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华夏网·艺术论坛 http://bbs.cnrr.cn/
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易中天 指点汉代风云,品评三国枭雄,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凭借自己声情并茂的“妙说”历史成为了央视《百家讲坛》的一大招牌人物。昨天(18日)上午,作为江苏广电总台《七夕·东方情感文化国际论坛》的前期活动,如日中天的易中天来到南京与观众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交流会现场,观众热情高涨,踊跃提问,易教授更是侃侃而谈,妙语连珠,不到两个小时的对话活动笑声、掌声不断,连电视台的摄影记者也一边录像,一边忍俊不禁。 萝卜性格与萝卜史学 易中天以前多次来过南京,他坦言除了气候以外,自己很喜欢南京这座历史名城,尤其是它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文化氛围。他尤其欣赏南京人自称“大萝卜”的勇气,“一个城市它的人居然能够把自己定位为大萝卜,我觉得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我要感谢南京人,你们给我一个很好的灵感,以后我就把自己的史学观定位为‘萝卜史学’。”易教授果然是才思敏捷,当即对自己刚刚命名的“萝卜史学”展开了精辟的阐释。首先,萝卜是一种极为常见同时又深受老百姓喜爱的菜蔬,而萝卜史学强调的就是像萝卜一样的草根性。自己作为一个平民学者,就是要满足大众口味,将个人对历史的感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拿来和观众分享。其次,萝卜有益,民间有“三根萝卜一根人参”的说法,而他也希望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讲述,能促使观众更好地认识历史,理解历史,真正有所受益。第三,萝卜的特点是荤素咸宜,生熟咸宜,既能煲烫,也能烧肉,还能生吃,而自己的讲解也是少长咸宜,雅俗咸宜。所以,相对于之前“麻辣史学”、“生猛史学”的说法,倒是“萝卜史学”更为形象,也更为贴切。 把历史从冰箱中取出来化冻 “别人是把历史放在一个解剖台上,一刀一刀划开来给大家看,而我想的是,把它从冰箱取出来后能迅速化冻还能活起来”,这是易中天对自己讲史方式的形象描述。人们为什么要去了解历史?几千年前王朝的兴衰成败关我们什么痛痒?易中天认为,关心历史文化就是关心我们自己的生存发展,因为今天的我们只能在历史造就的传统和环境中去生存、发展。而对于怎样能让历史“活”起来,他强调了一个“品”字。一个历史事件为什么会发生,一个历史人物为什么会失败,这些都需要多角度的思考,多层次的分析;而除了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之外,还应该尽量地还原历史真实,回到历史场景中,设身处地地和历史人物展开对话,将心比心地对历史寄予“同情之理解”,也就是去“体验历史”。所谓“品”史,就是将分析和体验结合起来,既有鲜活的历史风貌,又有独特的历史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活起来,才能更好地激发观众对历史的兴趣。他说正因为这样,自己在讲史时会情不自禁有所表演,流露出真实的感情。 自喻“一等爸爸,二等丈夫,三等教授” 易教授尤其强调了家庭情感的重要性,他笑言自己是“一等爸爸,二等丈夫,三等教授”,并且现场传授“育女经”。他毫不讳言自己有一个优秀的女儿,女儿在同济大学读书期间,不仅学费全免,并且年年拿一等奖学金,大学5年没为女儿花一分钱,家里买房还让女儿赞助了1万元。作为一位成功的父亲,他认为,教育孩子一是要培养学习兴趣,调动她学习的自主性,千万别做出逼着背唐诗这样的傻事;二是要创造民主的家庭环境,用商量代替命令,有这两条就足以实现“无为而治”。另外,孩子18岁以后一定要赶出去,老在父母的翅膀下永远长不大。谈到妻子,易教授深有愧疚,因为工作的原因,他常常抽不出时间陪伴妻子,没能好好尽一个丈夫的责任。而对于在“易迷”间广为流传的“嫁人就嫁易中天”的说法,他风趣地表示自己“感到荣幸和恐惧”。 谈到什么是幸福,易中天倒是有另外一番高见:“所谓的成功人士、精英人士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生活在一个普通平凡的环境中,没有大多数人的幸福就没有人类的幸福。大多数人怎么幸福?就要有一颗平常心,有了平常心,才会真正从心底里感觉到幸福。” (作者: 胡妍妍 薛颖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