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华夏网·艺术论坛 http://bbs.cnrr.cn/
中式英语,尴尬与创意并行
当中国的专家学者力图消灭山寨英语时,一些外国人反倒要保护中式英文
根据最近的消息报道,为迎接2010年世博会,上海将对所有道路、商店等公共场所的英译进行统一规范。
随之,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在上海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长三角公共场所英文译写标准通则》,统一长三角地区公共场所英译规范,进一步推动区域国际化进程。
报道引用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的话说,江苏省语委曾牵头发起“啄木鸟”活动,挑刺江苏公共场所错误英译方式,调查结果让专家们啼笑皆非。其实,何止是长三角地区,在中国大地山寨英语无处不在。
中式英语令人迷茫
南京鼓楼某超市自行车停车场英译为“ Bicycle Park”,意思变成自行车公园;旅游景点把欢迎再次光临翻译成“Welcome Again”(意思成了再次欢迎),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有的翻译是语言使用不当,如“残疾人电梯”译成“Disabled Lift”,成了“残疾的电梯”。
例子当然还有很多,如“请勿忘随身物品”,被翻译为Don’t forget to carry your thing。“残疾人厕所”被翻译成Deformed Man Toilet,在老外看来就是“变型人厕所”;“存取款一体机”翻译为Cash Recycling Machine,似乎这是回收破旧钞票的机器。
我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第一次申办奥运时,满北京的公共汽车和建筑上都刷着醒目的英文标语:A bid for the Olympics quickens our steps to the year 2000!意思是:申办奥运加快了我们迈向2000的步伐。这句英文的语法完全正确,但就是很让人难受的中式英语。
还有“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英文翻译是China Committee of Taking Care of the Young Generation,十分拗口别扭,令人如坠五里云雾。我写文章开玩笑说,如果在那个组织任职的老爷爷老奶奶们被年轻人搀扶着出席活动,大家会以为那是个被关心的委员会,可以把英文改成China Committee to be Taken Care of by the Young Generation。
电视节目让人一惊一乍
实际工作中我经常遇上这类尴尬事。比如我们最常用的“编审”和“副编审”这种头衔,翻译成英文时没有对应词,一般就是翻译成高级编辑。但我们很多懂点英文的人就是不干,一定要在括号里再标上equal to professor(相当于教授),老外们拿到名片都皱眉头,不解“风情”。
这让人想起那个著名的洋泾浜英语例句:70年前有个洋老板让中国司机去买电影票,司机空手而归,指手画脚地汇报:“Man mountain man sea,today no see,tomorrow see,tomorrow see,same see!”结果洋老板听懂了:人山人海,今天看不成了,明天看吧,明天看,还是那个影片!
还有我们国产的英文电视节目,看起来总是让人一惊一乍,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会冒出个“不寻常”的英文发音来。这些播音员和主持人可都是国内一流大学毕业的。
那天还看到有主持人采访著名外国指挥家时讲到指挥棒时比划着说conducting stick呢,笑死。不过也难怪,baton是借用的法文,一般大家不会想到一个指挥用的棍子居然还借自法文,就自然说它是conducting stick了。
某天打开电视想看一个很有意思的节目,结果听了海归主持人前几句我就不忍再看,只好关电视。你想,在短短的几句话里,前前后后就出现几个错音,谁还看得下这电视:
Job成了[jiaob],challenging成了[linjing],between成了[bitwun],而且加重读那个[twun],学了多年英文,主持人结束时邀请观众下次节目请join us,说成[jiaoin],反倒让人不敢join了。
英文教育与实践脱节
这些都说明什么呢?至少说明我们这些年的英文教育和实际能力及应用是脱节的。大学几年念了英文毕业,但到了实际生活中完全不会用或乱用或想当然地用,只能造成这种满世界洋泾浜英语的现象。
这让我想起在英国做访问学者时的情景,遇上我们有的某大学英语系的什么主任,号称是教学法专家了,到了给中国访问学者开的特别讨论课上居然张口结舌,说的话多半莫名其妙,很多是发音和用法错误造成的,十分尴尬。课下他对我抱怨说:都是应试教育闹的,整天按照syllabus教学生怎么打勾做选择题(他蹦了这么一个英文字,读音还错了,念成了syll[a]b/[a]s),学的是死英文,一出来发现英文不是课堂上教的。这话很有启发性。我们的大学英文教育真要好好思量了,连教学大纲这个词都念成syll[a]b/[a]s的教授还在教书育人,可见那里的学生什么都要靠自己了。
而开始提到的那些中国最发达省区的努力,目标似乎就在于消灭中式的自造英语,即人们所说的chinglish,即词语是英文、语法和逻辑表达是纯中文式的。这种努力当然是可贵的,至少让外国人看看我们的英语教学水准体现在社会生活中是什么样的,是国家形象的问题。
山寨英文的文化意义
不过,也有很多专家提出要把中式英语chinglish和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区分开来,后者的表达方式是那些英文中所没有的中国因素,如“peaceful rising”(和平崛起)、“Four Books”(四书)等。无论哪种,中式也好,山寨也好,中国英语也好,似乎都在令人尴尬的同时也让人感到了其富有创意的一面。似乎随着中国的实力和影响力的增强,中国人用英语创造出来后的一些词汇可能会被正式的英文词库吸收,反倒会对丰富英文的词库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语言从根本上说是被活人使用并丰富的,就像路一样,人多了就能走出一条路来。山寨得好的Chinglish很可爱,外国人不但可以听懂,而且还可以了解中国文化。比如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这句,老外一下就知道中国人习惯用山和海来形容“多”这个概念。“Little grass has life, please watch your step”(小草有生命,足下请留情)也被认为是表现中国人人情味的方式,山寨得好。从这方面说,当中国的专家学者力图在消灭山寨式中国英语时,一些外国人反倒从文化融合的角度出发要保护这些中式英文呢。如英国《卫报》就撰文力保Chinglish,认为中式英语其实错得韵味十足,为即将被消灭的Chinglish感到万分惋惜,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创意。
美国“全球语言监督”机构也发布报告称,上世纪30年代逐字翻译的中式英语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见)已经进入英语的标准词组。而今天中国2.5亿的英语学习者,正在让国际英语经历前所未有的中国式英语的强烈冲击。自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到20%,超过任何其他的来源。
看来从整齐划一的实用角度,要像沪浙苏三地那样大力规范化;但从文化创意的角度考虑,却不妨在文学作品中加强中式英文的固化,这对文化大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促进。
链接
山寨英文VS山寨中文
国内某网站《十大爆笑中式英语投票》,由7000多人选出的令人爆笑的山寨英语:
1.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 How are you ? How old are you? 怎么是你,怎么老是你?
3. You have seed. I will 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 Brothers!Together up! 你有种,我要给你点颜色瞧瞧,兄弟们,一起上!
4. You ask me,me ask who?你问我,我问谁?
5. We two who and who?咱俩谁跟谁?
6. No three no four。不三不四?
7. Horse horse tiger tiger。 马马虎虎?
8. One car come,one car go,two car pengpeng,one car died!关于一场车祸的描述?
9. people moumtain people sea 。人山人海?
10. If you want money,I have no;if you want life,I have one!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不止是中国有山寨英文,其他国家也有山寨中文。
笔者在新加坡访问,坐地铁时看到一张武术比赛的海报,在售票信息那一栏里,有这样的提示:购票请从速,以免向隅而泣。据说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出访文莱时,当地华文报纸这样赞美道:“《千手观音》充分揭露了中国的舞蹈。”
有人说,日本是“山寨中文列岛”,当地人造中文五花八门。在富士山,就有这样的登山指南:“不理天气、体力的勉强之类的请不要做。”“食粮带一、二食就句多了。”“在六合地点住宿,惯富士山的空气之后盼望山顶才享乐。”在大阪一家电器店里,居然悬挂着这样的告示牌:“商品的细算在各阶请求帮助。”令人不知所云。而原意却是:要是买了商品想付账,请在各层请求帮助。
为此,日本最近一段也在加紧清理“山寨中文”,以改善中文服务环境,迎接中国游客自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