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学科的基本特色:(一)文学是民族国家感性与知性相结合的人文遗产、民族文化最丰富活跃的心灵世界,情感、想像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二)在精神想像与抒情的世界里,既有深厚多样的历史经验,又有复杂深刻、中西碰撞的现代经验,以及二者之间的紧张或交契;(三)文学是语言艺术的创造性活动,因而文学学科不仅是知识,而且也是能力与表现。 第一个特色要求我们不应该完全将此学科化约为科学主义。人文素养、民族精神,都是学科应有之义。尤其是写进宪法的民族精神,很大程度上由本学科的内容来加以表现的。第二个特色提醒我们注意这个学科所包含的人文经验的多元性、历史性与现代性的紧张,既有以启蒙和自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也有以文化与传统为核心的古典价值,二者之间有时合一,有时紧张,从现代中国最重要的冲突即文化冲突的角度,强调了这个学科的复杂性。第三个特色强调了这个学科所培养的人才的特殊性。不仅具有相当强的知识与阐释能力的人,而且具有较强的文字表现的人。 对策:简单可以概括为四个加强,三个区分。 加强通识教育,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转型需求,为了更打下坚实的人文学问的基础,必须意识到加强通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要注意妥善解决好通识与专精的矛盾。 加强写作训练,发扬毛泽东“用文房四宝打天下”的精神。充分认识现代社会写作与文字创意的重要性,充分认识中国文学在各种写作训练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 加强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双重深化。求真与求善求美并重。这也是回应时代危机的重大课题。 加强中国文化主体性与西方思想的结合。理念详下。 区分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与不同层次的需求。鼓励不同学校之间的大胆探索和尝试。也区分语言与文学、文化与文学等各自的发展(成立文化系批评所、成立语言系等等)。区分基础学科与应用专业的不同要求。 基本理念:(一)从策略说,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遇,是一场“持久战”,其中,“相持阶段”,可能比“防御阶段”、“反攻阶段”,是更为重要的一个阶段。中西文化目前仍是相持阶段,相持阶段的中西文化,不一定就是一种冲突斗争的关系,也可能是文明的结合,也可能是文化的共存与互补。因此,中国文化的主体性的增强,与西方文明精华的吸取,都是可能做到的。 中国文化的历史经验。文化的自强自尊自信,是站得起来的现代精神主体。五四新文化最大的成功,就是贯注新鲜血液于老大民族身体,使之再生新生。但是五四同时带来的一个负面意义,即是全盘反传统的思潮,斫伤了文化自信。在今天看来,所谓“民族劣根性”之类的理论,只会形塑更大的民族自卑情绪,不过是一种文化符号生产——现代性的二律背反的体现。其并不符合历史的真实,只要看看台湾、香港等未经大规模破坏传统的地区,而同样取得现代化的成功,就可以证明这一点。自立的现代化就是要摆脱这种自我形塑,寻求新的自我动力与自我认同。 现代化理论也表明,现代化应是在原先的生命肌体中的生长,而非一种外置。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其他民族国家的成功范例,如日本、美国,无不如此。其实,连欧洲早期的现代化发展,也是在特定的欧洲文明传统、社会结构土壤、以及历史经验氛围之中,一点点地生长出来的。所以,中国的现代化也必然不排斥中国社会的习俗、规范,以及中国文化的种种传统。 尊重时代、尊重经验、尊重变化中的世界,尊重民族自身的创造力,中国革命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最惨痛的代价,即不顾中国的具体情况,照搬了外国的模式。所以,自立的现代化,也是中国革命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所取得的重要教训之一。 本题目的第一个理念,即弄清中国文化的认同意义,确认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结合或并存的可能性,以解决中国文学学科中的长期存在的中西冲突问题。(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