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对象: 青鸟 | 2006/3/30 10:59:32
评论言论:
碟与碟形佩
碟在商代是射箭时用的钩弦器,相当于清代的扳指。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的碟,可视为该时期的典型器。战国玉碟演变成扁平状的盾形环,丧失了实用的功能,变为人们佩戴的装饰品。发展到汉代,碟成为最常见的佩饰玉。
碟形佩俗称“鸡心佩”。两汉时期,襟形佩取代了战国流行的组佩成为佩饰玉的主要形式,其造型有了很大的发展。整器作扁片状,盾形环变长,上尖下圆,左右镂雕出廓的螭、鸟、龙、云纹等。从考古出土的实物看,谍形佩在两汉时也有一定变化,西汉初期的碟形佩,多为平面镂雕,螭、鸟、云纹处理成浅浮雕状。西汉晚期至东汉中期,动物逐渐雕成高浮雕,所琢龙、螭身躯矫健,肌肉隆起,充满活力。高浮雕技法运用相当成熟,此是汉代玉雕区别于战国玉雕的典型特征。东汉后期除部分玉碟保留高浮雕风格外,新出现平面片状镂空的玉碟形器,碟上纹饰仅用阴线刻成。这一时期动物造型虽仍保持了两汉的形式,但已基本失去了那种雄健有力的气势,动物身躯多细无力。
南北朝时谍形佩玉石质地较差,雕工粗糙,碟形佩出廓的云螭形神涣散,与西汉的作品相去甚远。隋唐时期新风尚玉器的兴起,使碟形佩这一佩玉形式被社会淘汰。
明清时期,因碟形佩造型优美,仿造者很多,但此时仿造的多数在出廓的云螭造型上做很多变动或加些装饰,使之看起来更为繁复多样。这类仿古的碟形佩往往丧失了汉玉那种活灵活现、自然健劲的风格。清末民初,民间玉工用质地很差的玉料加工的仿古、伪古碟形佩为数不少,但刀工粗劣,动物有形无神,布局粗疏,与汉代作品无法相比。
玉碟
战国
5×2.8厘米
整件玉器造型的边缘角非常凌厉、简易而畅顺。质地由白玉变成秋葵黄,并起石绵性的渣纹,这是玉质上的老化痕迹。此蛙形玉碟甚为罕见,从其造型特别、质地坚硬,工法流畅等方面,可看出战国时期酌玉器制作已达到相当的水平。
玉碟
西
汉高5厘米
估 价:RMB 60000-80000
成交价:RMB 60500
玉质分别为白玉、墨玉、黄玉。略呈扁椭圆形,前端较窄薄,后端稍宽厚,其外侧突出一耳,用于控弦。表面光素无纹。
白玉螭纹碟形佩
明
3.5×5.5厘米
估 价:RMB 6000-8000
白玉略带一点皮色,玉工利用这一俏色浅浮雕一只回首螭虎,生动自然,颇有情趣。中间一鸡心形孔,上端出一系孔。
白玉双螭碟形佩
明
8×1厘米
估 价:RMB 15000
白玉质,少有褐色沁。上下端各镂雕一蟠螭。精巧工致。中心一圆孔。
白玉云纹碟
清乾隆
长4.3厘米
估 价:RMB 12000
白玉质,略有沁色,呈扁椭圆形,边缘线条圆润,通体饰云纹。
白玉雕螭虎碟形佩
清乾隆
5.3×6.3厘米
估 价:RMB 25000--30000
白玉质,两侧略受沁。鸡心上镂雕一蟠螭,体态纤柔秀丽,雕工精巧别致。
青玉蟠螭碟形佩
清
5.9×2.3厘米
估 价:RMB 6000
玉质纯净无瑕。佩呈桃形,底端雕一蟠螭,造型别致少见。
白玉雕螭龙碟形佩
清
高6厘米
估 价:RMB 30000-40000
白玉质,微受沁。鸡心首尾两端镂雕一大两螭龙,形态逼真,雕工精致。
白玉双螭碟形佩
清
6.3×4.2×1.3厘米
估 价:RMB 20000
玉质莹涧略带皮色,浅浮雕相对而视的双螭,姿态优美,婀娜飘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