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华夏网·艺术论坛 http://bbs.cnrr.cn/
尽管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由于理论色彩过浓、内容枯燥空洞,很难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为此,专家建议,授课老师除有理论知识外,还应有实战经验——
“你有没有做过职业规划?”“你上过就业指导课吗?”对此,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小李坦言,“多数同学都没规划什么,到求职的时候,才急急忙忙利用网络搜索些资料。
”本科毕业不足三个月的小李告诉记者,学校里也有就业指导课,但内容“就是讲讲就业形势制作简历之类的,没啥用”。
小李的话很有代表性。为应对大学生就业难,教育部要求高校要“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或必选课”。但实际上,这些年来,多数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理论色彩过浓、内容枯燥空洞、实际用处不大,因而也被许多大学生戏称为“太空课”。这种形象的比喻,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应及时改进,以摆脱目前的尴尬局面。
求职跟着“感觉走”
今年毕业的小顾现在已经在某广告公司工作。她对记者回忆起了自己找工作的经历:自大二起,小顾就忙于学英语、实习,因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太空洞,她从来没有上过。小顾说,找工作主要还是跟着感觉走,看临场发挥了,“面试次数多了才好点儿,心态平稳、反应迅速是最关键的。”在面试中,小顾经常看到一些应聘者因为紧张语无伦次, “真是捏了一把汗”。小顾表示,“如果能够在学校获得一些指导经过一些练习,可能要好得多。”
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小韩已经上研究生二年级了,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她非常着急。“我该去哪些地方实习?”“我们未来可以进入哪些领域工作,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准备?”小韩目前的办法是尽可能与自己的师哥师姐多交流,以便吸取经验,“如果学校的课有针对性能帮到我,我一定会去。”“不过那种几百人一起学一本几年前教材的课,我没时间去。”
“本科四年,真正有效的就业指导来自网络和身边人,而不是学校”。网络上充斥着学生的抱怨,“就业指导课老师照着一本教材念念,根本不能指导就业”,“毕业的时候需要盖章办手续,才知道有个就业指导中心” 。
不少学校不重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作用也是不争的事实,在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学生出勤率非常低,学生带着杂志漫画去上课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的课排在晚上,上课的人也特别多,一二百人,老师顾不过来。”在一些大学生看来,上课的时间已经表明这个课并非“那么重要”。
但有的老师和学生的看法不尽相同。“所谓‘太空课’的说法并不是真正的实情。”采访中,不少老师认为,他们在就业指导课上下了不少功夫,但是学生往往不重视,不注意,等到毕业的时候,需要了,着急了,才会来找老师。
老师缺乏实战经验
在北京工业大学,38学时的就业指导课作为第二课堂的必修课,分别在大学一、三、四年级教授,内容包括就业法规、就业形势、就业心理、面试技巧等等。北京工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张彦军说,就业政策等有些方面刚性很强,枯燥难免,现在很多老师都在课件的生动性上努力下功夫。在张彦军的课堂上,学生拿不到任何的文字材料,课件也不允许拷贝,“学生不来上课,背背笔记就过关,是不允许的。”
张彦军老师介绍,就业指导课进高校,开始是学院派教学,主要由学校人力资源等专业老师讲授,理论功底扎实,但缺少实践环节;后来一些社会机构瞄准就业培训市场,挤进高校形成“江湖派”,他们擅长案例教学,但费用不菲,未能形成主流;再后来一些高校尝试请用人单位带着明确的选人标准进场,形成实战派。“但目前,仍是学院派为主。”张彦军表示。
“学院派”的老师许多自身并没有找工作的经历,就业指导理论化、书本化,缺乏实战经验。一位高校学工处负责人直言不讳,学生称就业指导课“太空”的确有现实原因。
记者了解到,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主要以三种模式存在:一是作为学校的直属正处级单位,二是隶属于学生处,三是和招生办在一起,设立招生就业处。由于机构设置复杂,使得真正负责就业指导的老师很难了解到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小韩就认为,现在学生各方面的压力很大,如果指导课对自己找工作没有实实在在的用处,基本不会去听或者去了也不会用心听。小韩表示,就业指导课最重要的是实用性和指导性,她说,“没有针对性的‘一锅烩’很难激发我们的兴趣。”
为了增强就业指导课的针对性,一些高校也在探索许多办法。例如,在北京工业大学,每周四都会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专家,只要预约,学生都可以和专家一对一交流。在许多高校,职业训练营、名企高管访谈等等,近两年都比较热门。
“其实,就业指导课最大的难点并不是课程本身的内容和生动性,而是如何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定位,把书本知识变成学生能力的提升。具有真才实干的员工,哪个单位不需要?”张彦军说。
需和市场“无桥梁”接触
作为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彦军十几年的工作中还是有不少欣喜:目前,北京工业大学毕业生中,通过学校成功就业的概率超过了50%,北工大的学生在全国职业生涯设计大赛上还获得大奖。更为可喜的是,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越来越理性,根据北工大提供的数据显示,学生就业月薪期望值和毕业生前三个月的月收入误差低于5%。
欣慰的张彦军当然也少不了困惑,人手不足就是其中之一。就业指导中心只有几名老师,即使加上各院分管学工的副书记和学工干事,由于就业形势和政策变化快,要让就业指导课密切更新,显然力不从心。
湖北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王建农表示,与高校其他课程不同的是,就业指导课是一门体验式课程,目前学生在学校得到的就业指导大多是从课堂、讲座中来,很容易和实际脱节,因此老师除有理论背景外,还应有实战经验,“老师应该走出去,跟社会、市场多沟通。”
当然,“就业指导课对老师的要求不仅仅是走出去那么简单,最好是老师们能够成为某方面的专家。譬如,有的老师可以专攻就业心理,有的专攻面试技巧等。”张彦军认为,就业指导课的老师应该告别过去那种一本书包打天下的局面,朝专业化方向发展。
“缺乏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交流与沟通”,多数学生认为这是就业指导课中存在的最大不足。许多学生表示,“特别需要用人单位的人士走进课堂”。
“我们就业指导中心一直致力于让学生和就业市场‘无桥梁’接触。”张彦军还提出了一个更实际的想法,他希望有需求的企业能够把员工上岗的基础内部培训放到学校来做,一方面方便企业提前吸引学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真正了解企业。“这是最直接、最生动的就业指导课,会更大程度地减少双方的‘摩擦成本’,让学生和就业市场真正‘无桥梁’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