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主题:
史诗与牧歌刘大为的中国人物画
评论对象: 书画大学 | 2009/6/4 10:17:08
评论言论:
评论对象: 书画大学 | 2009/6/4 10:17:08
评论言论:
史诗与牧歌
——刘大为的中国人物画
刘大为是当代中国人物画杰出的代表画家之一。他的中国人物画创作主要可分为两类题材,一类是塑造中华民族的伟人、英雄形象的历史画,一类是表现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生活的风俗画。这两类作品不禁令人联想起史诗与牧歌。史诗通常指赞颂历史或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业绩的叙事诗,语言风格质朴厚重,结构严谨,气势恢宏;牧歌泛指歌唱牧人的生活与爱情的抒情歌曲,艺术情调豪放浪漫,形式活泼,节奏多变。在比喻的意义上,中华民族近百年来艰苦卓绝奋斗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现代的英雄史诗,中国少数民族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幸福生活就是一曲曲优美的牧歌。刘大为塑造中华民族英雄形象的历史画呈现出史诗般的质朴厚重风格,他表现中国少数民族生活的风俗画充满了牧歌式的豪放浪漫情调。史诗风格与牧歌情调形成了刘大为的中国人物画艺术的两大特征。
生活与艺术
刘大为的中国人物画的史诗风格与牧歌情调,来源于他的生活积累与艺术探索。他的生活积累包括他的社会人生阅历和教学生涯,也包括他对中国少数民族特别是蒙古族生活的长期体验;他的艺术探索包括他对素描、速写、水彩、油画、水墨、工笔、写意等绘画技法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刻苦练习,也包括他对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写实绘画因素的有机融合。如果没有长期丰厚的生活积累和锲而不舍的艺术探索,他就不可能创作出大量具有史诗风格与牧歌情调的历史画和风俗画作品,在当代中国画坛上成就斐然,蔚为大家。
刘大为1945年10月22日生于山东潍坊(祖籍诸城)。虽然家境清贫,但他的祖父擅长诗文书法,祖母擅长扎风筝、剪窗花。他的父母在青岛做工,他幼年在家乡由祖父、祖母带大,读唐诗,写正楷,扎风筝,画图画。潍坊又是年画之乡。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民间艺术环境的濡染,使他从小喜爱诗书绘画。
1951年初,刘大为随父亲支边移居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他在包头市东河区西敖包后街小学读书时,小学美术启蒙老师韩维祥就发现了他的绘画天赋,备加呵护。他11岁创作的第一张大幅水彩画《五一群众集会游行》被老师装框挂在学校办公室门口,这对小画家是莫大的褒奖。他在包头市第八中学读书时,参加课余美术组学画。他的中学美术教师兰尚廉,是内蒙古师范学院美术系毕业的高材生,精心辅导他练习素描、速写和水彩画基本功。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小画家假期勤工俭学,到郊区割草,在包头钢铁厂卸矿石,在百货仓库扛大包,在包钢至白云鄂博铁路筑路基,劳动间隙还坚持画速写。繁重的体力劳动磨练了他经受生活考验的坚韧意志,也加深了他与工农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朴素情感。
1963年,刘大为考入内蒙古师范学院美术系(今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接受正规的学院绘画专业训练。当年蒙古族油画家妥木斯老师,刚刚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毕业归来,教他所在的班级素描和速写。中国花鸟画耆宿邱石冥先生,也教过他白描和小写意花鸟。他学习异常勤奋,口袋里揣着一本自订的速写本,在食堂排队打饭时也抓紧时机画速写,寒暑假探亲时火车厢内更是他练习速写的好课堂。在妥木斯、刘天呈、徐坚、高帝等老师教育下,他对水彩画的兴趣日益浓厚,节假日经常与同学们结伴到呼和浩特市区和城郊写生,在班里掀起了一股“水彩热”。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他被调到内蒙古红卫兵展览办公室担任美术组组长,承担各种大型展览设计和绘画任务。他从妥木斯老师那里和大批油画参考资料中学会了油画基本技法,临摹、改画过《秋收起义》等大型油画。他作画速度极快,画七、八米高的巨幅油画毛主席像一天一张。
1968年底,刘大为在内蒙古师范学院美术系毕业。他最初分配到包头市像章设计厂(半导体厂)当钳工,“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1972年落实政策,专业对口,他调到《包头日报》社担任记者、美术编辑,经常到工厂、矿山、农村、牧区采访、写生,走遍了内蒙古草原,创作过水粉连环画《小骑手》(获第二届全国连环画展二等奖)和《龙梅、玉荣》(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作品。1972年,他与马莲合作的工笔重彩画《银针凝深情》,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入选作品,参加纪念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三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1974年他与贾方舟合作的中国画《草原颂歌》,1975年他创作的油画《边疆女民兵》(描绘草原女民兵骑骆驼打靶,被制成年历出版)。1976年创作的水粉画《红太阳照亮内蒙古草原》,都作为内蒙古入选作品之一参加了全国美展。1975年他还应邀到北京与蔡亮、杨力舟、王迎春、汤小铭、吴云华等画家一起参加“中央改画组”,他负责修改入选作品中的动物形象。
今天我们反思“文革”时期的美术,应该采取理性的批判分析态度。“文革”时期的大多数美术创作,都难免要受当时神化领袖的个人崇拜和“三突出”创作模式的影响,但不少画家尤其是青年一代画家,包括美术院校的毕业生和知青画家,他们对中国革命历史、人民领袖、英雄人物和工农兵群众的歌颂,是出自真诚的热爱而并非虚伪的粉饰,同时他们对徐悲鸿等人引进的西方写实绘画体系和俄罗斯、苏联的现实主义绘画,仍存在难以割舍的情结。在他们的主题性创作中投入了青春的激情,也多少渗透了个性化的审美追求,特别在人物画创作领域锻炼了素描造型的写实能力。正是在“文革”时期成长起来崭露头角的一批青年画家,后来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美术创作的中坚。刘大为就是其中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