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华夏网·艺术论坛 http://bbs.cnrr.cn/

中国大赛网是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老百姓从来就不需要高雅(原创)

1楼
第三只眼 发表于:2006/8/7 9:29:56

黑杰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在中国,第一次高雅和通俗的讨论,我想应该发生在楚襄王和宋玉之间。

  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天,楚王问宋玉:“先生经常在我这里说你有才能,但是为什么我没有听到人民和同僚称赞你啊?”

  这个问题非常尖锐,很难回答。但是宋玉还是很聪明的,做了一个巧妙的答复,他说:

  “这就好比唱歌,如果乐师在城市里唱‘下里巴人’,一定会有好几千人跟着唱;如果唱‘阳春白雪’呢,能跟着唱的也就几十人;如果“引商刻羽,杂以流徵”,那就几乎没人和得上了。因此,我宋玉也和曲子一样,我水平高,别人不明白...”

  这就是著名的《宋玉对楚王问》,短短200字的文章,就形成了好几个成语:曲高和寡,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后来,人们形成了一个观念:少数有地位的人所喜欢的东西,就是高雅的东西。

  这种现象并不是中国所独有,而是人类在很长时间里的共性,欧洲也一样。

  贵族们喜欢听的音乐,就称之为“高雅音乐”,贵族们喜欢的文学,就称之为“高雅文学”。

  这种现象影响了人类几千年,在西方,直到美国独立之后,才开始改变,而中国,从元朝开始,发生了转变,这之前,是贵族爱好占主流地位,之后,贵族爱好开始一点点让位于大众爱好。

  说说中国。

  中国古代的诗歌、文章都不是给平民看的,那些东西,普通人根本看不懂,比如汉赋、唐诗、宋词、散文,这些东西至少要有秀才以上的水平的人才能明白,那时候的秀才,全国不会超过几万人。

  那,普通人听什么呢?只能听一些普通戏曲,而这种东西,知识分子是不会去下功夫做的。普通人看什么呢?普通人都是文盲和半文盲,不看书!

  而人们对这些有知识的人存在一种天然的敬畏感,他们所喜欢的东西,虽然老百姓听不懂,不明白,但都会觉得那是高档次的。

  变化发生元朝。

  蒙古人进到中原以后,汉族知识份子失去了以往的地位,那时候叫“十儒九丐”,读书人比乞丐地位还低,知识分子的才能没地方发挥了,他们就开始为老百姓写高档次的戏曲,从此开创了我国诗歌史上的“元曲”时代。

  各位读唐诗和宋词,李白、杜甫他们的诗歌,张邦彦、辛弃疾他们的词,你们一定会发现有很多是很生涩的,内容思想很难琢磨,甚至好多字都不认识,思想也是家国天下一类,这些东西是给高级知识分子看的,当然“床前明月光”除外...

  而元曲完全不一样/

  元曲全部是用白话写的,就是那种农民的语言。

  话题呢,也变了,更多的是:夫妻吵架,捕快抓小偷,冤案,私奔,强盗等等这种和百姓息息相关的时期。

  而朝廷那些地位高的人,更多的是蒙古人,色目人(中亚人),他们的爱好不可能被汉人百姓接受,于是乎,文化开始在平民群众里扎下了根。

  接下来,明清时代出现了商业城市,城市里有很多做工的市民,于是又诞生了说书的人,他们说一些很浅显易懂,又神奇古怪的故事,深深吸引了人们,这就出现了火热的章回体小说。李元霸一个锤子800斤,孙悟空棍子13,000斤,这些东西是老百姓喜欢的,听起来过瘾,当然高级知识分子对他们是很鄙视的。

  所以在明清时代,高级知识分子还是写他们的“古文文集”,但是底层知识分子开始大量的创作半白话的通俗小说、通俗戏曲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西厢记》,《牡丹庭》等等这些都是给老百姓听和看的,当然高级知识份子,朝廷高雅人士对这些是不屑一顾的。

  但是,经过了这么长时间,被人们所牢记的,并不是各种进士、状元的文集,偏偏就是这些在当时看起来很庸俗的说书,那种高雅的文集,只能依靠收藏的方式来传世...

  但是洋人来了以后,我们的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基层文化再次找不到方向,尤其到了5.4新文化运动,民众已经不知道该看什么听什么,什么都只能跟随于那批从国外留洋回来的人,于是乎,“高雅文化”再一次繁荣!!

  从1919年到上个世纪末,我们的书籍,我们的歌曲,都是有那么少数几个人创作的,所以,我们可以清晰的屈指数出来他们的名字:

  胡适、林语堂、朱自清、鲁迅、郭沫若...聂耳、田汉、冼星海、贺禄丁...

  人们所能读到书,听到的歌,都是他们少数写的,而他们地位又都非常高,都是高雅人士,是我们的偶像,那他们喜欢的,自然就是高雅的了。即使我们听不懂,看不懂也只能认为自己修为太差,不够“高雅”。

  不过,在上世纪末,又开始改变了。

  首先是音乐。

  80年代港台流行歌曲进来了,流行歌曲几乎人人都可以写,人人都可以唱,而且一个普通的人,未必就比你专家差。

  21世纪,网络盛行了,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展示自己的文笔,不再要花很多钱,找很多关系去找出版社了,一个键盘就可以解决。

  于是乎,各式各样风格的作品出来了。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思想的作品越来越多,而这种东西,是那些远离普通生活的“专家”无法感受得到的。

  结果就如老百姓无法感受他们一样,他们也无法感受到这种通俗美,而喜欢这种通俗美的人又很多,专家们很聪明,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们立刻想到了2000多年宋玉的高论,利用自己的权限和地位做一个定义:

  ——我们是少数而高雅的,你们是多数而庸俗的!

  实际上呢,这种现象标志着精英文化的衰退,平民文化的复兴,也是民众知识和创造力大幅度提高的象征。民众不需要把自己的审美和娱乐依附在那些少数脱离群众的专家身上了,他们可以自己创作,可以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完美的、大量的创作出来,并尽情的享受了。

  ——“高雅”和“庸俗”仅仅是两类不同人群的喜欢的不同东西而已,并没有优劣之分。

  ——平民从来就不需要“高雅”,“高雅”也从来就在平民中找不到共鸣。


  至于为什么那一部分用“高雅”来形容,这一部分用“庸俗”来形容,是因为那一部分的人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他们有这样评价的权利。



------------------
披星戴月担惊怕,久立纱窗下,等候他,募听得墙外地皮儿踏,则道是冤家,原来是风动葡萄架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4 - 2025 cnrr.cn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
Processed in .16797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