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华夏网·艺术论坛  (http://bbs.cnrr.cn/index.asp)
--  印人篆刻  (http://bbs.cnrr.cn/list.asp?boardid=123)
----  当代篆刻走出困境的一个转折点  (http://bbs.cnrr.cn/dispbbs.asp?boardid=123&id=38327)

--  作者:今夜未央
--  发布时间:2008/2/16 13:59:16
--  当代篆刻走出困境的一个转折点

苏金海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改革和文化的开放,书法篆刻热的勃然兴起,88年南京印社承办了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为当时篆刻艺术的全面复兴推波助澜。篆刻社团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社团活动有过一段令人瞩目的辉煌。然近几年来,全国印坛形势堪忧,甚至有不少社团已偃旗息鼓。与此同时,大型全国展已冻结多年,八届全国展、中青展中篆刻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篆刻活动举步维艰。在此背景下,2004年7月南京印社与辽宁省篆刻艺术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江苏·辽宁百人篆刻精品展“的适时推出,虽起不到全国展的效果,但确实给沉寂多年的当代篆刻解了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样的省际联展,既是当代篆刻走出困境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当代篆刻社团交流展复兴的一个新契机,更为篆刻艺术走向未来开辟了一条新路。

此次展览主办双方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领导集体都刚刚经过换届或调整,更新了观念,增强了活力。为了增进两省篆刻家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加强两省篆刻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双方以开放的姿态,在对当前篆刻界出现的问题形成共识的前提下,全力推出此展。此次参展的有108位篆刻家,以老中青相结合的群体阵势出现,基本上代表了两省当代篆刻的创作实力。此展分别于7月、8月在江苏省美术馆和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展览馆举办。关于这次展览的独特价值,我们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地域环境的差异性对当代篆刻的潜在影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北不同的地域环境塑造了不同性格气质的篆刻家,而不同性格气质的篆刻家又创造了不同风格的篆刻艺术形式。我以为,正是这种地域环境差异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形成两地篆刻家交流的兴奋点,而由此产生的新融合,才有可能出现新生机。当然地域环境的差异性对篆刻的影响不能简单以南阴柔、北阳刚来划分,地域性的差异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仅存在,而且还是刺激人们创造篆刻艺术交流空间的重要资源。此次展览作为两省篆刻家交流的平台,它客观上要求交流的双方都必须拥有相异于对方的独特篆刻风格,从而在异质碰撞中形成互补,最终产生新的生命火花。不同地域篆刻家的相互吸纳、和而不同,必将使篆刻艺术的未来充满生机与希望。中国硬笔书法在线(www.yingbishufa.com

二、篆刻社团领导机构组织、协同能力的检阅。篆刻艺术的繁荣,需要一批人的共同努力。这一批人要具有对于篆刻艺术未来的强烈信念。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篆刻已沦为不被主流社会看好的艺术门类,特别是在大多数篆刻家的付出与回报远远不成比例的情况下,精神、情感的激励就显得非常必要。而全国篆刻展毕竟规模太大,对于某一地域的篆刻人们往往只知几个代表人物,而对地方当前印风缺少全面整体的了解。鉴于此,应该提倡不同地域的篆刻社团协同举办一些中小型展览,主办双方在各自独立的前提下,发挥协同优势。这样的联展要强调精品意识,让更多有实力有创意的新人脱颖而出。此次两省联展即为篆刻家发现价值,体现价值,坚定从事篆刻艺术信念,提供了一种积极有益的形式。展览作为一种激励形式增强了篆刻家对于社团的归属感及凝聚力,而不同地域社团的真正崛起,才有可能促进当代篆刻艺术的发展。

三、篆刻艺术的多元共存与弘扬时代精神。随着古代书法、印章遗迹的大量出土,借助信息时代的种种便利,当代篆刻家的眼界与前人相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宽与丰富。篆刻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是其自身的规律,也是篆刻艺术社会消费的需要,更是篆刻家发挥个性才情的绝对条件。面对丰富多彩的篆刻艺术世界,主体精神已趋于觉醒的篆刻家已不再满足于原有的表现形式,而是主动地进行多种多样的选择与探索。于是,才会出现展览作品艺术风格的不拘一格,各标风韵,如繁星丽天,交相辉映。参加此次展览的篆刻家以老中青相结合群体阵势出现,基本上代表了两省当代篆刻的创作实力和整体水平。他们的篆刻作品体现了对篆刻未来的种种幻想,尤其是辽宁作者的汉印、细朱文印风和江苏作者的古玺、甲骨文印风,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四、当代篆刻家如何正确地对待传统?时代在前进,艺术在发展,当今的人们开始对流行印风在继承传统方面的不足产生了思考。有一些人为了盲目适应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认为继承传统是浪费时间,故打着“创新”的旗号对传统进行恶意诅咒。也有一些人根本就没有时代意识,一味食古不化地在那里打着“传统”的旗号对创新进行攻击,而这两种人往往对传统和创新的认识极其肤浅,故所谓“流行”并不代表先进和正确,继承往往也不能说明传统的存在。因此,摆在当今印人面前的突出而急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笔墨当随时代”和如何对待继承传统的问题。我认为真正的回归传统不是勾引人们去“仿古”当是“托古改制”。继承和发展、现代和古代其实并不矛盾,真正的“复古”并不是对时代的否定。当是在时代精神的基础上“继承后的发展”,“发展”是生存的必然,但是“继承”是“发展”的血脉。因此,一切狂喊不要“传统”的“创新”必将成为这个时代的怪胎而被后人淡忘。但是,一切沉睡在“传统”里而忘却了“发展”使命的人,也将成为历史的复制品而被人谈笑。“复古”的目的就是“古为今用”。真正的创新者对传统有着十分现代的和独到的理解,从而以一种个性化的艺术语言来利用某一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美的认识。

(《书画艺术》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