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切换浏览模式

华夏网·艺术论坛艺术大赛舞蹈大赛民间民族 → 傣族民间舞蹈

关闭 帖子评论
选取类型: 中立 支持 反对
观点标题: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观点内容:
(不支持HTML)
  1. 请以客观、真实地作出评论,并注意语言文明;
  2. 观点发表后不能作出更改;
您是本帖的第 983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傣族民间舞蹈
筱诺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616
积分:5950
注册:2009年10月22日
发贴心情
傣族民间舞蹈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傣族,又有傣勒、傣那、傣雅等民族自称,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自治县,其余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元江等县。根据汉文资料的记载,其先民可追溯到远古的百越人,汉晋时期称作滇越、掸、僚或鸠僚的古民族。唐宋时期,由于他们喜用金、银箔装饰门齿和文身,所以有金齿、银齿、绣脚、绣面等名称。元朝时,称作金齿、白衣或白夷,清代以来称作摆夷。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在傣族先民居住的地区设立了永昌郡,当地首领曾多次派遣使者带乐师和魔术家到洛阳奉献,博得东汉朝廷赞赏和欢迎。公元12-13世纪,在瑞丽和景洪一带,建立了“勐卯”和“勐泐”地方政权,并接受中原政权的管制。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但佛教传入前的鬼神崇拜的原始信仰残余至今依然保存。村寨中佛寺很多,男子末成年时,要到佛寺识字、读经,过一段僧侣生活。一年中,与宗教有关的活动很多,如修功德“作摆”的佛会、斋僧礼佛的“赕佛”活动,以及原始遗存的插秧、收割时的祭祀等。这种交织的宗教观念影响着人们劳动生活,也反映在民间舞蹈活动中。许多舞蹈形式如“孔雀舞”“白象舞”“象脚鼓舞”“蜡条舞”等,都浸润着宗教色彩。

   古越人的遗风——关于古越人的习俗,有关百越民族史的专家们概括为:“蛇、鸟图腾,断发文身、习水使舟、巢居、种植水稻、语言不同、喜食异物、善铸宝剑等。”这些特征和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实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今日傣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与审美情趣中,依然保存有诸多古越人的遗风。

    傣族喜欢水,爱洁净,勤于洗濯,而炎热的天气,辛勤的水田劳作,更加深了人们对水的感情。这从1980年代由傣族舞蹈家刀美兰表演的《水》这一舞蹈节目中,便可看出端倪。这个在傣族民间舞蹈基础上创作的节目,它之所以深受群众欢迎,久演不衰,而别人表演时,常常感到和刀美兰相比大为逊色的原因,正在于此节目是傣族人民爱水、柔情似水心态的典型升华。水边的洗发、编梳,对水的感受与表现,没有傣族姑娘的对水的深切体验和民族的传统心理,是难于演好这个节目的。

    傣族有许多与水有关的节日活动,如年节时,人们要赛龙舟、比划船、泼水节等,都是“习水使舟”古风的延续。而说到蛇、鸟图腾时,我们马上就会想到傣族民间舞蹈基本舞姿中“三道弯”的造型、柔软如水波的臂部动作,以及各种孔雀舞的优美形象。当然,人民喜欢孔雀舞以及这种舞姿动态的形成,虽和信仰小乘佛教的宗教影响有关,和王公贵族以及头人的爱好和推崇有关,但根本原因,则在于两千年前其先民的鸟、蛇图腾的崇拜,和由此发展而来逐渐深化的民族审美心理。

    一些云南的考古学者们认为:“今日傣族人民的舞蹈,若考其渊源,有着很长的历史可寻。他们的优美舞蹈动作,从云南出土的历史文物上可以找到印证”,云南晋宁石寨的出土文物(战国末、汉代初期)的“鎏金盘舞青铜扣饰”和“四个舞俑青铜器”“这两件器物上的舞蹈动作,简直就像今天傣族的‘三道弯’舞蹈造型”,西汉初期青铜文物上显示的一个奴隶的形象,“她的发式与今天傣族未婚女青年一模一样”。因此,参考古文献的有关记载,借助出土文物和考古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结合仍在流传的傣族民间舞蹈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弄清傣族舞蹈的源流及其演变。
 

       孔雀与象的意境——在接近西双版纳的热带原始森林中,繁殖着孔雀、犀鸟、野象、犀牛等珍禽异兽,生长着许多名贵树木、珍奇植物,带给傣族人们神奇美妙的意想。傣族民间舞蹈中,“孔雀舞”“象舞”“象脚鼓舞”流传最为广泛,并从中又派生出一些舞蹈形式,这些舞蹈中所展示出来的孔雀与象的意境,远远超出舞蹈本身。从珍禽异兽到“孔雀舞”“象舞”“象脚鼓舞”的艺术升华,是古越人审美心理的继承与发展,是傣族人民来自劳动生活的艺术创作,其中包含着远古的图腾崇拜、地域的、历史的、乐舞的以及宗教的多种文化因素。

    孔雀属于留鸟,是世界稀有珍禽,古代又称作孔爵、孔鸟,在中国分布于云南的南部和西南部,成群活动于热带森林中或水边。孔雀头部有羽冠,蓝颈,翡翠般长长的复羽(尾羽)上,匀称地布有百余个眼状斑纹,展开时即“孔雀开屏”后华丽耀眼,同时,它还会弄姿作态、回旋缓步,尾羽发出音响,美妙动人。自古以来,宫廷中、当地人家,都有豢养,深受人们喜爱。佛经中有孔雀明王和孔雀的故事,佛经说:孔雀明王菩萨“着白色缯衣,头戴璎络,耳当臂钏。自有四臂,分执莲花及孔雀尾等,乘金孔雀,结跏趺坐白或青色莲花上。”佛教传入加深了傣族对孔雀的喜爱,人们以孔雀翎献佛,演孔雀舞求吉祥,绘画、雕刻不乏孔雀形象,工艺、纺织品以及日用物品、饰物上多有孔雀的图案。孔雀的美好形象,深人民族心理和事物之中。

    大象也是热带森林中的珍贵动物,和孔雀一样深受傣族人民的喜爱。象可耕田、搬运木材,负重至远,可组阵打仗,能合着音乐节拍舞动,供乐人乘坐其上表演乐舞,象皮还可以制成坚固的甲胃。在佛教中释边牟尼佛两侧右胁待的普贤,是乘坐象的。盛大的宗教节日中,佛像、佛牙要由装饰华丽的“圣象”驮行。因此,象除了自然特征的温驯外,又带有神圣的宗教色彩。傣族先民素有驯养孔雀与驯化野象的风习,而且是:“孔雀巢人家树上,象大如水牛。俗养象以耕田,仍烧其粪”。司马迁在《史记》称今日保山、德宏一带为“乘象国”,今天傣族群众中,象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彼美如象”含有亲呢褒颂之意,说老人漫步如象意如“寿比南山”,说儿童手足如象意为“吉祥绕身”,说姑娘举止如象“包含着娴雅端庄的品貌,稳重悠然的仪态,温柔勤劳的美德。”象舞、象脚鼓、象脚鼓舞不仅在傣族地区流传,还在云南其他民族传播。如通海县蒙古族有“大白象”,汉族有“大舜耕曰”,阿昌族有“耍白象”“象脚鼓舞”,景颇、德昂、佤、拉祜等民族也有象脚鼓舞流传。各族的象脚鼓舞,在鼓的形制上虽大同小异,但鼓与鼓舞的名称以及表演形式却不尽相同,各有所长。
 

       水文化的特征——水的使用和火的使用一样,给人类文明增添了光彩。人类有了火可以熟食,增强体力,促进成长,水是生命之源,滋润万物,勤于洗濯,有益健康。傣族人民喜爱水,勤于洗濯,是水文化的特征之一。人们劳作归来,再疲劳也要在水边或汲水洗濯后才吃饭。村寨内的水井,设有精致美观塔形井盖式的小建筑物,以保持水源清洁。这种风习是古代祓楔习俗的延续。祓楔,即每年三月上巳日到水滨洗濯,洗去宿垢。《后汉书·礼仪志》载:“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东流水上,曰洗濯被除,去宿垢病(疾病)为大契。契者言阳气节畅,万物讫出,始契之矣。”三国、魏以后,祓楔改于三月三日进行。

    源于祓楔与“三月三”有关的风俗,后来虽因地区与民族之不同,日期不一定在这一天,或者内容已与水无关,但仍不同程度的保存着消除宿垢的古意。傣族的泼水节是辞旧迎新的年节,时间大约在清明后十日,其形式虽和“浴佛节”的宗教活动结合在一起,但沫浴更衣、以水互相泼洒,赛龙船,放高升(燃放自制土火箭)等项目,依然是“洗濯祓除,去宿垢契”的古风。同时,又是古越人“习水使舟”的发展。泼水节的三四天中,人们尽情欢歌起舞,日以继夜,表演各种民间舞蹈,在带有祓楔古风的节日中,人们所表演的各种舞蹈也就带有水文化的特点。

    古代文明是在水滋润的土地上培育、生成和发展的,又沿河水流向播散。傣族先民在澜沧江、瑞丽江建立起“动渤勐泐”和“勐卯”两个地方政权,形成的方言和拼音文字,这是傣族的共同文化,其中包含着水的文化特征。傣族人民对水有着深切的感情,民族心态和水一样地平和、温静,并以水表示无比的真诚。通过流传下来的《挖井歌》《祭祀歌》等古歌谣中,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特点。如《挖井歌》中有这样的诗句:“鸟有饮水处,鹿有洗澡塘,就是小小萤火虫,也把露珠当水井。”仅此四句可看出他们对小动物、昆虫的亲切感,对水源开发的重视,并阐明挖井的重要性。又如当老人去世后,在众人围着尸体悼念时,村寨中有威望的老人(或死者的长子、长孙),一面把葫芦里的净水倒在地上,一面要吟诵《滴水歌》,歌中有如下词句:“让我们端起葫芦,倒出圣洁的水,像两行滚落的泪珠,一滴滴洒在悲哀的土地上”“水,圣洁得没有一点灰尘,我们对死者多么真诚”。这些词句洗练的诗歌,充分表达了傣族人民那种对水、对亲人的深切之情。
 

  安详、舒缓的动律——傣族民间舞蹈安详、舒缓的动律,来自他们劳动生活的环境,来自他们传统的审美情趣。傣族生活在天气炎热的亚热带地区,自然喜欢树荫和水边,喜欢明月和繁星,劳动生活节奏也不过于激烈,劳动后归来清洗洁净,饭后在微风轻拂凉爽的夜晚,和着轻缓的鼓声自由跳舞,那是最惬意的事。素有洁净、爱美和歌舞风习的傣族,就是这样地把水的清纯和水波轻柔的流淌,化为他们安详、舒缓的舞蹈动律。此外,人们生活在亚热带的环境,经常和孔雀、大象等温驯、可爱的热带动物相处,舞蹈中自然地融入对这些珍禽异兽的艺术升华,成为动律、动态的文化因素。傣族不同程度的保存有原始崇拜和万物有灵的观念,以及来自农耕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他们对自然界充满亲切感,人际之间和谐、融洽。小乘佛教传入后,宣扬的“唯我独善”,以佛祖为榜样的积德行善,多布施以修来世福等思想,和原有的传统观念相结合,形成傣族人民平和、善良的性格。自然环境、劳动生活、民族性格、审美心理,融为安详、舒缓的动律,贯串于舞蹈动律和表演之中。

    傣族民间舞蹈的动态形象上,舞者多保持半蹲的舞姿,重拍向下,均匀的节奏中,膝部的屈伸带动身体上下颠动和左右轻摆,舞步的踏或跺,看似着力而下,却是重起、轻落,全脚掌平稳着地等,是动律的基本特征。(29)这种均匀的舞蹈动律中,有孔雀的轻盈、柔美的舞姿,有大象漫步森林和缓、稳健的步态,更有舞蹈者的生活感受和创造。而且,这些动态形象,是在象脚鼓、芒、钹等乐器和谐击打的伴奏乐声中,像河水、小溪汩汩流淌,赏心悦目,沁人心脾。伴奏乐器有:象脚鼓、芒、钹等。其中,主奏乐器是象脚鼓,顾名思义,鼓的造型很像大象之脚,音色和敲打的方法也很别致。可用两手轻重拍打鼓面、鼓边,可用单指、双指敲打鼓边,以发出“崩、巴、比、泼”等音响形成各种鼓点,紧密配合舞蹈表演中的动作变化。鼓的节奏平稳,绵延的乐音和舞蹈均匀的动律相呼应,增强了安详的气氛和热带的风情。

    傣族民间舞蹈有二三十种之多,动律、舞姿、形式及音乐都充满亚热带风情。较典型的是:“孔雀舞、象脚鼓舞、嘎光、依拉贺、嘎甸(蜡条舞)”等,从中可见傣族舞蹈的古风与继承和新的创造。道具舞蹈有:“大象舞、鱼舞、马鹿舞、蝴蝶舞”,徒手的有:“大鹏鸟舞、鹭鸶舞、刀舞、棍舞、拳舞”以及儿童舞蹈“嘎盖(鸡舞)”等。
 

  三道弯与一顺边的舞姿造型——傣族传统的审美心理,还体现在舞姿造型上,过去,我们比较多地讲述“三道弯”和手臂各关节的弯曲,而忽略手与脚同出一侧时形成的“一顺边”的特点。追溯其源,前者源于古代百越人的“蛇鸟图腾崇拜”和对水的深切感情。而一顺边的美,则源于高原地区的劳动生活。两者融合后形成的体态,才是傣族特色的舞蹈造型。从古越人的鸟图腾到今日傣族的孔雀崇拜,是千百年来民族生活和民族心理的发展,由于该地区适于孔雀生长和繁殖,傣族人民才能够仔细观察孔雀,从而进行孔雀舞的艺术创造,并于后来融入了宗教因素。孔雀的自然形态也有三道弯的特点。当孔雀立于高处或栖息在树桠上,长长的尾羽垂下来,其形态正好是三道弯,从自然科学角度上看它的骨骼结构,三道弯与弯曲的特点就更加鲜明。经过艺术加工后的孔雀形象,不仅在舞蹈中,就是在傣族织锦、饰物上的孔雀图案,也多是三道弯的形象。

    现在傣族人民对蛇并不喜爱,但在远古蛇和水都是崇拜的对象。傣族古歌谣《打水歌儿》有“山头有小河,流过树林间,水清流得快,看去像蛇跑”描述了蛇似清水,山地、林间的生活环境。当然,今日体态的三道弯和手臂弯曲的造型,远非自然的模拟蛇、鸟和水,而是千百年来群众智慧的结晶与升华。云南的地形非常复杂,山地高原约占全省面积的93%。傣族虽居山谷间平坝,但山地的一顺边特点,尤其反映在妇女担水、挑谷、扬场等劳动步态和形体动态中。过去,傣族在秋收后扬场中不使用风车,而是两手各持一把大竹蔑扇,用扇风的方法筛选稻谷,这种筛法就是别致的一顺边的动态。当她们右手高举蔑扇的同时,右脚亦弯曲并高高抬起,然后,手脚同时向下用力地扇风,身体由右方向左侧转动,左手扇风时,姿态和转动与右手一致,都是手脚同出一侧。一顺边审美情趣和三道弯的体态也不限于傣族,是稻作文化型民间舞蹈的特点之一。

    “一顺边”是高原民族舞蹈特有的动律形态和文化现象,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则在“三道弯”与“一顺边”融合后,又在傣族特有的安详、舒缓的动律中体现出来,成为民族审美情趣和舞蹈者心理活动的形象化。不论是自娱性的轻歌漫舞还是舞台表演及大型的游行表演,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优美的动态形象。云南地区的舞蹈家整理傣族纷繁多彩的民间舞蹈时,归纳出8个“手的位置”(又分单双手)和11个基本造型,属于“一顺边”造型有“低展翅”(单双)“高展翅”“平展翅”“合抱翅”“顺展翅”“侧展翅”等6个手位、7个一顺边的舞姿。由此可见一顺边舞姿特征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傣族居住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这里土地肥沃,山川秀丽,四季常青。村寨依河傍水,椰树高耸,蕉林处处。干栏式竹楼上,翠竹掩映,溪流环绕,优美宁静。南国田园陶冶了傣族人民温和、善良的性情,民间舞蹈洋溢着亚热带特有的风情。
    象脚鼓舞:傣语作“光黑拉”“烦光”。是男子表演的自娱性舞蹈,流传于云南德宏、西双版纳、思茅、临沧等地区。大型象脚鼓长l.5~2米,小型长1.2米。大型鼓于伴奏,舞者左肩挎大鼓,拳、掌、指轻敲重打,抑扬顿挫形成“鼓语”,边敲、边变换姿势,和舞者相呼应。小型鼓用于鼓舞表演,鼓的尾端系孔雀翎饰物。表演时舞者的舞姿、韵律和鼓的音色、音量及鼓尾的摆动融汇一体,人鼓合一。青年们常挎鼓敲击竞舞,舞蹈动作灵巧、敏捷,表演乐观、风趣。西双版纳还有一种长约80厘米的小型象脚鼓,更便于鼓舞竞技。双人对舞中,以夺得对方的帽子或头巾为胜。
    嘎光:傣语意“围着鼓跳舞”,“光”即鼓。在德宏、西双版纳、耿马等地区流传。表演形式自由,男女老幼皆可,合着鼓乐声自由起舞,膝部规律地屈伸、颤动,身体前俯、后仰,是民族风格浓郁的自娱性舞蹈,突出傣族舞蹈的“三道弯”“一顺边”特征。有时由三名妇女抬芒执钹,边敲边舞为大家助兴。近年德宏地区兴起“新嘎光”,步法变化多,动作整齐,节奏欢快,颤动与起伏比过去小,群舞中既可双人对舞,又有几种规范的变化,尤为青年人所喜欢。
    依拉贺:也译“依腊诙”,流传于西双版纳。过去限于男子,现男女均可参加,是边唱边舞的自娱性舞蹈。因每段歌词结尾多唱“依拉贺”一词而得名。形式基本同“嘎光”,但“一顺边”特征更突出,因唱词和结束前呼喊“水——水”(瞅——瞅)显得更加热闹。过去此舞只在傣历新年“泼水节”“开门节”表演,现无此限,平时人们也常聚一起欢跳此舞。
    鱼舞:傣语称“嘎巴”。流传于瑞丽和畹町等地,是男子表演的道具舞蹈。舞者戴尖塔型头盔和菩萨面具,腰系1米多长的鱼形道具,表现鱼在的动态,步法平稳,碎步居多,有些步法近似孔雀舞。近年有不用道具者,女子也可以表演。不用道具时,舞者把两手叠在一起,手心向下置于胸前、身后,两手置于腰侧、或一前一后等姿态,模拟鱼之摆动胸其耆、尾耆、鱼身,表现鱼的顺水前游、逆游转弯、激流穿越等情节。因无道具的局限,形象更为逼真,舞姿柔美,动态轻盈、活泼。
    蜡条舞:傣语称“嘎甸”。流传于西双版纳,是女子仪式性舞蹈。蜡条即蜡烛,用蜂蜡和绒捻制成,插在小托盘上,舞者两手各托一燃烛,在鼓、芒、钹等伴奏声中起舞。动作两腕由外向内划圈旋绕,或半蹲、跪下,或缓步前进,烛光随舞姿变化摇曳,形成虔诚、神秘的气氛。佛教中灯烛喻意光明,此舞有祈福、祝愿含义,是受小乘佛教影响形成的舞蹈形式。信仰小乘佛教的布朗族也有蜡条舞,布朗语称“板典”。舞者手心向下,用指缝夹住燃烛表演,动作与傣族近似。
 

  孔雀舞:傣语称“嘎洛拥”“烦哺若”等。流传于云南西双版纳的景洪、德宏的瑞丽、潞西及耿马、景谷傣族聚居区,是盛大节日和“做摆”(修功德的佛会)时广场表演的道具舞蹈。过去表演者都是男子,头戴佛塔型金冠、慈祥的菩萨面具。表演时将细竹和绸布做成片片羽翼连在一起系于腰间,左右两侧各五片做翅膀,后面三片做尾翼,用绳子分别系在手臂和手腕上操纵。内容多表现孔雀的漫步林间、水边嬉戏、飞跑追逐、展翅飞翔,以及最精彩的开屏抖翅等。各种舞姿、动态都靠足够的臂力和手腕的功夫。有专门表演这种高雅技巧的孔雀舞民间艺人,并形成规范的动作和富有艺术性的程式,伴奏乐器也相应地形成一套演奏方式和配合舞蹈的“鼓语”,表演水平不断提高。

    各地孔雀舞大同小异各有专长,西双版纳地区的孔雀舞还表演当地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召树电和楠木诺娜》(即王子与孔雀公主),并出现大象、马鹿、猴子等角色,表现它们带领王子去找公主战胜恶魔使王子和公主团聚的情节。瑞丽地区的孔雀舞,道具轻巧,技艺性比较高,民间艺人也比较多。有的地区表演与伴奏音乐都比较自由,没有鼓语配合,并在表演间隙中演唱赞颂孔雀的民歌,“孔雀最爱和平,它的心像月亮一样光明……”充分流露出人们喜欢月夜、喜欢安详、平和的心境。

    进人1950年代以后,民间艺人有机会到各地演出开拓眼界,促进了孔雀舞发展。如著名的民间艺人毛相,技艺高超,年轻时为演得逼真,经常到丛林和水边隐蔽起来,仔细观察孔雀的习性和动态。他成为专业舞蹈演员后,利用到各地演出的机会,观摩学习其他民族舞蹈之长。他在演出中大胆地去掉面具与道具,尤其是吸取汉族舞蹈运用眼神之长,丰富面部表情。他为了体现出孔雀常常定睛凝视的特征,下雨时专门到屋瞻下,迎着流淌的雨水定睛凝视,苦练不眨眼的功夫。还把傣族拳术中的一些合适的动作运用于表演之中,开创了不用道具在舞台表演孔雀舞的先河,使孔雀舞产生新的飞跃,给后来由女子集体表演、并获得国际一等奖的《孔雀舞》打下基础。至今,广场上,舞台上,使用道具、不用道具表演的孔雀舞仍在流传,道具的制作更加精美、轻便,节日游行队伍中,由儿童集体表演的带道具的孔雀舞,天真、可爱,非常引人注目,形成一代新风。
 

 相同的乐舞遗风——傣族与朝鲜族都是擅长歌舞的古老民族,仍保持着古代乐舞遗风,在喜庆、欢聚及日常生活中有歌舞娱乐,有即兴表演的自娱性舞蹈,傣族为“依拉贺”“嘎光”,朝鲜族称“玛克村”,形式近似,风格各异。两者农村中都有众多舞蹈能手,民间艺人技艺精湛,许多表演性民间舞蹈一直保持着艺术特色,许多民间舞蹈形式经过适当加工后,就能搬上舞台表演。表演中都以鼓为主要伴奏乐器,通过鼓手的轻重缓急、交错击打,奏出各种节奏,紧密地配合舞蹈的变化,傣族的象脚鼓、朝鲜族的杖鼓不同的形状与音色,使民间舞蹈的民族色彩更为浓郁。
    不同的地域色彩——傣族居住在北纬21~24度地区,属亚热带气候,湿热的天气、宁静的田园生活,人们不喜欢激烈活动。舞蹈节奏多是2/4拍的连绵不断的节奏型,舞蹈动作平稳,仪态安详,多规律性的重复,跳跃性动作很少见。具有明显的东、南亚文化与小乘佛教文化的成分。朝鲜族居住在北纬41~44度地区,属北温带气候。虽与傣族同是以主要种植水稻的民族,但由于气候比较寒冷,舞蹈风格与傣族迥然不同,舞蹈节奏丰富多变并有跳动感,以6/8拍居多,舞蹈动作的类型也比较多,带有古代东夷与朝鲜半岛文化影响的烙印。
    优美的舞蹈形象与意境——傣族与朝鲜族都是喜水、尚洁的民族,由于民族审美心理和民族性格不同,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民间舞蹈形象与意境。傣族舞蹈体现的是水的绵延、涟漪波动,膝部均匀地屈伸、颤动,形成安详舒缓的动律,舞姿柔美清新。朝鲜族舞蹈强调呼吸的运用,感情含而不露,内韧外柔,潇洒典雅,体现了水的清澄,泉水的涌动。两个民族的舞蹈都有三道弯和一顺边的基本形象,傣族多向侧方、即横线式动态造型,朝鲜族还有许多是向前方、斜前方、即直线式动态造型。
    与远古百越人图腾崇拜有关——傣族喜欢孔雀,通过道具舞的形式表现孔雀的善良、温驯和华丽,其他各种舞蹈中,也不乏源于孔雀形象的步法与舞姿造型,以此象征吉祥、幸福,寄寓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朝鲜族喜欢鹤,鹤象征纯洁、善良、长寿,人们的崇鹤心态,形成舞蹈的基本动律和形象特征,舞姿中三道弯与一顺边的基本造型,与鹤的动态不无关系。在意境创作上,前者是热带珍禽、留鸟孔雀的艺术升华,后者是北温带珍禽、鹤的意境创造,两者的根源都在于农耕生活,水稻种植并和远古百越人图腾崇拜有关。至于这两种舞蹈文化之异同,及其形成与演化的原因,运用“动态切入法”通过舞蹈的动律、形象、意境等方面所进行的动态性的比较,是舞蹈文化极为重要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全脑通,全速学习法,国内外首创,快速记忆,快速阅读,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免费试听,包教包会。网址: http://www.rrzx.cn联系电话:010-63371770 QQ:1206957759 电子信箱:1206957759@qq.com 报名上课地址:朝阳区、丰台区、宣武区、通州区。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10/28 17:40:19
点击参与评论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傣族民间舞蹈
发贴表情
字体颜色 字体背景颜色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超级连接 插入图片 Flash图片 realplay视频文件 Media Player视频文件 引用 清理代码 生成一个财付通交易信息
显示:
预览
回复标题
上传表单
字节.
Copyright ©2004 - 2020 cnrr.cn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
页面执行时间 0.03906 秒, 4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