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主题:
实用学习记忆法12
评论对象: lianlian | 2009/11/11 22:16:54
评论言论: 八、协同记忆法
协同记忆,是把视觉、听觉、动作等结合起来,同时用于记忆某些内容。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以前所学过的溜冰、舞蹈、画画之类的与动作相联系的内容最不容易忘记;诗词、歌曲等吟唱的内容次之;光用眼睛看过的书籍、画报等披露的内容最易忘记。学习外语,光看不读、不写的单词,比较容易忘记,既看又读、写、用的单词,不容易忘记。其原因在于它们属于不同的记忆。
光用眼睛看的默记,是大脑对视觉符号的记忆,谓"视觉符号记忆",读、写和运动性的记忆,包含着专管运动的小脑对肌肉运动的记忆,称为"运动记忆"。"视觉符号记忆"遗忘速度较快,而"运动记忆"遗忘速度较慢,甚至终生不忘。一个会游泳的人,即使间隔几十年没有下水了,想投水自杀也是困难的。
通过小脑记住的运动动作,并不限于躯干、四肢的运动,也包括身体各局部肌肉的细微运动。如小提琴家一连串准确、持久、迅速的动作,能不假思索地再现出来,几乎成为习惯性的动作,还有书法家、画家、雕刻家娴熟、准确的动作,莫不与运动记忆有关。
运动记忆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特别表现为口腔肌肉运动与语言之间的联系。小时候背诵古诗词,当时尽管不懂含义,长大后仍能脱口而出,这是小脑对口腔肌肉一连串动作保持牢固记忆的缘故。学外语尤其应该利用运动记忆这个特点。
有经验的教师都强调语调感,而语调感的养成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口腔和喉部肌肉的运动。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左脑侧重于抽象思维,主管语言、代数、逻辑等;人的右脑侧重于形象思维,主管直观图像、音乐、几何、综合创造等。心理学家理查德·汤普森和医学家斯凯尔研究证明,人的小脑中被称为"下橄榄核"的部位对记忆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中,充分调动人脑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运动中枢等各个部位的积极性,协同记忆,对于提高记忆质量效果显著。原苏联心理学家沙尔达科夫的实验证明:只听不看的记忆能力是60%,只看不听的记忆能力是70%,既看又听的记忆能力是86%。
应该特别强调的是,通过实验、制作等实际操作,不仅可以增强感性知识,提高记忆效果,而且由于经常活动手指,还可以使大脑沟回增多变深,提高智能,防止或延缓脑衰老。在大脑运动中枢,与一个拇指相对应的大脑皮层面积相当于与一条大腿相对应的大脑皮层面积的10倍。大脑控制整个躯干的脑细胞数量只相当控制双手的脑细胞数量的1/4。特别是左手参与实验、制作等,有利于开发右脑,培养创造力。
古人读书讲究"三到",即眼到、心到、手到。著名学者朱熹在《训学斋视》中指出:"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文学家苏东坡,在多年的求知生涯中,养成了抄书的习惯。他的抄书,往往不是为了积累资料,而是为了加强对书的内容的记忆。这两位先贤的做法,也许是建立在对协同记忆法良好效果有深刻体验基础上的吧!
协同记忆法应用于学习实践,主要应体现在把听、说、读、写、思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九、强化记忆法
强化记忆,是指通过加大刺激强度和提高大脑细胞的兴奋程度来提高记忆牢度。其中首次感知的程度很重要。19世纪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他的《论记忆》一书中写道:"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被烧伤过的儿童就避火,挨过打的狗见了鞭子就逃。"
一般知识和日常事物,如同过眼烟云,而遇险的场景、受辱的情景和自己用心思考写成的文章却终生难忘。其差别在于后者刺激强度大。俗话说:"经师不如访友,访友不如丢丑。"这句话揭示了刺激强度与记忆牢度之间的关系。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内容对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可在班内分组搞成语顶针对垒赛。比如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男生说"离心离德",女生紧接着说"德高望重",男生再紧接着说"重如泰山"。如此下去,不许重复已经说过的成语,直至有一方被难倒为止。记忆单词和惯用语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一次严肃的考试,你很容易答出的题会很快忘记其内容,而很费劲儿才答出的题或者没有答上来的题,会长时期不忘。这在心理学中叫做"蔡戈尼效应"。根据这一原理,为提高记忆牢度,在学习上可采取自问自答、相互提问、与人辩论、多做习题、模拟考试等方式来强化记忆。
根据人体"生物钟"规律,选择高效记忆时间来记忆新知识,也可以收到强化记忆的效果。英国有位学者对人脑进行测验后发现:上午8时,大脑具有严谨、周密的思考能力;下午2时思考力最敏捷;晚上8时,是记忆力最强的时刻。
另有心理学实验证明:当大脑接受不少复杂信息之后再记忆新知识,会影响新知识的记忆,这叫做"前摄抑制";记忆了新知识之后再接触其他知识,容易对已学新知识的记忆产生干扰,这叫做"倒摄抑制"。前摄仰制和倒摄抑制都会影响记忆效果。由此可见,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记忆新知识,可以强化记忆。
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没有封闭的圆圈,交给孩子,告诉他这是个圆圈,孩子往往会用笔把没有封闭的口儿给封上。给孩子讲故事说:"唐僧取经骑着一匹白龙驴",他会马上更正说:"不对,是白龙马"。孩子上述心理,为"亲合心理"。这种心理,不仅孩子有,大人也存在。听评书会上瘾,看戏剧希望有一个圆满的结局,都是好奇心和"亲合心理"的反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好奇心和"亲合心理"来强化记忆。比如:通过先吊学生的胃口、先抛出疑点等方法,来加深学生对重要内容的记忆。
记忆力可以看成是一种力,是矢量,有方向性。当注意力与记忆力相重合、方向一致时,记忆效果最好,否则效果就会不同程度地减弱。根据这一原理,教师应该注意通过风趣、幽默、形象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评论对象: lianlian | 2009/11/11 22:16:54
评论言论: 八、协同记忆法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以前所学过的溜冰、舞蹈、画画之类的与动作相联系的内容最不容易忘记;诗词、歌曲等吟唱的内容次之;光用眼睛看过的书籍、画报等披露的内容最易忘记。学习外语,光看不读、不写的单词,比较容易忘记,既看又读、写、用的单词,不容易忘记。其原因在于它们属于不同的记忆。
光用眼睛看的默记,是大脑对视觉符号的记忆,谓"视觉符号记忆",读、写和运动性的记忆,包含着专管运动的小脑对肌肉运动的记忆,称为"运动记忆"。"视觉符号记忆"遗忘速度较快,而"运动记忆"遗忘速度较慢,甚至终生不忘。一个会游泳的人,即使间隔几十年没有下水了,想投水自杀也是困难的。
通过小脑记住的运动动作,并不限于躯干、四肢的运动,也包括身体各局部肌肉的细微运动。如小提琴家一连串准确、持久、迅速的动作,能不假思索地再现出来,几乎成为习惯性的动作,还有书法家、画家、雕刻家娴熟、准确的动作,莫不与运动记忆有关。
运动记忆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特别表现为口腔肌肉运动与语言之间的联系。小时候背诵古诗词,当时尽管不懂含义,长大后仍能脱口而出,这是小脑对口腔肌肉一连串动作保持牢固记忆的缘故。学外语尤其应该利用运动记忆这个特点。
有经验的教师都强调语调感,而语调感的养成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口腔和喉部肌肉的运动。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左脑侧重于抽象思维,主管语言、代数、逻辑等;人的右脑侧重于形象思维,主管直观图像、音乐、几何、综合创造等。心理学家理查德·汤普森和医学家斯凯尔研究证明,人的小脑中被称为"下橄榄核"的部位对记忆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中,充分调动人脑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运动中枢等各个部位的积极性,协同记忆,对于提高记忆质量效果显著。原苏联心理学家沙尔达科夫的实验证明:只听不看的记忆能力是60%,只看不听的记忆能力是70%,既看又听的记忆能力是86%。
古人读书讲究"三到",即眼到、心到、手到。著名学者朱熹在《训学斋视》中指出:"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文学家苏东坡,在多年的求知生涯中,养成了抄书的习惯。他的抄书,往往不是为了积累资料,而是为了加强对书的内容的记忆。这两位先贤的做法,也许是建立在对协同记忆法良好效果有深刻体验基础上的吧!
协同记忆法应用于学习实践,主要应体现在把听、说、读、写、思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九、强化记忆法
强化记忆,是指通过加大刺激强度和提高大脑细胞的兴奋程度来提高记忆牢度。其中首次感知的程度很重要。19世纪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他的《论记忆》一书中写道:"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被烧伤过的儿童就避火,挨过打的狗见了鞭子就逃。"
一般知识和日常事物,如同过眼烟云,而遇险的场景、受辱的情景和自己用心思考写成的文章却终生难忘。其差别在于后者刺激强度大。俗话说:"经师不如访友,访友不如丢丑。"这句话揭示了刺激强度与记忆牢度之间的关系。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内容对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可在班内分组搞成语顶针对垒赛。比如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男生说"离心离德",女生紧接着说"德高望重",男生再紧接着说"重如泰山"。如此下去,不许重复已经说过的成语,直至有一方被难倒为止。记忆单词和惯用语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根据人体"生物钟"规律,选择高效记忆时间来记忆新知识,也可以收到强化记忆的效果。英国有位学者对人脑进行测验后发现:上午8时,大脑具有严谨、周密的思考能力;下午2时思考力最敏捷;晚上8时,是记忆力最强的时刻。
另有心理学实验证明:当大脑接受不少复杂信息之后再记忆新知识,会影响新知识的记忆,这叫做"前摄抑制";记忆了新知识之后再接触其他知识,容易对已学新知识的记忆产生干扰,这叫做"倒摄抑制"。前摄仰制和倒摄抑制都会影响记忆效果。由此可见,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记忆新知识,可以强化记忆。
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没有封闭的圆圈,交给孩子,告诉他这是个圆圈,孩子往往会用笔把没有封闭的口儿给封上。给孩子讲故事说:"唐僧取经骑着一匹白龙驴",他会马上更正说:"不对,是白龙马"。孩子上述心理,为"亲合心理"。这种心理,不仅孩子有,大人也存在。听评书会上瘾,看戏剧希望有一个圆满的结局,都是好奇心和"亲合心理"的反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好奇心和"亲合心理"来强化记忆。比如:通过先吊学生的胃口、先抛出疑点等方法,来加深学生对重要内容的记忆。
记忆力可以看成是一种力,是矢量,有方向性。当注意力与记忆力相重合、方向一致时,记忆效果最好,否则效果就会不同程度地减弱。根据这一原理,教师应该注意通过风趣、幽默、形象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记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