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华夏网·艺术论坛 (http://bbs.cnrr.cn/index.asp) -- 国画山水 (http://bbs.cnrr.cn/list.asp?boardid=50) ---- 试论五代、两宋山水画 (http://bbs.cnrr.cn/dispbbs.asp?boardid=50&id=44643) |
|||||||||||||||||||||||||||
-- 作者:卸妆 -- 发布时间:2009/4/20 10:36:56 -- 试论五代、两宋山水画 空间结构的审美特征 五代、北宋时期山水画“经营位置”的特点,是一种开境辽阔布局的规律。如郭熙所总结的“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立意定景”的“留天地”的构图方式,这种章法似乎成为那时取得视觉上和谐一致的标准构图模式。沈括说:“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所谓“以大观小”,大是指人的视觉范围,小是指客观物象,意思是把大的东西看成小的东西,如同人站在盆景四周观察,居高临下,丘壑变化尽在目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研究对象,因而视野宽广,群峰屏立,山势嵯峨,均不以突兀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就是没有太近的景,像电影镜头中挡镜头的近景那样,大小形象过于悬殊。也没有太远的景,以致形象模糊,过于虚幻。而是把自然景处置在“群山遥列几千重”的中景状态,用形象的渐层重复和延续来形成画面的统一性。那时山水画画面构图大都作细致严谨的安排,状物高于达意,是一种“平正安稳”、“四满方正”的格式,成为后世山水布局借鉴的“常法”①。 宗炳《画山水序》中提到透视的基本原理时,认为解决画面景物处理,要“张绢素以远映”,这里关键在于“远映”就是讲远远地取景,推得远才能看得广,看到山的整个面貌。距离越远,所见形体愈小可以容纳于方相当于千仞之高:横墨数尺,能表现出百里之远。这就是沈括从这种整体视觉感受角度概括的“以大观小”的基本道理。一般常称“以大观小”为不定点透视的“鸟瞰法”,意味着画者用高视点来看景物,当然也没有什么不对。但确切地讲,还在于一个“远”字,“远”视有限画面才能展现无限广阔的空间,即使不站在高点,也能体现“以大观小”表现方法的范围。所以宗炳提的“远映”方法最为透彻。从这一点讲,五代、北宋时代遗留下来的山水画原迹,大多数构图都是“层峦迭翠遥相望”的“远映”的空间处置,所以才能有开阔浩渺的、完整性布局的山水画出现。可见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常常是有机联系并互为因果的。 这种布局结构的审美特征,张怀认为“云轻峰秀,树老阴疏,溪桥隐逸,樵钓江村,栈路曲径,峥嵘层阁,漱石飞泉,去骑归舟,人少有得其全景也”(韩拙《山水纯全集》后序)。当时这一类构图被认为是观赏大自然的最好方式。这种章法环境特征明显,境界舒展,丘壑来龙去脉变化多。“重峦绝壁,使人观而壮之”。这种布局一般幅面较大,以便深入刻划形象,表达意境使人有丰富充实之感。照郭熙看来,山水画要通过自然景物的丘壑变化有“景外意”,才能达到“可望、可行、可游、可居”,表达出可深入其境的情趣,以满足观众的欣赏要求。 五代、北宋那时山水大家,主客观的情感观照都是基于画家自身的现实体验。“以似为工”的多种技法,都是从生活中观察得来。我们在大自然写生过程中能体会到古人创造山水格局和各种技法的来源,都是经历了观察真山真水“心穷万物之源,目尽山川之变”的过程。传为荆浩的《匡庐图》,以全景方式体现出他喜写“云中山顶”,有“百尺危峰,屹立于青冥间"的雄伟气概。藉水墨表现了大气的空问感。画面境界大,峰峦、树木、建筑、桥梁、瀑泉、人物、驴匹,“丈山尺树,寸马豆人”比例协调。他和关仝一起为摆脱晚唐陋习开辟了一条写实的山水画新途径。再如董源《龙宿郊民图》以“深远”布局,开景浩渺,丘陵重迭,幽情远思,主山占画面大部,利用山形大小对比来突出主体。圆弧形的山峦此起彼伏,体现着一种谐和美的韵律,江面舟行其间,藏露掩映,曲折地引伸向远方,而近树数重,后有村落陪衬、点缀,富有生活情趣,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派平淡天真、朴茂静穆的江南景色。宋沈括诗云:“江南董源与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巨然继承董源神韵,他所作《万壑松风图》以庄重朴实的空间结构写茂林迭嶂,云壑掩映,藉全景山水方式,周详充分地体现自己的审美追求,来展示南方苍郁深邃的意境。又如范宽《溪山行旅图》,以“高远"章法,在题材取舍与构思安排上突出了巨大的峭峰主体。作者调用了高低、大小、起伏、开合等艺术手段,构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使峭壁具有雄伟崇高感觉,在观众面前呈现一种威严的气势,充分表现了范宽“峰峦浑厚,势状雄强”的风格特点。
以上几幅山水画名作,突出地显示了全景山水的特点。这些开境大的山水作品,常以大小、疏密、浓淡、变化手法,使同类形象在画面上反复出现,使具有共同特征的形象,以不同层次的推移,使人在视觉感受上获得渐层的变幻,来造成空间结构上的照应。如整幅树丛的构图和造型的处理,前曲后直,大部树木皆以“直干取势”②,这是董源、巨然山水画的独特手法,有助于布局的单纯化。画家们考虑到树木在山水画中,常占很重要的幅面,如何使它与其它形象配合,在构图上作合乎视觉要求的协和统一的安排,是必须予以妥善解决的问题。 如果讲五代、北宋山水画空间境象结构是“以大观小”的全景山水,那末到了南宋,随着审美意识的发展,山水画的构图,则明显反映在“以小显大”的小景山水上。大体是“去其繁华,采其大要”截取式的特写镜头布局的方法。大景求全形象繁复;小景集中意象简括。这种空间意识的不同,表明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认识上有了新的变化,意味着从整体视觉感受演变为着意于描写对某些自然景物的突出感受。这种“经营位置”的方式,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为突出代表(刘、李开其端,马、夏则更具典型特点),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空间结构方式的两大分野。 王世贞说:“刘、李、马,夏又一变也。"这一“变”,是以一种新异的艺术趣味和美学追求在探索画面空间结构新的形式法则,建立画面新秩序,这方面,较山水画其他时期的变革显得尤为突出。 马远、夏圭等南宋画家,他们的“一角”、“半边”构图似乎更接近于焦点透视的“凝神观照”,南宋截取式的山水布局,如生活中一路观山景的感受。有时路侧苍翠树丛交叉,向画面中伸展,树干傲然硬如屈铁,曲折截挡,边走边看,“层峦回首突兀间",如置身于自然空旷的宇宙间。南宋画派的艺术特征不是追求表面的形式,而是生活实感的反映。《格古要论》中评马远取材和布局,“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而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这段话说出了南宋画派布局的特点。南宋山水画家们善于刻划自然景物中感兴趣的某一主要特征,而放弃其他次要部分,一经点化,自成一番气象。虽寥寥一隅,却给人以心旷神怡,意味深长的感受。南宋山水的典型章法是:画面近景树木半截,“斧劈”一角;中景危崖半壁,云雾间挡;远景淡荡空蒙,天高云阔,使观众获得简练、明确的审美乐趣和满足。 南宋山水多寄寓于片断景物的抒情达意,相对地减弱了地域特征。画面景物追求以少胜多,隐现参半,境界清旷,剪裁新巧,有“含藏不尽之意见于画外”,构图简洁明快,善于利用空白,这种艺术空灵化的格局,为其抒情达意的风格特点,赋予画面更多的感情色彩,而不以追求特定环境的真实性为满足。南宋山水形象组合是一种夸大手法,形象、线条、黑白、疏密、虚实对比强烈富有刺激性。如马远《寒江独钓图》,以极洗练的手法形成烟水迷茫,江天空阔,寒意萧瑟的诗境。马远此图为了深刻巧妙的表达意境,摒弃一切无用的景物,以一当十,高度集中,富有容量。和他《雪图》等作品一样都是以简洁的空灵美,令人难忘。这种化整体结构法为局部特写法,对后世有相当影响。 从南宋小景画来看,以简化物象的手法来产生了特殊的艺术效果。简在形象和利用空白的虚实关系上。这种留有欣赏余地的处理手法,作为调动观众再创造的想象心理活动,从中品味出意外之意,象外之象,增强了意境的深度。诚如潘天寿所说:“无虚不易显实,无实不能存虚,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是以虚实相生,疏密相用,绘事乃成。” 南宋山水画的独特面貌,更多更明显地表现在纨扇、册页等一类小景画上,这样的幅面似较能发挥画家的艺术创作,适合他们的造型手法。幅面虽小,但能“小中见大”,并能体现出深邃的意境。由于发扬和扩展了“画中有诗”的传统,更能感受到融化诗意于画境,使情景交融。马远《山径春行图》表达了“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的诗意。“平远”取景,左实右虚将画面截成浓缩的一隅,远景展示了广大的空间。经营位置以近柳一露一藏交叉,柳枝横向画内,形成圆弧形的兜角。人物动态和视线,颇有“目送飞鸿”的神趣。没有繁杂的丘壑变化,但情势却在其中。这种小景画善于利用近景山石、树木等个体形象来结构画面,在形成画面基本节奏布局方面起重要甚至决定作用。利用形象可变性随意性很强的树木曲折变化穿插来组织空间,调节空间,然后在这基本构图基础上集中精力刻划好视觉上最突出的部分。马远《梅石溪凫图》描绘了幽僻崖壁下,野凫在溪流追逐游戏的情景,梅树直角形的曲折形态,由画面上方斜贯而随势生姿,占去了很大的空间,以简练的线条提示出画面特写式镜头的基本结构,左角镇以斧劈山石,引衬出右下方空间集中处理,突出了群凫戏泳的意趣,焦点集中,意明境深。又如《讼溪濯足》、《远山柳岸》、《月夜赏梅》(《林下明月>>)中运用松、柳、梅等形象来构成画面视觉节奏。这类作品突出显示了运用个体形象铺陈展示画面上的独特作用,作为一种绘画语言的运用,可以讲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处理和组织空间的创造发明。这种布局方法,南宋之前虽也偶见,但还未有像南宋时期那样形成一种富有时代特色的布局。不仅用得巧,用得活,而又紧密地从属于观念情绪的表达,有生活感受,有情,有意,绝无形式的摆布味道,这是十分可贵的。 综上所述,五代、北宋山水画取景侧重于完整的客观的整体把握对象,较为“平铺直叙”,有点接近于叙事诗一类。南宋山水画则在取舍选择中突出某一景物的独特感受,讲究以空间境象为手段的意境创造,更接近于抒情诗。 应该看到,山水画“经营位置”的特点,只是总的绘画艺术风格的一个方面。布局手法和美学思想、创作方法、表现形式、技法特点等常常是相互制约、互相联系的。观察和表现方法是统一的。因此不可能孤立地来探索某一问题,这里也仅从审美特征的角度来探讨问题。正因为五代、北宋期间山水画大都“以大观小”的观察方法,就产生了全景式的气势雄伟的繁复布局;因其画面繁复,所以一般幅面较大;因其形象丘壑变化多,故而重在质实,实中带虚。南宋“以小显大”,则又产生简括集中强调某一景物特征的角隅式布局;因其取景范围浓缩,幅面相应小巧;丘壑变化单纯,故多利用黑白墨块来显示开合变化;因其善作“小景山水”,故而重在空灵,虚中见妙……③。 我们将这些构图处理的特点列表归纳作为本文的结尾:
① 明沈灏《画麈》中:“大痴谓画须留天地之位,常法也。”从这段话可见郭熙所总结的当时山水布局方法,为后进作为一种遵循的常法。 ②树丛“直干取势”方法和“北宋”树木多曲折工巧特点不同。巨然在《层崖丛树图》(《中国绘画史图录》P88)中运用尤为典型。这种和谐地规定着画面造型 美的形态,对统一画面,形成整体布局起了积极作用,予元以后形成一脉相承江南画派的树木造型和布局方法影响很大。 ③正如唐志契所谓“凡画山水大幅与小幅不同,小幅卧看不得塞满,大幅竖看不得落空,小幅宜用虚.愈虚愈好”,由此可体现到五代,北宋到南宋的“一 变”很多“经营位置”艺术处理上的特点是互为因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