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华夏网·艺术论坛 http://bbs.cnrr.cn/

中国大赛网是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戈蒂耶 (法国)

1楼
眉子 发表于:2007/9/23 17:35:52
   法国诗人。年轻时学习绘画。1830年以后,放弃绘画,专门从事文艺创作,逐渐走上“为艺术而艺术”的道路。1835年发表小说《模斑小姐》,作者在序言中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1852年发表诗集《珐琅与玉雕》,是他的美学观点在诗歌方面的实践。他还写有其他诗集、小说、游记和大量的文学艺术评论文章。他的小说《木乃伊故事》(1858)和《弗拉格斯上尉》(1863)拥有广泛的读者。
  戈蒂耶对造型美抱有强烈的兴趣,他认为,只有外在世界才是存在的,他欣赏的是用手摸得着和用眼看得见的东西。他认为艺术的全部价值在于它具有完美的形式。艺术家的任务就在于表现形式的美,不必为作品的道德意义操心,而且美本身即具有道德意义。他提出“艺术移植”的口号,力图用语言再现造型艺术的感觉,把诗写成语言的绘画和语言的雕刻,因而他的诗偏重艺术表现形式,缺乏思想内容,有时仅仅予人以感官方面,特别是视觉方面的美感而已。《烟》即使是一首所谓抒情之作,感情的因素也是被压缩到最低限度。
  戈蒂耶提倡“为艺术而艺术”,抵制了浪漫派诗歌中“自我”过度扩张和感情无限流露的倾向以及当时“为人生而艺术”的文艺思潮,他的理论和诗歌对60年代兴起的帕尔纳斯派起了先导作用。


    戈蒂耶作品导读

    只有毫无用处的东西才是真正美的;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是丑的,因为那是某种实际需要的表现,而人的实际需要,正如人的可怜的畸形的天性一样,是卑污的、可厌的。

   ———戈蒂耶
  

  标举超脱现实的象牙塔写作的是19世纪法国的重要文学潮流———“为艺术而艺术”,后来的帕尔纳斯派、象征主义和现代法国文学都从这一文学潮流中受益很多。

  “为艺术而艺术”是在与文学为社会的社会小说的对立中出现的。19世纪30年代以后,法国浪漫主义文学逐渐演变为不同的倾向,一是积极反映现实社会的所谓“社会小说”。乔治·桑的空想社会主义小说和雨果的《悲惨世界》等,都是这种“社会小说”的代表作。与此同时,出现了与“社会小说”对立的倾向,它主张文学超脱现实生活,反对文学艺术反映社会问题,反对文学艺术有“实用”的目的。这一种倾向成为“为艺术而艺术”的潮流,一度占据19世纪末法国的文坛。

  高唱“为艺术而艺术”的是浪漫主义诗人戈蒂耶,1832年他在长诗《阿贝杜斯》的序言中宣称:“一件东西一成了有用的东西,它立刻成为不美的东西。它进入了实际生活,它从诗变成了散文,从自由变成了奴隶。”后来戈蒂耶又在他的小说《模斑小姐》序中称:“只有毫无用处的东西才是真正美的;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是丑的,因为那是某种实际需要的表现,而人的实际需要,正如人的可怜的畸形的天性一样,是卑污的、可厌的。”这篇序文成为“为艺术而艺术”的旗帜。

  他的诗集《珐琅与玉雕》(1852年)是为艺术而艺术美学观点的实践成果。这部诗集被帕尔纳斯派诗人奉为艺术典范。1875年,在这部诗集重版时,戈蒂耶增加了一首题为《艺术》的结论式的诗,重申了他的主张:人间的一切都是过目烟云,昙花一现,只有艺术才是永恒的;连天上的神明都会灭亡,可是高妙的诗句却永垂千古,比青铜更为坚硬。

  “为艺术而艺术”的诗歌要求形式上的整齐完美;用严格的、古典诗的格律,经过细磨细琢、雕词凿句的一番功夫,表现客观事物的外形美;诗人在作品中不能流露自己一丝一毫的感情。

  “为艺术而艺术”的倡导者戈蒂耶是公认的帕尔纳斯派的前驱。帕尔纳斯派的主要诗人邦维尔、勒孔特·德·李勒都高举“为艺术而艺术”的大旗。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象征派诗人瓦莱里在他关于诗歌的言论中,还提出诗歌艺术的目的在于它本身,他说:“一句诗并没有别人强加于它的意义。”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4 - 2020 cnrr.cn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
Processed in .0312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