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评论信息
评论主题: 吕氏春秋:“视徒如己,反己以教”
评论对象: 中国文学院 | 2009/9/2 20:12:14
评论言论: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书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但舍弃了其中消极的成分。同时,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

 

[原文]

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乐。为之而乐矣,奚待贤者,虽不肖者犹若劝之; 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虽贤者犹不能久。反诸人情,则得所以劝学矣。

 

[释文]

人之常情,不能在所不安心做的事情上取得快乐,更不能在做无乐趣的事情时有所收获。做这件事能感到快乐,不用说贤者,就是不肖之人也会勉力而为;做这件事会感到痛苦,不用说不肖之人,就是贤者也不能持久。从人之常情出发,就能获得从事教育教学的道理了。

 

本节强调教育不可忽视人的情感,要通过对人之常情的思考,体悟教育的道理。

 

 

[原文]

善教者则不然。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人之情,爱同于己者,誉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学业之章明也,道术之大行也,从此生矣。

 

[释文]

善于实施教育的教师就不是这样,(他们)设身处地为弟子着想,从自身体验发出开展教育,从而掌握了教育的真谛。要求弟子做到的,自己也一定实行,这样师生就形成了一个整体。人之常情,亲爱与自己心志相同的人,赞誉与自己心志相同的人,襄助与自己心志相同的人。学业的彰明,理论的推行,就由此产生了。

 

在道德教育中,教师往往以教育者自居,高高在上,要求于弟子,自己却往往违反,这样的教育不但不会取得成效,反而会造成负面影响。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道德教育概念:“师徒同体”,这一概念强调,在道德教育中应坚持主客体统一的原则。

 

 

[原文]

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怒无处,言谈日易,以恣自行,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过自用,不可证移。见权势及有富厚者,不论其材,不察其行,驱而教之,阿而谄之,若恐弗及。弟子居处修洁,身状出伦,闻识疏达,就学敏疾,本业几终者,则从而抑之,难而悬之,妒而恶之。弟子去则翼终,居则不安,归则愧于父母兄弟,出则惭于知友邑里,此学者之所悲也,此师徒相与异心也。人之情,恶异于己者,此师徒相与造怨尤也。人之情,不能亲其所怨,不能誉其所恶,学业之败也,道术之废也,从此生也。

 

[释文]

无法履行教师职责的人,其心志不和谐,操守常改变,根本没有固定的相当规模准,就好像天气的阴晴一样喜怒无常。讲话不负责任,经常变卦,以放纵自己的行为,过失全在自身,不肯做自我批评,坚持错误,自以为是,不能接受规劝而有所改主。见到有权有势和有财富的人,不辨别其材质,不考察其品行,追随着去教人家,极尽阿谀谄媚之能事,惟恐有所不及。对那些平时操守高洁、品行出众、闻见广博、学习勤奋、学业已接近完成的弟子,却加以压抑、责难、疏远,妒忌厌恶他们。弟子想离去,却又希望能完成学业,留下来又不能安心。回家愧对父母兄弟,出门羞见朋友邻里。这里令求学者悲哀的事情,这是因为师生之间心志不同所造成的。人之常情,讨厌与自己心志不同的人,这是师生之间产生怨恨的根源。人之常情,不能亲近自己所怨恨的人,不能赞誉自己所厌恶的人,学业的败坏,理论的废弃,就由此产生了。

 

这里,作者强调了教师的道德操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师生之间的不和谐,教育的不成功,其根源往往在于教师品行的低下。


反对方

支持方

反对方人数(0
支持方人数(0

中立方

中立方人数(0

本风格由人人仿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论坛所有发言均属个人观点,与 人人论坛 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