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切换浏览模式

华夏网·艺术论坛艺术大赛 → 查看评论

帖子评论信息
评论主题: 玉器—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一]
评论对象: 青鸟 | 2006/3/30 10:55:05
评论言论:

附:夏代玉器特征初探

  近30年来,考古学家在夏代疆域内发现了一种既不同于新石器时代又不同于商代的独特文化,这就是被考古学家命名的二里头文化。虽然二里头文化不等于夏代文化,但它显著的文化特征和丰富的文化遗存成为夏文化研究的宝库。从二里头出土的文物来看,夏代玉器材料主要为角闪石软玉和绿松石两大类,角闪石软玉质地普遍欠佳,石感明显,透明度和滋润感不高,大多玉器沁蚀较重,有些沁成鸡骨白。玉器多大件礼仪玉,少小件饰玉;多扁平几何造型,少立体动物造型。大多光素无纹,以质为美,所饰花纹大多不在器物主要部位,而在旁边,主要装饰花纹有阴刻细线纹和扉牙两类。钻孔多为一面钻穿,一头大一头小,光滑圆整,一器数孔,大小基本一致。

玉戈

  戈是商周流行的一种兵器,以玉为戈始见于二里头文化,其后流行于商、周两代。由于玉石本身质地坚脆,无法将玉戈用于实战搏击,且大量出土的玉戈无使用痕迹,可知商周时期的玉戈应是一种仪仗器。
  玉戈形制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二里头文化期和早商二里岗期。此期玉戈的特点为尺寸普遍较大,一般在30厘米左右。最长者出土于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长达97厘米。戈援部(刃部)略呈弧度,直内(后端),多数无中脊仅有钝脊。除部分在内上饰有简单的弦纹外,一般无纹饰。第二个阶段为殷墟时期即商代晚期,玉戈尺寸变小,殷墟前期的尺寸多在15至20厘米;殷墟后期长度在1 5厘米以内,小的仅4至5厘米。戈有直身、弯身两种,皆有中脊或三脊。内上饰平行的粗阳纹,或者在内及援上阴刻兽面纹和变形云纹。部分戈内直接雕成鸟头状。传世品中亦常见以玉为援,用铜铸成鸟头状内嵌接而成的铜内玉戈。
  西周玉戈形制与商晚期相似,普遍不饰纹饰,制作不及商代精细。西周以后玉戈趋于消亡,春秋战国时零星可见的玉戈,仍保留了周代的特点。春秋玉戈锋作三角形,援身上刃微外弧,下刃稍直,刃颇锋利,中部起脊,内之尾端作斜角状,援、内间中部穿一孔。汉代玉戈有所变制,一种援呈尖首长方形,上饰多组纹饰,援前端为对称盘绕的双龙纹,中间是谷纹,后端作几何纹和龙凤纹,背面平素,内窄,长方形,上穿两孔。另一种玉戈援呈弧形,锋端如橄榄尖,两侧有刃,中脊为窄条,并有横凸的胡部(即戈刃曲而下垂的部分),上皆饰勾连云纹,内呈长方形,亦饰勾连云纹,胡部与内部分别镂3个和1个长方形的小孔洞。汉后玉戈不常出现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玉戈
商早期
长31.8厘米
估 价:RMB 96000一144000
成交价:RMB 118592

此玉戈线条流畅,质地莹润,为玉中之上品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青玉矛铜骰
商晚期
通长21厘米

淡绿色玉矛,中间有脊线,尖锋。作铜质蛇头衔矛形,蛇头蛇身均由绿松石碎块镶嵌而成,蛇鳞纹隐约可见。工艺精湛,设计奇巧。

附:古人盘玉的方法

  大凡出土的旧玉,多遭土的侵蚀,带有各种色沁,收存后需以盘功使之恢复本性。前人认为,古玉器温润纯厚,晶莹光洁,尤其各种色沁之妙,如同浮云遮曰,舞鹤游天,富有无穷的奇致异趣,不仅悦人之目,且能悦人之心。但古玉纵然具有最美的色沁,如不加盘功,则将隐而不彰,玉理之色更不易见,玉性不还复,形同顽石。故前人十分重视和讲究盘玉之法,刘大同在《古玉辨》中论之颇详,其将盘玉分为急盘、缓盘、意盘3种,曰:“急盘须佩于身边,以人气养之,数月质稍硬,然后用旧布擦之,稍苏,再用新布擦之,带色之布切不可用,以白布粗布为相宜,愈擦则玉愈热,不宜间断,若昼夜擦之,灰土浊气,燥性自然退去,受色之处自能凝结,色愈敛而愈艳,玉可复原,此急盘之法也;缓盘须常系腰中,借人气养之,二三年色微变,再养数年,色即鲜明,佩至十余年后,或可复原,此言秦汉之旧玉,若三代古玉,非六七十年不易奏效,诚以玉入土年愈久,而盘愈难,因其所受地气深入玉骨,非常年佩之,而精光未易露出也,此缓盘之法也;意盅之法,人多不解,必须持在手内,把玩之,珍爱之,时时摩挲,意想玉之美德,足以化我之气质,养我之性情,使我一生纯正而无私欲之蒙蔽,至诚所感,金石为开,而玉自能复原矣,此意盘之法与急盘、缓盘之法不同,面壁工夫,能者鲜矣!”古玉一经盘出,往往古香异彩,神韵毕露,逸趣横生,妙不可言。 

玉衣、玉塞和玉握

  丧葬之礼在中国起源很早,早在旧石器时代山顶洞文化中,就发现有许多散布在尸骸附近的石珠、兽牙等。因古人认为,以玉敛葬,可保护尸身不腐,使复活再生成为可能,因此到了汉代,葬玉极为普遍,并已渐渐演变为一套包括玉衣、玉握、玉九窍塞、玉含等葬玉的完善形式。
  玉衣也叫“玉匣”、“玉柙”,是穿于死者身外的葬服,由数千片小玉片相互穿联而成。根据编缀线缕质地的不同,可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丝缕玉衣等。古代上层贵族按照各自地位的不同,分别享用不同的玉衣。玉衣的雏形为西周时的玉面罩,由印堂、眉毛、眼、耳、鼻、嘴。腮、下颏、髭须等13片组成,各琢成其形。有的还上刻纹饰,均有小孔,覆于死者脸面上。
  玉塞即填塞或遮盖死者身上九窍孔的器物。双眼塞,也称眼盖,多作椭圆形或杏叶形;双耳塞、双鼻孔塞和肛门塞,则作圆柱形,一头大另一头稍小,耳塞还有做成八棱形柱式样的;由于口塞不能全部含在口中,所以还有一种含在死者口中的“殆”,其造型为玉蝉、玉珠、玉管、玉片等;最后还有生殖器塞,它有的是用玉琮改制的小盒,有的是呈圭形的玉器。
  玉握为死者手中握着的器物,古人认为死时不能空手而去,要握着财富及权力。新石器时期是以兽牙握在手中;商周时期,死者手中多握数枚贝币,因为古人认为贝是财富的象征。到了汉代,则在长条圆柱上加琢简单线条,也就是汉代最常用的“汉八刀”雕法,雕成一只玉猪。因为猪是财富的象征,因此成为汉代最流行的玉握。玉猪造型多样化,也有的较为写实,生动可爱。另外还有璜形玉器作为玉握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青玉面罩
西周
最大直径10.7厘米

青绿色玉质,面罩由13块各形玉片组成,它们分别代表人面的前额、眉、眼、耳、鼻、腮、嘴和胡须,合成五官七窍。形象写实如生,此玉面罩是迄今所见最早一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金缕玉衣
西汉
长1.88厘米

头部由脸盖和脸罩组成,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组成脸盖的玉片绝大部分是长方形的小玉片,双眼和嘴是在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5块长条瓦状玉片合拢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构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离的。前片制成胸部宽广、腹部鼓起的体形,后片的下端作出人体臀部的形状。裤由左、右裤筒组成,也是各自分开的。手部做成握拳状,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状。前胞和后背共置玉璧18块,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五衣的头部,有眼盖,鼻塞、耳塞和口玲,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整套玉衣形体肥大,披金挂玉,共用玉片2498片,由1100克的金丝联缀而成。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玉猪
西汉
5×13.5厘米

集圆雕、阴刻,浅浮雕与一体。此对玉猪形体肥硕,作奔跑状。形态逼真。憨态可掬。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玉猪

11×2.5厘米

此件玉猪,玉质青白呈半透明,采用“汉八刀’琢法,寥寥数刀,即形神兼备。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玉猪

10.7×2.5厘米

俯伏玉猪一对,造型朴拙,细部以简洁有力的“汉八刀”雕成,底部光素无饰。


反对方

支持方

反对方人数(0
支持方人数(0

中立方

中立方人数(0
Copyright ©2004 - 2020 cnrr.cn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
页面执行时间 0.05078 秒, 9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