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华夏网·艺术论坛 http://bbs.cnrr.cn/

中国大赛网是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余秋雨被指虚假捐款 情何以堪?

1楼
书画大学 发表于:2009/6/6 0:03:15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你是名人哦,你说话要算数哟!(郭娟 制图 )
  新闻事件



  义愤填膺

  诺而不捐的“大师”



  “诺而不捐”是中国的慈善潜规则,平常年份的捐款到账率仅7%。这种数字已经足见中国商人和企业的无耻,余秋雨身披“大师”的袈裟,却也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诺而不捐”的行列,这不仅是他的个人悲哀,也是中国文坛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悲哀!

  著名学者陈明远:余秋雨先生,我跟你井水不犯河水,完全不是一个行当,不仅不会跟你争名夺利,而且你根本不值得我羡慕(或“眼红”),只是让我对你产生了一种怜悯!是的,如今只有怜悯。实践证明:你过的是一种多么苍白空虚百无聊赖的日子! 余秋雨真可怜。

  出于怜悯的善意,给你最后的忠告:“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余秋雨你的日子不多了,别再死不认账、死不改错、死要面子活受罪了——你改悔吧!立地成佛吧!

  荆楚网魏奇峰:余大师始终淌不过别人的口水,他那点发自内心的“含泪”真情终究难成造福之“水”。

  卫金桂博客:余秋雨,给老脸留下最后的体面吧!余秋雨是幸运的。作为文革时代曾经为虎作伥的写手,又是文化苦旅又是名人娇妻;又是专家评委又是拥有公司;又是大师又是博士后站的领头羊,连自己的居室,都搞成名人故居了,你老人家还想咋样?

  争议缠身

  热点事件大搜罗

  “文化口红”批判 1999年文化批评家朱大可在《抹着文化口红游荡文坛》一文中用不以为然的口气称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是“历史利用文学获得‘美丽外观’,而文学利用历史获得了‘精神深度’”。称余秋雨的作品是点缀生活的“文化口红”,并且还是规避道德病毒的“文化避孕套”。

  要求忏悔 1999年12月,北大中文系学生余杰发表《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一文,声称余秋雨在文革中参加过一个叫“石一歌”的写作组,写过几十篇有严重政治问题的文章,因此是“文革余孽”、“文化流氓”。



  文字差错 2003年7月,有金文明出书指出余秋雨所著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书中存在的差错多达126个。



  青歌赛口误 为2006年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作评委的余秋雨出了三大口误被网友批驳。

  “故居门” 2008年9月上旬,一则“慈溪为余秋雨老宅申报文保单位”的消息见诸于省外几家媒体,引网上媒体热评。

  “大师”事件 2008年9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设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并举行了挂牌仪式,此后,“余秋雨有没有资格称大师”成为文化圈内一大焦点话题。

  地震博文 5·12汶川地震后,余秋雨在博客发表题为《含泪劝告请愿灾民》的文章,被反对者认为他是站在“死者身上跳舞”。

  “私通美女作家” 2009年“五一”期间,一份号称是其妻马兰撰写的《我的声明》称,因余秋雨“私通”美女作家,马兰已提起诉讼欲离婚后,余自已出来纠正说,是拿妻子当“美女”作家。(以上据中新网)
  冷眼旁观

  文人互掐凸显文化衰败

  大河网周奕婷:此新闻一出便引起社会各界一片哗然,类似的“打假”事件在几个月前也轰轰烈烈演过一次。那是学者李辉对“中国大师”文怀沙关于其年龄、经历、学识的“发难”。



  东北新闻网李先梓:借地震效应进行商业炒作和自我炒作,都只能让人怀疑炒作者的道德秉性。毕竟,地震乃国殇,国人倾注了几多圣洁的情感,任何商业炒作无疑都是对这种圣洁情感的亵渎,都未免有些“过于无聊”。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4 - 2025 cnrr.cn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
Processed in .0156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