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学府武汉大学近日发生大地震。该校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党委常务副书记龙小乐,因涉嫌在基建工程中受贿被捕。该案震惊内地教育界,牵涉多人,至今余波未了。有当地网民称陈绍方是“武大有史以来最大蛀虫”。日前,武汉大学网页“现任领导”栏目撤下了两人的资料。
耐人寻味的是,对于这起十分严重的教育腐败事件,一则名为“武大常务副校长及副书记被抓”的帖子近日受到网民追捧。该帖称:“武汉大学副校长陈昭方和党委副书记龙小乐,因严重经济问题被抓,其中还涉及多人,正在审查中。整个武大都传遍了,真是大快人心。”
照理说,作为重点大学出了这样的事,武大的师生应该引以为耻,而不是“大快人心”。其实,“大快人心”比“引以为耻”更值得思量。这至少传递出以下信息:其一,师生们对他们的做法早已看不惯,却一直无法将他们赶下来,现在他们终于事发,总算出了一口恶气,“无比痛快”,奔走相告。据报道,陈昭方曾多次被学校员工联名举报,并受到官方调查,但因其熟悉财务制度和善于反侦查而逃脱。其二,现今的高校领导班子普遍缺乏公信力,不管哪所学校的领导“出事”,见得多了的群众都不会感到意外,只会拍手称快。就在武汉,2006年,武汉科技大学校长、书记因涉嫌重大受贿,双双被刑事拘留;武汉理工大学原副校长李海婴被双规,后因贪污受贿逾千万被判无期。
师生对学校领导被抓的“大快人心”,从根本上说,是大学领导的选拔、评价与监督,师生大多无权知情、无权参与、无权表达所致。如果大学领导是教授遴选出来而曝丑闻,师生自当会为遴选机制与监督机制的失灵而痛心,而不像现在学校领导为上面任命,事先根本不听教授们的意见,学校领导的评价权也掌握在上面,学校领导们只会对上面负责,而不会对师生负责。这造成学校师生的期待、办学的实际、校领导的“作为”与上级管理部门的评价并不一致,甚至很有可能因为官官相护与校领导们会玩权术,而出现明显无作为甚至严重违法犯罪,上级领导却对其评价甚高的情形。据报道,此次出事的武汉大学常务副书记龙小乐2006年曾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官方称“龙小乐勤奋敬业,克己奉公,心系群众,廉洁自律,是广大干部职工的贴心人”。而在2006年初武汉科技大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自查报告会上,半年后出事的书记、校长曾公开承诺:廉洁自律,从我做起;严格要求,接受监督。
“广大干部职工的贴心人”倒下了,广大干部职工却不痛心反而“大快人心”,这不是舆论所称的“绝妙讽刺”,也不是个别学校领导放弃学者操守、教育理想,而是现实大学管理制度的某种必然。高校领导所拥有的“学者+官员”双重身份,所操控的“行政权+学术权”的权力,正迅速使高校成为腐败的高发地,同时加速高校的教育与学术堕落,与直接贪污、受贿、挪用资金相比,一些高校领导用手中的行政权力去获取学术利益,安然地在自己没有参与的课题、论文与学术成果中署名,由此获得成百上千万元的课题经费,得到各种学术头衔,对教育与学术环境更具破坏力。一些政府部门的官员空降到高校当领导后,摇身一变,成了教授、博导,既是副部级高官,又是著名教育家,还是著名学者。
事实一再表明,治理教育腐败与学术腐败,单靠“教育”学校领导与学校领导自律是不行的。从根本上说,发展高等教育,必须重新定位学校与行政的关系,定位办学者的角色,不能让办学者兼得学者与官员的利益;必须改革校长遴选机制,通过学校教授会,按校长职业的要求,选拔适合学校发展要求的校长;必须改革高校内部管理制度,让行政权与学术权分离,淡化行政对教育与学术的影响。只有如此,大学才能实现对自我的救赎,回归正途,才不至于在各种腐败的冲击下名声扫地。 (本文来源:南方网 )
- 评论[支持者: 0 人 ,反对者: 0 人,中立者: 0 人] 查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