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华夏网·艺术论坛 http://bbs.cnrr.cn/

中国大赛网是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灌水]巧设譬喻

1楼
haocnric 发表于:2009/2/17 10:19:20
巧设譬喻
  ——诗法说略之四
  
  运用譬喻,是人类以艺术方式把握世界的智慧创造之一。此种现象,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运用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中就有“比”(譬喻)。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同样也有“那尖锐的枪头闪闪的发出光芒,亮得如同天空那颗最最可爱的宝石,那在夜晚时分跟其余的星一同去出现的太白星一样,”之类准确而美丽的比喻。
  文学作品尤其是诗的“取喻”,有别于文。文的“取喻”,目的是为了“明理”,可以“得意忘言”。诗却是“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钱钟书《管锥编》)意思是,譬喻在诗中,是与整体紧密相连的主干形象,不能任意抽掉与更易。
  诗歌不能没有譬喻,从积极意义说,诗中用喻,不仅使形象更加鲜明,还能使意味更加隽永。
  李商隐的《锦瑟》,有“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名句。这个隐喻所传达出的情致,至今尚无确解。但它在这首诗中构成的撩拨人心的意味,是任何别的譬喻所无法取代的。《锦瑟》不朽的艺术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要仰仗这两则经典式的譬喻。
  台湾青年女诗人罗任玲的《盲肠》:“古道后面一条/小小盲肠//风起时/隐隐作痛//一截溃疡的/乡愁”这一取喻,可谓奇巧。把乡愁比成随季候而时时引发的“隐隐作痛”的“溃疡”的“盲肠”。这个整体性的譬喻,使乡愁的随时性,潜隐性与切肤之痛的种种特征,鲜明而深切地传述出来,使读到它的人,也不由得感觉到“隐隐作痛”。这就是譬喻的妙用。
  
  诸感交通
  ——诗法说略之五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机体中的各个感官,都各司其职,很少有僭越与错位的现象发生,特别是在逻辑思维之中。但偶尔也会有例外,如一块坚硬的白玉,以其柔和的光泽与细密的纹理,常使人看上去其柔如脂,所以有“软玉”之谓。色彩并没有温度,而人们通常会说“暖色”、“冷色”,的确,“红”,给人以温暖热烈之感;“蓝”,给人以阴郁寒冷之感。这是心理上的一种幻觉,它是不真实的。但在艺术中,这种突破界限,感觉交通的现象,就比比皆是,常见不鲜了。
  钱钟书先生把这种手法命之曰“通感”。
  诗歌中“通感”的运用,目的是夸张地传述某种感情。可以说,每一则“通感”的实例,都是满贮情感的意象。
  试比较一下“宝马雕车香满路”(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与“香雾云鬟湿”(杜甫《月夜》)。前一句是描写元夕观灯的盛况,“香满路”,是实写观灯妇女所带来的满街脂粉的浓香。这是感官的准确直感,不算“通感”;后一句,夜雾本来无味,而作者从中却嗅到了“香”,这是由于他想到在月下伫立怀念亲人的妻子的美丽头发,被这夜雾沾湿了,因而,妻子身上的香味便也溶入了夜雾之中。“香雾”一词,其实是作者对妻子浓浓爱意的标志。它不是写实语言,而是情感语言。
  艾青曾这样描写过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你的指挥棒上,/跳动着你的神经。”看,人的感官功能全乱套了,而这恰恰是小泽征尔的超群绝伦之处,也是诗界大师运用“通感”的楷模之作。
  



转自: http://www.21pw.com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4 - 2025 cnrr.cn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
Processed in .22998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