儿子简单明了地将谈判条件提了出来。我一听就耐不住了:“弹琴不找老师,那学什么?瞎混事儿是不是?”就在我大动肝火的时候,丈夫又插话了“还不知道琴怎么样,你们却先认真起来了。找不找老师那是后话。我们还是先去看琴吧。”他边说边拉我和儿子往外走。
那的确是一架很有特点的钢琴。钢琴的外观与国内的现代普通立式琴很相近。不同的是那琴架的主体框架部分雕刻着的小动物和花卉。这种点缀,为那架古老的钢琴增添了几分魅力。大概是喜欢绘画艺术的缘故,那琴儿子一下就看中了。在简单试弹之后,儿子和丈夫一致认为其音色也相当不错。于是,我们当即拍板要了。两天后,搬运公司将琴送来了。当儿子放学回来看到自己的琴后,扔下书包迫不及待地坐到了钢琴前。听着儿子弹的《月光曲》,我感到他先前的功底还是依稀可见。如果能有位好的钢琴老师指导,他会很快登上一个新台阶。但丈夫不同意。他主张先把找老师的事儿放放。过段时间与儿子平心静气地谈谈再说。
转眼间,钢琴在我家落户已经1个多月了。儿子也由每天放学主动弹琴,变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并且总是那首《月光曲》。于是,找钢琴老师的念头又一次在我心中萌发了。就在我着手为儿子找老师之际,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使我一改初衷。
那是在清理儿子书房的时候,我偶然间发现了儿子的作文本。想不到一篇题为《我终于又有了自己的钢琴》的文章,一下子抓住了我。我把它从头到尾结结实实地读了个透。文中写到:“我非常喜欢钢琴那优美的声音。但是,童时学琴的经历,使我对钢琴又有一种恐惧的感觉。记得当我大约4岁时,妈妈就送我出去学钢琴。虽然一周上一次课,可我每天都要练琴。最可怕的是每次练琴时,妈妈总是站在我身边,非常严肃地紧紧盯着我的手。如果弹错了音,或是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做,妈妈就狠狠地敲我的手指,还要不停责骂我。每次练琴,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怎么这么笨,又弹错啦!”从那时起,我对钢琴有了一种复杂的情感。我喜欢它,因为它那悠扬的声音真是太美啦;可我又恨它,因为它给我带来了麻烦和痛苦。我长大了。对音乐的喜欢,使我又萌生出拥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的梦。但我又担心有了它会使我重新回到童年那灰蒙蒙的日子。我真不忍心给自己找烦恼。因此,我从来没有向爸爸妈妈提起买钢琴的事儿。真高兴,爸爸了解我的心!他不仅圆了我的梦,还同意了我“不找老师,只是自己练琴”的请求。我弹琴的目的是因为我喜欢它(它可以表达我的情绪),而不是要作为炫耀自己有本事的资本,更不是为了考个九级。我希望能真正轻松愉快地享受音乐的美妙旋律。如果带着沉重的负担或很多压力去弹琴,我想那不是欣赏音乐,那分明是自己折磨自己。真高兴,我又有了自己的钢琴!可我不知道我是否可以实现我的那个愿望,在没有任何人干预的情况下,无忧无虑,尽情享受自己的琴声,因为妈妈可能不会放过我。我真希望妈妈能明白我的心,给我一片宁静的属于我自己的世界……”
读着读着,不知不觉中,我的心随着儿子的文章开始发酸。先前,我曾得意于自己在儿子教育上的成功。可万万没有想到,那“成功”的背后,却在儿子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如此可怕的阴影和无法弥补的创伤。
我曾鄙视西方的家庭教育。但相比之下,我也领悟到,他们那种对子女“放任自流”的做法是有道理的,那里面包含了理解和支持。
晓达
评论对象: 林中燕 | 2009/11/15 11:12:06
评论言论:
“爸爸,求求您别买了。我真的不要!”儿子乞求说。为了缓和气氛,丈夫开始和稀泥了“好啦,好啦。琴怎么样还不知道呢。现在说买不买的事儿还太早,具体如何等明天看了琴在说。”我们约好第二天上午十点半去看钢琴。可儿子却推托说他有事不能去。我明白他是诚心想把这件事儿搅黄了。于是,我一针见血地说“别来这一套!要还是不要,痛痛快快的。”“妈妈,其实我很想要钢琴,但在买琴前,我请您能答应我一个条件,行吗?”踌躇中,儿子终于说实话啦:原来他要和我谈判。“什么条件?”我反问着。“就是允许我不找钢琴老师,由我自己练琴。”儿子简单明了地将谈判条件提了出来。我一听就耐不住了:“弹琴不找老师,那学什么?瞎混事儿是不是?”就在我大动肝火的时候,丈夫又插话了“还不知道琴怎么样,你们却先认真起来了。找不找老师那是后话。我们还是先去看琴吧。”他边说边拉我和儿子往外走。
转眼间,钢琴在我家落户已经1个多月了。儿子也由每天放学主动弹琴,变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并且总是那首《月光曲》。于是,找钢琴老师的念头又一次在我心中萌发了。就在我着手为儿子找老师之际,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使我一改初衷。
读着读着,不知不觉中,我的心随着儿子的文章开始发酸。先前,我曾得意于自己在儿子教育上的成功。可万万没有想到,那“成功”的背后,却在儿子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如此可怕的阴影和无法弥补的创伤。
我曾鄙视西方的家庭教育。但相比之下,我也领悟到,他们那种对子女“放任自流”的做法是有道理的,那里面包含了理解和支持。
晓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