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切换浏览模式

华夏网·艺术论坛艺术大赛 → 查看评论

帖子评论信息
评论主题: 玉器—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一]
评论对象: 青鸟 | 2006/3/30 10:55:52
评论言论:

附:玉衣的演化

  受科学发展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玉能使人永生的观念在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同,再加上封建帝王的影响,这种认为玉石可以保存尸身,使之不朽的观点在各个时期流传的范围也不相同。根据出土文物考证,敛葬用玉最早始于商周时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演化为缀玉面幕和缀玉衣服。汉朝初期使用的敛服玉匣就是源于缀玉面幕和缀玉衣服。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汉代皇帝和贵族,死时穿“玉衣”(又称“玉匣”)入葬。它们是用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丝、银丝或铜丝编缀起来的,分别称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有非常严格的制作工艺要求,汉代的统治者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东园”。这里的工匠对大量的玉片进行选科、钻孔、抛光等10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位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100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用金缕玉衣作葬服不仅没有实现王侯贵族们保持尸骨不坏的心愿,反而招来盗墓毁尸的厄运,许多汉王帝陵往往因此而被多次盗掘。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珠襦玉匣之谜

  东周时,周王室的权力被削弱,诸侯各国与之分庭抗礼,左右天下。以往等级森严的礼制被打破,表现在丧葬制度上,便是厚葬的兴起。商同时期重视尸体的长期保存,认为人死后,升天之时需要形有其身。以玉护身能使尸体为之不朽,成为一种流行的说法。最初丧葬用玉比较简单,而后,诸侯各国相互争夺,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出现了含珠鳞玉之举。《墨子·节丧》抨击“诸侯死者虚车府,然后金玉珠玑比手身”,说明使用珠玉葬服的情况已相当普遍了,以珠襦玉匣最为高贵。长期以来,由于一直没有见到实物,大家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珠襦玉匣形式不很清楚。1995年,苏州真山9号墩吴王墓出土大量玉器,经苏州博物馆考古人员的整理、拼缀,除了发现玉面罩外,还首次揭开了春秋时期王侯贵族的珠襦玉匣葬服样式。苏州真山吴王墓出土的珠襦玉匣,腰以上用珠,以珠为襦;腰以下用玉,以玉为匣,腰系玉片连缀的腰带。由于出土时玉片散乱,下衣玉匣是否至足,已无法得知。不过,这件首次发现的春秋时期的葬服,向人们展示了珠襦玉匣的丧葬形式。

玉蝉

  蝉形玉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己出现,商代至战国墓葬中常有出土,此时的玉蝉大多是悬挂佩戴用的装饰品。玉蝉作葬玉中的口含,最早见于考古发掘的河南洛阳中州路816号西周早期墓,其后未见流行,直至汉代才发展成为普遍的习俗并一直持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商周玉蝉用于日常佩戴,形制古朴,雕刻粗放。所用玉材质地欠佳,多为半石质。蝉头眼大,身翼窄小成细长倒梯形;头部中央有孔,用来穿绳。蝉身用简单的阴线刻划象征身体部位。汉代玉蝉除少数尺寸略大,头上有穿孔的属佩饰玉外,基本上都是用作口含的葬玉。两汉玉蝉多用新疆白玉、青玉雕成,质地很好。蝉身雕成正菱形,形象简明概括,头翼腹用粗阴线刻划,寥寥数刀即成。蝉背部双翼左右对称,如肺叶状。汉代玉蝉造型规整,变化较少。南北朝时,玉蝉仍沿汉制,此时由于战乱影响,玉料来源困难,玉蝉多数用滑石刻成,细部写实味道加重,同汉代相比显得更为逼真。东晋以后几乎见不到玉蝉了,宋代仿古风气盛行,当然玉蝉也不例外。宋代以后的蝉多作为佩饰。明代玉蝉有薄片状和圆雕两种,多用粉皮青玉制作。明代玉蝉的纹饰线条雕工又粗又深,双翅雕得较薄,腹部厚;翅膀不光有脉纹,还有无数的小圆点,好似透明的一般;蝉腿有许多细小的腿毛,这是明代常用的做法,阴线刻得很密。在蝉的反面采用单撤刀法,使两翅与腹部分开,两翼张开,腹部凸起,增加立体感。腹部的皮纹从颈部开始,而前几个时代玉蝉的皮纹都是在腹部的下半部分才有。清代玉蝉也有圆身蝉和片状蝉。清代玉蝉是写真手法与仿古纹饰同用,用料讲究,纹饰分布稀疏明朗,线条多用阳纹线来雕刻,这是清代的特征。清代后期开始造假,民国时更为盛行。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白玉蝉

长7.6厘米

蝉作扁平状,以简练挺劲的“汉八刀”勾勒出高额、突眼、宽颈、翅翼等,形象写实。这种玉蝉盛行于西汉晚期至东汉,多用作敛葬中含玉,放置于死者口中,取其清高绝俗、复活再生的意义。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玉蝉

长9.3厘米
估 价:RMB 30000—50000

玉表皮带沁,沁色斑驳自然,圆眼长翼,雕琢有力,器形美观。顶有穿孔,可以配挂。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黄玉蝉

长5.5厘米
估 价:RMB 10000

玉质呈黄色,按照汉代的风格来做,阴刻线深而粗,边缘稍稍磨一点,看起来边薄,实际只是稍有一点薄,宋代玉蝉与汉代的区别于此。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白玉蝉

高6.5厘米
估 价:RMB 20000

白玉质地,纹饰雕工流畅有力,尤其蝉衣雕刻得细腻逼真。整体造型生动,立体感强。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白玉蝉

5×2厘米
估 价:RMB 4000

此件玉蝉,依玉材的形质而做,通体带沁,尾部颜色加深,纽形双眼圆鼓凸于顶端,两侧顶部有对穿斜钻孔。构思巧妙奇特,生动传神。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白玉蝉

7×0.5厘米
估 价:RMB 6000

玉质细腻润洁,似有“汉八刀”的遗风,但已没有了翅翼底部的挺劲和翼端的尖锐,线条的深浅和弯度生硬。

装饰玉和玩赏玉

  装饰玉可分为实用装饰玉和纯装饰玉,前者有玉梳、玉头簪、玉碟、玉带钩、玉带板等;后者除各种玉雕首饰外,有随身佩带的玉佩、玉坠、玉勒子等。装饰王主要以佩饰玉为主,早在新石器时代,古人就以鸟、鱼、人等形状制成自己喜欢的玉佩饰了。还有形似玉环,但都有缺口的玉玦 ,则是最早的玉耳饰。它们形制简单,但古拙的风格显示了先民的审美特征。商周时期,佩饰玉大量出现,大多为扁平片状器。西周晚期至战国是玉器发展史中的繁荣时期,佩饰品种繁多,除了有单件的佩饰以外,还非常盛行多种块玉联成的佩饰,俗称“玉组佩”。这种玉组佩没有严格而明确的定制,只是依个人的爱好,讲究玉的色泽和形式的对称与和谐。汉代玉器独具自己的风格,阴线细如游丝、清晰有力;线条简练无崩裂,有“汉八刀”之称。唐代的王器数量不是很多,但独具风格的佩饰尚存,如玉飞天。宋代以后,玉佩饰极为盛行,有人物、动物、植物等各种形态。尤其明清时期,吉祥寓意的玉佩饰丰富多彩,琢玉工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由于玉石的细腻温润及古人赋予它的种种道德观念,人们更加爱玉、珍玉。除了佩带装饰之外,贵族富豪及文人名流们为了显示自己的高雅情操常在案头摆几件玉质艺术品,以品味观赏,怡情把玩,故导致了玩赏玉的大量出现。 

玉组佩

  组佩又名“杂佩”、“佩玉”,专指春秋战国时盛行的由多件玉器串联组成的悬于身上的佩饰玉。此佩玉现今所知最早见于春秋早期,战国达到极盛,汉代逐渐消亡。其后南北朝、唐,元等朝代虽偶有出土,但在当时社会中不具有较大的影响。
  春秋、战国组佩,一般由璜、环、珑、琥、觿、珠等组成。人们佩戴成组佩玉,不只是出于纯粹的装饰目的,更是由于玉具有坚硬、润泽、纯净,美观等属性,因此被当时士人看成是人的完美品德的象征。组佩通常用玉环(璧),玉璜作主体,以珑、琥、觿为悬饰。
  从考古发掘所得几套组佩的复原图中可知,龙形佩(珑)和虎形佩(琥)是春秋战国组佩中最具特色的。龙形佩为片状,多数镂刻成“s”
形身躯,腹部上拱,中间有孔用于悬挂在组佩正中。头部有孔的身形较长,有的作钩形,应是悬挂在侧翼的饰件。龙的身形雕刻得健劲有力,除春秋早期部分平素外,常见的玉龙首、爪、尾刻琢精细,身上饰图案纹饰。春秋早中期以蟠螭纹、蟠虺纹为主,战国时则普遍施谷纹、涡纹、勾云纹等,或者几种纹饰交织装饰,变化丰富。龙首爪用隐起法雕刻,视之如同浅浮雕。龙形象狰狞,表情夸张,形式各异。除龙形佩外,还常见有虎形佩、鸟形佩和冲牙等。这些玉件的特点与龙形佩基本相同。
  西汉初年,战国风格的组佩曾流行过一段时间,串联形式趋于简化,西汉中后期组佩基本消失。南北朝、唐、元墓葬中曾发现过当时新形式的成组玉佩,但玉件的造型风格、组佩的串联形式与战国已完全不同。玉件除少数刻阴线花鸟流云纹外,多为光素,与同时其他种类玉器相比,显得较粗糙。宋至清代,关于战国组佩的确切形式,已不为世人所知。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玉组佩
西周

此玉组佩由各种类型的玉佩、4件玉璜,328件玛瑙珠管组成,组合关系清楚,五彩缤纷,绚丽华贵。它上系人颈部,下可垂至脑腹,是罕见的装饰品。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七璜联珠组玉佩
西周
长87厘米

由玉、玛瑙,料器等374颗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饰件相间联缀而成,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是一组由青玉管和红玛瑙珠组成的项饰,下部是一组由7件玉璜与红玛瑙珠,料珠组成的胸组佩饰。出土时玉璜、玉管、玛瑙珠、料珠的穿孔相对,成行排列,有条不紊,某些管、珠的穿孔内尚有红色丝线残迹。依出土位置可以看出,该组玉佩原曾用线绳串联,挂于颈间,佩于胸前,长达骨盆以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组列式玉佩
西周
35.5×9厘米

西周组列式佩的复兴,是装饰玉及其服饰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此件组列式玉佩的结构为:上面是刻有四龙首纹的玉版,下连两侧的柄形器和玉棒,并以玉管,玉珠、玛瑙珠相横接,玉版下又连两行为一组的由玉,玛瑙质数十枚珠和管串成的4组串饰。整体设计新异别致,造型丰满谐调,风格高雅富丽。1990年河南省平顶山市西周墓出土,河南省博物馆藏。


反对方

支持方

反对方人数(0
支持方人数(0

中立方

中立方人数(0
Copyright ©2004 - 2025 cnrr.cn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
页面执行时间 0.04297 秒, 9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