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切换浏览模式

华夏网·人人艺术论坛书画网络教学书法天地书法之门 → 书法术语(一)

关闭 帖子评论
选取类型: 中立 支持 反对
观点标题: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观点内容:
(不支持HTML)
  1. 请以客观、真实地作出评论,并注意语言文明;
  2. 观点发表后不能作出更改;
您是本帖的第 1346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书法术语(一)
卸妆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153
积分:1465
注册:2009年4月16日
发贴心情
书法术语(一)
正书

亦称“楷书”“正楷”“真书”。字体名。为了端正草书的漫无准则和减省汉隶的波磔,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成。始于汉末,为魏晋通用至今的一种字体。笔画平整,形体方正,故名。《宣和书谱》称:“在汉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于是西汉之末,隶字石刻间染为正书。降及三国锺繇,乃有《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晋王羲之作《乐毅论》、《黄庭经》,一出于世,遂为今昔不赀之宝。”

□楷书

即“正书”。

□正楷

即“正书”。

□真书

即“正书”。

□行书

亦称“行押书”。书体名。相传为汉末刘德升所创。行书一般在楷书形体的基础上,作流畅便捷的书写,既不象草书纵放难辨,又较楷书生动简便,是社会上广泛使用的手写书体。书写行书湏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而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南宋姜夔认为行书“以笔老为贵,少有误失,亦可晖映。所贵浓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俱备。”

□榜书

亦称“榜署”。泛指书写于匾额上之大字。古称“署书”。汉代萧何用以题“苍龙”、“白虎”二阙。今亦称“擘窠书”。

□署书

亦称“榜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书有八体,”六曰署书”。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载:“检者,书署也,凡一切封检题字,皆曰署,题榜曰署。”

□擘窠书

大字的别称。古人写碑为求匀整,有以横直界线划成方格者,叫“擘窠”。唐代颜真卿《乞御书放生池碑额表》称:“前书点画稍细,恐不堪经久臣今谨据石擘窠大书。”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称,“书有擘窠书者,大书也。特未详擘窠之义、意者,擘,巨擘也;窠,穴也,即大指中之窠穴也,把握大笔在大指中之窠,即虎口中也。小字、中字用拔镫,大笔大书用擘窠”后用以泛指大字。

□漆书

书体名。①以漆书写的文字。相传在孔子住宅的壁中发现的古文经书,以漆为之,故名。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漆书壁经。”②书法形体。清代金农把字的点画破圆为方,横粗直细,似用漆帚刷成。

□飞白

亦称“草篆”。一种书写方法特殊的字体。笔画呈枯丝平行,转折处笔路毕显。相传东汉灵帝进修饰鸿都门工匠用刷白粉的帚子刷字,蔡邕得到启发而作飞白书。唐代张怀瓘《书断》载:“飞白者,后汉左中郎将蔡邕所作也。王隐、王愔并云:“飞白变楷制也。”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寻丈,字宜轻微不满,名曰飞白。”北宋黄伯思称“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明代赵宦光称:“白而不飞者似篆,飞而不白者似隶。”今人将书画的干枯笔触部分泛称为“飞白”。

□瘦金书

亦称“瘦金体”。楷书的一种。宋徽宗赵佶楷书学褚遂良、薛曜、薜稷而出以新意,运笔挺劲犀利,笔道瘦细峭硬而有腴润洒脱的风神,成一家法,自号“瘦金书”。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其“初为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近人叶昌炽《语石》称其书:“出于古铜甬书。而参以褚登善、薛少保,瘦硬通神,有如切玉,世称瘦金书也。”存世作品有《楷书千字文》、《神霄玉清宫碑》。今之仿宋体,亦是从此中脱出。

□指书

亦称“染指书”。用手指蘸墨作书,故称。北宋时已有。马永卿《懒真子》载,“温公(司马光)私第在县宇之西北,褚处榜额皆公染指书。其法以第二指尖抵第一指头;指头微曲,染墨书之。”学习指书须在笔书具有相当造诣后攻习。

□院体

书法术语。用以对书法气格的品评,一般含有贬意。北宋黄伯思题《集王书圣教序》称“《书苑》云:‘唐文皇制圣教序,时都城诸释诿弘福寺怀仁集右军行书勒石,累年方就,逸少剧迹咸萃其中。’今观碑中字与右军遗帖所有,纤微克肖,《书苑》之说信然;然近世翰林侍书辈多学此碑,学弗能至,了无高韵,因自曰其书为院体。唐昊通微昆弟已有斯目,故今士大夫玩此者少;然学弗能至者自俗耳,碑中字未尝俗也。非深于此者,不足以语此。”

□经生书

书法术语。唐代佛教盛行,信徒多以佛经敬奉,佛经多以端正工稳的小楷手抄而成,抄写佛经的人被称为“经生”,其字则你为“经生书”。这类手抄的经卷,在书法上亦有较高的水准,反映了唐代书法艺术已相当普及。但后人袭称之“经生书”,则含有贬意。

□六分半书

清代郑燮(板桥)法书的别称。郑燮以隶书笔法形体掺入行楷,又时以兰竹面笔出之,自成面目。此书体介于楷隶之间,而隶多于楷,隶书又称“八分”,因此送燮谑称自己所创非隶非楷的书体为“六分半书”。

南北派

南宋赵孟坚《论书》“晋、宋而下,分而南北,……北方多朴,有隶体,无晋逸雅。”至清代阮元著《南北书派论》则明确分正书、行草为南北两派,称:“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南派由锺繇、卫瓘及王羲之,献之、僧虔等,以至智永、虞世南;北派由锺繇、卫瓘、索靖及崔悦、户谌、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等,以至欧阳询、褚遂良。南派不显于隋,至贞观始大显。”又称:“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北派则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并称:“至唐初,太宗独善王羲之书,虞世南最为亲近,始令王氏一家兼掩南北矣。然此时王派虽显,缣楮无多,世间所习犹为北派。赵宋《阁帖》盛行,不重中原碑版,于是北派愈微矣”阮元此说,在晚清颇具影响,但据近代考古发现的南北朝书迹,虽体势多样,性情有别,然并不因南北位置而有巨大的差异。然自阮元倡南北书派之说后,遂有人称碑学为北派,帖学为南派。

□执笔法

写毛笔字以手指执笔管的方法。执笔,是进行写字活动的基本手段。大致有如下几点:如双苞(即*双钩)、单苞(即*单钩)、回腕、撮管、握管、搦管等。传自锺繇、王羲之、虞世南,陆彦远等综合而成的“五字执笔法”(即擫、压、钩、格、抵)。经历代书法家长期书写的实践,咸认为是符合生理机能而又行之有效的正确方法。

□拨镫法

运笔的一种技法。镫一作灯,故亦有譬喻执笔运指如挑拔灯芯的。主要有二说。一、《书苑菁华》引晚唐林韫《拨镫序》语:“镫,马镫也,盖以笔管着中指、名指尖,令圆活易转动;笔管直,则虎口间空圆如马镫也。足踏马镫浅,则易转运。手执笔管亦欲其浅,则易于拨动矣。推、拖、撚、拽,诀尽于此。”二、《桃源手听》引北宋钱若水语:“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凡五字,擫、压、钩、格、抵,用笔双钩,则点画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镫法。但《唐诗纪事》及《宣和书谱》所记陆希声五字执笔法并无“拨镫法”字样。案林韫的运指四字诀和陆希声的执笔五字法系两种不同含义的方法。不少学者对执笔法多主陆说。

□双钩

书法术语。①复制法书的技法。法书上石,沿其笔面的两侧外沿以细线钩出,称为“双钩”,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肥瘦之本体。”陆游有“妙墨双钩帖”诗句。②一种书写“空心字”的技法。据载:宋代蒲元,尝以双钩字写河上公注《道德经》,笔墨精细,若游丝萦绕,孤烟袅风,连绵不断,或一笔而为数字,分布匀稳,风味有余。③执笔法的指法名称,与“单钩”相对。北宋黄庭坚论书:“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已意左右。”今以食指与中指上节、中节之间相叠,钩住笔管,称为“双钩>”。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4/25 11:50:26
点击参与评论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书法术语(一)
发贴表情
字体颜色 字体背景颜色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超级连接 插入图片 Flash图片 realplay视频文件 Media Player视频文件 引用 清理代码 生成一个财付通交易信息
显示:
预览
回复标题
上传表单
字节.
Copyright ©2004 - 2023 cnrr.cn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
页面执行时间 0.07813 秒, 4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