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主题:
史诗与牧歌刘大为的中国人物画
评论对象: 书画大学 | 2009/6/4 10:18:44
评论言论:
评论对象: 书画大学 | 2009/6/4 10:18:44
评论言论:
《东渡》是一幅表现八路军将士东渡黄河奔赴抗日战争前线的历史画。画家没有采用军事题材历史画常见的正面全景式构图,而是采用了独特的背面俯瞰视角,截取了八路军和老百姓齐心协力在黄河边抬着木船下水的片断。画面上方急流翻滚的黄河与下方奋力抬船的军民,以笔墨轻重浅深的质量感和虚实疏密的空间感的对比,构成了一种沉雄稳健的恢宏气势。
在战争年代,人民子弟兵是抗击侵略、保卫人民利益的依靠;在和平年代,人民子弟兵也是抗灾抢险、拯救人民生命的主力。刘大为1983年创作的水墨写意画《华山救险》和2008年创作的水墨写意画《不畏蜀道难》,恰恰是遥相呼应的姊妹篇,塑造了和平年代人民子弟兵的英雄形象,也为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体验提供了典型例证。
1984年初夏,刘大为带领学生到华山写生,遇见一群女青年游客在百步梯天险趑趄不前,下山困难,他立即组织学生们扶助她们下山。回京半个多月,他就看到了同年夏天西安军医大学的学生们抢救华山遇险游人的事迹的报道,顿时唤起了直接的生活感受,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激情。他夜不能寐,连夜构思青年军人在华山百步梯救助受伤游人的画面,次日凌晨6点起打素描稿,中午上宣纸,当晚12点画完,在陡峭的山道上二十来个不同相貌、动态和表情的男女人物形象一气呵成。如果没有亲身的生活感受、长期的写生经验和充沛的创作激情,画家也难以在一天之内完成这样一幅大画。
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大地震,也强烈震撼了画家的心。在那些举国哀悼的日子里,画家的心情极度悲痛。“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诗)刘大为当年曾在四川阿坝等地写生,途经过现在的地震灾区,熟悉那里的青山碧水和蜀道山民,而今地震灾区废墟下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的生命,更使他日夜梦绕魂牵。他带头为赈济地震灾区捐款,又积极组织筹备“心系汶川·全国美术作品特展”,一连几天挥汗作画,创作了大幅水墨写意画《不畏蜀道难》。这幅当代题材的历史画,及时形象地记录了解放军官兵强行突进抗震救灾第一线抢救人民生命的彪炳史册的英雄事迹。画家没有过多参照或复制现有的大量新闻图片,而是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写生经验,发挥艺术的想象,精心构图,独辟蹊径。道路险阻是汶川抗震救灾的一大难点。画家一改背景简化的布局,在画面的近景和中景,突出描绘了峥嵘的岩石,那崎岖的几乎无路可走的蜀道,一队解放军战士和医护人员正冒着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危险,护送从废墟中抢救出来的儿童下山。绘画语言依旧非常朴素,水墨皴染的山石更显得凝重。人物造型动态灵活,最前边的战士紧张而警觉的表情尤其传神。
刘大为不仅创作了许多中国现代和当代题材的历史画,而且创作了不少中国古代题材的历史画。“霸王别姬”是许多中国画家喜爱的古代题材之一,刘大为的工笔重彩画《霸王别姬图》(1983),在人物造型、服装道具和色彩对比上都别具一格,与众不同。“昭君出塞”也是画家们喜爱的古代题材之一,刘大为反复画过多幅水墨写意的变体画《昭君自有千秋在》,可见他对汉元帝时代王昭君出塞和亲题材的偏爱。他引用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句“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作为画题,寄托着汉族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心愿。他也曾绘制为北魏太武帝造像的工笔重彩画《拓跋焘》(1990),显示了画家驾驭古代题材历史画的深湛功力。他2003年创作的《长安出行图》(西安国际机场藏)、2006年的《丝绸之路》(中国驻约旦大使馆藏)、2008年的《唐人马球图》(中国驻美国大使馆藏)等巨幅水墨写意人物画,以宏大的场面、众多的人物(包括中亚商人)、恣肆的笔墨、瑰丽的色彩,展示了中国汉唐文化的辉煌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20世纪90年代中国画坛回归文人水墨画传统成为时尚潮流,刘大为也画过一些吟咏文人诗意、玩味笔情墨趣的作品,诸如《东篱赏菊图》、《唐人诗意》、《杜甫诗意》、《蕉荫消夏图》、《拜石图》、《游春图》、《秋塘闲吟》、《清韵》等水墨写意画。他创作此类作品有时也寄寓了对当代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例如2008年他为“全国廉政文化大型绘画书法展”而作的水墨写意画《郑板桥》,就以简朴清劲的笔墨,塑造了一个关心民间疾苦的廉吏形象,其现实寓意不言而喻。
一般说来,刘大为的古代题材的历史画,与他的现代和当代题材的历史画有所区别:通常他的古代人物造型比较自由随意,笔墨恣肆,色彩瑰丽,艺术风格既有史诗般的恢宏气势,又有牧歌式的浪漫情调,特别是那些伴随着古装人物频繁出现的马和骆驼形象,更接近他的风俗画作品。
牧歌情调的风俗画
刘大为身为汉族,自幼随父母从山东移居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从此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也成为他艺术创作的基地。虽然他后来在北京工作,但经常回内蒙古探亲或出差,也经常到新疆、藏区和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写生,非常熟悉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和民俗风情。多年来他创作了大量表现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生活的风俗画,赢得了中外观众和评论家的普遍赞誉。著名作家李存葆评论说:“他笔下的少数民族人物,造型优美,神情毕肖,意趣高雅。读他的工笔系列《马背上的民族》,如同读一个英雄民族的秘史;读他的工笔巨制《草原上的歌》,宛若与历史老人进行命运的对话;读他的写意小品《任重道远》,我们从骆驼和旅人身上,均能领悟到人生的况味;读他在八尺宣上泼墨的《百驼图》,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座座力的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