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小调 第二号交响曲 《复活》 作品作于1890-1894年,与《第一号交响曲》比起来,要求管弦乐编制的规模更大,同时还要有声乐部分。就是从这部作品以后,马勒开始经常在交响曲中使用声乐。其结构也不再是传统的四乐章制,而是有五个乐章。这正是马勒有走向庞大性倾向的最初的作品。然而,在这首《第二号交响曲》中,仍然有宛如《第一号交响曲》中那种真实的抒情性、爱好线条对位法、使用民谣风格旋律等马勒所独有的特征。 这部作品被称为《复活》是由于洛普斯托克的一首圣诗《复活》。作者与德国著名音乐家封·彪罗的关系非常好,曾将本曲草稿给彪罗过目,受到热情鼓励。1894年彪罗逝世,马勒在参加他的葬礼时,“从风琴坛上传来了克洛普托克《复活》的合唱。于是像是受到了电击一样,我受到了感动”。他就这样根据《复活》,顺利写下了末乐章的的合唱部分。作品共分五个乐章:第一乐章:庄严肃穆的快板,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据马勒自己所说,这一乐章表示的是 葬礼,是第一交响曲中英雄葬礼的延续。 第二乐章:中庸的行板,降A大调,3/8拍子。作者标明“极为轻松地,绝不可急躁”。这个乐章马勒这样写道:“过去的回忆……往日英雄生涯产生的纯粹而毫无瑕疵的太阳的光线”。这一乐章犹如舒伯特的兰特勒舞曲一样快活而明朗。第三乐章:c小调,3/8拍子。“缓缓流动的”,三段体的诙谱曲。马勒对这个乐章叙述如下:“当从第二乐章意犹未尽似的梦中醒来,再度回到生活的喧哗中后,你们常常会觉得人生在不停地流动着,莫名的恐怖正向你袭来。那就像是你们由外面黑暗的地方,以听不见音乐的距离所看到的,十分光亮的 舞蹈场上的舞者们在摇晃舞动的情形一样。人生不知不觉地出现在你们眼前,也与你们常常惊叫而忽然 跳将起来的恶梦很相似……”。 第四乐章 降D大调,4/4拍子,“极为庄严,但简洁地”。马勒对于这一乐章的叙述如下:“传来了 单纯信仰的豪迈的歌。我变得像神一样,也许我将回到神的身边。” 到此为止,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乐章表示悲剧的人生;第二乐章是获得解放了的朴实的人生; 第三乐章则是描写冲击性的混乱中的人生,而人类在经历了这些之后,死亡的憧憬便逼近过来,并且不停歇地进入第五乐章。 第五乐章:这一乐章是在全曲中,管弦乐编制最大的乐曲。马勒写到:“在荒野中传来了如下的声音:人生所有的末日业已来临。……圣人与天上的人,合唱着如此歌词,《复活吧,复活吧,你可能 被宽容》,然后出现神的荣耀。……爱的万能的感情,促使我们走向幸福的极至。” 古斯塔夫·马勒 Gustev Mahler 马勒(1860-1911)是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他的指挥和演奏具有一种非凡的力量,令人难以忘怀。马勒的艺术思想源于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一句名言:“当大地上还有别的生灵在受苦遭难,我又怎么可能幸福呢?”马勒曾说过,他的音乐都是据此而写的。他企图用音乐来说服那些过着庸俗生活和残害人类的少数人,幻想使他们成为高尚的人,幻想着用音乐来创造一个平等博爱的美好世界。
马勒的后期作品记述了一个浪漫主义音乐家的人道主义世界观的幻灭--从病态的自我发展走向无尽的悲观失望,走向悲剧性的讥讽、神秘和怪诞。 马勒的音乐具有哲学性的宏伟构思,要求用巨大篇幅和庞大乐队来表现。尤其是他将人声和交响乐结合得如同水乳交融。他的十部交响曲中有四部加入了人声;三套歌曲集也是用管弦乐伴奏;还有一部实质上是六乐章交响曲的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由此可见,马勒发展并扩大了贝多芬创始的声乐交响乐概念。同时也发展了柏辽兹创始的管弦乐歌曲套曲的概念。 马勒的交响曲形象鲜明,主题素材来源于维也纳民间风俗性音乐,乐队写作技法多样且富色彩,具有吸引听众的特殊魅力。
代表作:《大地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