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百色、河池、柳州等地区,其他分布在云南的文山、广东的连山、贵州的从江以及湖南的江华等地。这些地区大部分四季长青,百花盛开,雨量充足,适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壮,是民族自称,过去译作“潼”,此外还有布壮、布越、布衣等自称,史书上记载的越、百越、西瓯、骆越、俚僚等,是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对壮族先民的称谓。
壮族自古以来和汉族交往密切,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唐、宋期间先后被眨到岭南的著名文学家有唐代的柳宗元、李商隐、褚遂良,宋代的黄庭坚等人,他们向壮族人民传播了汉族的先进文化,受到当地的欢迎。大约在唐代,壮族先民曾借用汉字记音、记义的方法创制了“土俗字”,虽因笔画过繁,书写不易而未能推广,但说明壮、汉文化交流之密切。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现在一般群众多通汉语,使用汉文。
壮族信奉多神,崇拜大石、老树、龙蛇、鸟类,以及祖先崇拜。唐代以后道教的影响很大,民间有半职业性的道公和后来当地称作师公的民间巫师,为人们打蘸作道场,驱魔赶鬼,祈福、禳灾等。师公继承了壮族的原始信仰,古代文化和原始舞蹈遗存形成师公舞,后发展成今日娱乐性舞蹈形式。其他壮族民间舞蹈,也都不同程度地保存了古代的农耕文化和风俗习惯。壮族和傣族都是百越人的后裔,两者在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上,多有共同处。过去壮族也是居住“干栏”(也叫“麻栏”)式的住房,有文身的习俗,也有自然拜、祖先崇拜和宗教信仰并存的现象。但是壮族受道教的影响多,傣族是以信仰小乘佛教为主,所以在民间舞蹈的形式和风格特征上,既有共同之处,又有许多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