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华夏网·艺术论坛 http://bbs.cnrr.cn/
《海子传》目录
有人说,海子是农业文明的殉葬者,而“技术文明的象征物——火车,碾过他的身体,他从技术文明与农业文明交叉的迷雾中返回了阔别已久的家园"。海子便因此而成为一种象征,介于农业文明与技术文明之间,有点像清末民初时的大学者王国维先生,他也是一位殉葬旧文化的怀抱着赤子之心的学者。
海子去世15周年 江苏文艺出版社推出《海子传》
离世十五周年 《海子传》出版纪念诗人短暂一生
生日忌日同天 《海子传》展现海子生命全景
《海子传》序
第一章 皖江士风———《给安庆》
1989年3月26日下午。
山海关至龙家营的一段慢行铁轨旁,一个穿着干净的年轻小伙子在那里上下徘徊、逗留了好长时间,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这个年轻人从墙壁上撕下一块纸片,用铅笔使劲地写下了:“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师,我叫查海生,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年轻人把随身携带的四本书《圣经》、梭罗的《瓦尔登湖》、海涯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得小说选》摆到一边。
他慢慢把身子躺在铁轨上,腰部紧挨着轨道。一列货车呼啸而来,这个年轻人完成了生与死的精彩一幕。
这个年轻人便是诗人海子。
这一天既是他的祭日,也是他的生日。
这一年,他25岁。
引子:皖江士风———《给安庆》
一 《春天》,死亡与诞生
二 《乡村的云》
三 《风》,助我成长的荣耀
四 少年查海生的烦恼
五 我是查湾村里的一条船
六 大学,请为少年祝福
七 家里的一盏煤油灯
八 今夜的月光多美好
第二章 成长的伊甸园
“给我月亮和身体,我保证造一个叫你十分满意的世界”————海子
一 初来乍到(图)
二 我就是最可爱的冬子(1)
二 我就是最可爱的冬子(2)
三 我的村庄,我的归来(1)
三 我的村庄,我的归来(2)
三 我的村庄,我的归来(3)
四 和缪斯初吻的夜晚(1)
四 和缪斯初吻的夜晚(2)
五 北大的恩
第三章 诗歌,流浪和爱情
在七月我总能突然回到荒凉
赶上最后一次
我戴上帽子/穿上泳装/安静的死亡
在七月我总能突然回到荒凉
一 城里的月光(1)
一 城里的月光(2)
一 城里的月光(3)
二 把麦子种在诗歌的土地上(1)
二 把麦子种在诗歌的土地上(2)
三 法大的星星
四 查老师的秘密后花园
五 爱情的春风合奏交响曲(1)
五 爱情的春风合奏交响曲(2)
六 长歌当哭(1)
六 长歌当哭(2)
七 我的爱对你说
第 4 章 西边的太阳在燃烧
一切都源于爱情。
一见这美好的诗句
我的潮湿的火焰涌出了我的眼眶
诗歌的金弦踩瞎了我的双眼
我走进比爱情更黑的地方
我必须向你们讲述/在那最黑的地方
———节选《太阳·诗剧》
一 灵魂飞跃圣土(1)
一 灵魂飞跃圣土(2)
二 阳光打在地上(1)
二 阳光打在地上(2)
三 以梦为马,春天花又开
四 追 逐
五 金黄的光芒(1)
五 金黄的光芒(2)
六 和
七 我是太阳孝顺的儿子(1)
七 我是太阳孝顺的儿子(2)
八 生命最后的礼赞
九 遁(1)
九 遁(2)
《海子传》序
诗人是世界之光。
这句话出自哲人卡莱尔之口,虽然是如此的贴切,但在赤裸裸的金钱时代,这句话又是多么的不合时宜。
然而,超人永远是不合时宜的,如梵高,如尼采,如叶赛宁,在世人的眼里,他们要么
是天才,要么就是疯子。
海子就是这样一位介于天才与疯子之间的诗人,他的诗向我们昭示着一个温暖而美丽的世界。
正如诗人苇岸所说:海子含着泥土,来自大地的深处。他是民间的儿子,具有和谐的自然启示的诗人。
诗人是世界之光。这光芒射自天堂,它映照一切事物的本质和核心。世界上缺少了诗人,我们的精神暗淡,大地垂首默默无言。
海子是一位有着赤子之心的诗人,他的诗温暖而热忱,怀着对大地、对人类的热爱,我们从他的诗中,感受到了温暖而美丽的麦地,感受到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奔放而温熙的情怀,感受到了那诗歌金属般的质地,同时也感受到了那飞跃的声音,穿越无数个世纪,而回到人类的原初,那一个诞生赤子之心的混沌世界。
有人说,海子是农业文明的殉葬者,而“技术文明的象征物——火车,碾过他的身体,他从技术文明与农业文明交叉的迷雾中返回了阔别已久的家园"。海子便因此而成为一种象征,介于农业文明与技术文明之间,有点像清末民初时的大学者王国维先生,他也是一位殉葬旧文化的怀抱着赤子之心的学者。
不管这种赋予的象征意义究竟是否贴切,但我直切地觉得,这种象征的性质过于狭隘。海子他应当是超越于这样层面的诗人。
海子是一位有着原初素质的赤子,一个原始人,一个有着巨大力量的歌者,他从刀耕火种中来,而接源于西方的形式和精神,他歌唱人类、自然和生命,歌唱一切已知和未知、神圣与光荣。不管他的短诗,还是长诗,不管其指意是明朗的,还是晦暗的,他的诗都有着阳光般的质地,他是中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浪漫主义的诗人,为中国的诗歌史开辟了一块前无古人的天地。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在一个瞬间,显示出了生命的全部辉煌。他的诗歌是可以不朽的。
诗人是世界之光。这句话可以成为海子的写照。他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阳光以及温暖而美丽的情怀。他是诚挚的纯洁的,他是一位赤子,是一位有着赤子之心的歌者。
庄子在《外篇·山木》中说,“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所谓天属也者,以其天性如此,非“迫穷祸患害”而相弃,而是在真正的“迫穷祸患害”时而“相收”。这是天性之爱,是原初的质地,原初爱的眷顾,孟子所谓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王阳明所谓人的“良知”(知致则意诚)所在,其实这就是人人所拥有而往往为尘雾所翳蔽的赤子之心。
人类所以可贵,在他有着赤子之心的原初性质,在他有着对赤子之心爱的眷顾。
赤子代表着我们心灵中那尚未污染的东西。诗人是负责将这种赤子之心还原为人类自身原初性质的尝试者。真正的诗人是既有着赤子之心,同时又有着对赤子之心爱的眷顾的歌者。
从这种意义上说,诗人是世界之光,这句话既贴切而又有着神启的作用。
海子的诗是一种温暖而光辉的存在,他让我们回到赤子之心的时代,在我们这个日渐金钱化、日渐冷漠的世界,具有着无比的价值和尊严。
不管海子是天才,还是疯子,但我们知道,海子引领我们回到我们的原初,他替我们拭去尘土,让我们重新拥有我们最珍贵的东西,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去怀念他、去眷顾他!(伍恒山 2004-2-25)
引子:皖江士风———《给安庆》
五岁的黎明
五岁的马
你面朝江水
坐下
四处漂泊
向不谙世事的少女
向安庆城中心神不定的姨妹
打听你。谈论你
可能是妹妹
也可能是姐姐
可能是婚姻
也可能是友情
安庆,安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京剧号称中国的“国粹”,为中华第一大剧,它却是由安庆的陈长庚、郝天秀等一批优秀的民间艺人发扬光大的。
安庆又是近代工业文明和现代文化思想的发源地之一。
由清廷重臣李鸿章创办的安庆军械所,网络了华蘅芳、容闳、徐寿等当时一大批留洋科技精英。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第一台木壳蒸汽轮船、第一台电话机均诞生于此。
西学东渐。西方近代启蒙思想也较早地传入江城安庆。
于是出现了冒死裹炸药包刺杀清廷达官要人的安庆人吴樾、革命志士徐锡麟……
安庆是美学大师的摇篮,朱光潜、宗白华、邓以蛰、方东美等大师级人物或出生于此,或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不解之缘。
新文化运动的传播者,安庆怀宁人陈独秀,以一腔热血立足于北大,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奠定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根基,由此引来社会变革的潮流锐不可当。
六十多年后,陈独秀的老乡, 也是土生土长的安庆怀宁诗人海子复活了一个时代的诗歌写作。他以年轻的生命谱写出了生命与诗歌的赞歌。这种赞歌引发的思考经久不息,轰轰烈烈。他的诗歌写作影响了众多青年人的写作思想,他的写作模式被人模仿;千千万万的诗人们在朗诵他的诗歌;他将中国乡土文化和都市文化、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悠久深远的文化有机地结合,创造性地酿造出了属于时代的诗歌美酒;甚而有人建议将他的逝世纪念日定为中国的诗人节,这些都足可以见证他写作的魅力非同一般。
这就是安庆,她孕育了壮烈、神奇与不朽。
(1)一 《春天》,死亡与诞生
你迎面走来
冰消雪融
你迎面走来
大地微微颤栗
大地微微颤栗
曾经饱经忧患
在这个节日里
你为什么更加惆怅
野花是一夜喜筵的酒杯
野花是一夜喜筵的新娘
夜花是我包容新娘
的彩色屋顶
白雪抱你远去
全凭风声默默流逝
春天啊
春天是我的品质
1964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公历3月26日)中午,人们刚吃过午饭。安庆怀宁县高河镇查家湾查振全查裁缝家传出了一阵清脆嘹亮的婴儿啼哭声。当赤脚医生拍打着男婴的屁股,向门外等着看热闹的人群道喜时,那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们终于舒了一口气,究竟生下来的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的猜测随着分娩的结束有了确切的答案。
这个男婴便是后来名噪一时的诗人海子!
随后,男婴诞生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查家湾的每一个角落。这给了初春的查家湾村增添了一缕新生的阳光。
倍觉温暖的还是查裁缝。而立之年的他,在养育子女方面已受过两次重大的挫折,他内心的隐痛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为了家庭,为了繁衍的生生不息,查振全和妻子操采菊强咽着几年来的苦水。这苦水里渗透了艰辛与无奈。
六十年代的安徽农村,他和妻子的婚姻算是晚婚,但他们的结合是幸福、美满的。当时生活条件的恶劣程度让人难以想像,三年自然灾害夺去了千千万万个生命。在他们拥有了第一个女儿的时候,本身并无育儿经验的他们不但成天要为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劳苦奔波,还要照顾多病缠身的老人,女儿当然不能被悉心照料。长而久之,幼小的孩子身上出现了一些莫名其妙的症状。当地的赤脚医生也不能说出个所以然,尽管这个孩子被打了许多针,吃了不少药,她的身体还是每况愈下,不见任何好转。
两岁的时候,可怜的孩子终于走完了自己生命中最后一段历程。
她像一颗流星,命运只把她暂时托付给了查裁缝夫妇。痛苦的是年轻的查裁缝夫妇,两年的柔情呵护让他们对这个孩子的感情难以割舍。
邻居老人将这具可怜的病尸简单地包裹了一番,用筐子送到村外的一座土山坡,做了草草的掩埋。
在当地农村,人们把这种太早夭折的孩子称为“花生鬼”,他(她)偶然来到人间,给人间带来苦难与不幸,他(她)的出现只是昙花一现,最终归于土地。
也许,这个孩子的灵魂不属于查裁缝夫妇。现实生活的窘境不得不时时打击着年轻的他们。作为家里的主人,查振全精神上的压力更大。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封建落后的观念延续了几千年,它是中华民族传统观念中的一种,这种观念在普通百姓的心里根深蒂固。
查振全夫妇也不例外,他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一个孩子诞生在他们家,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孩子。这样可以慰藉病重中的老人,用“喜气”冲刷走老人身上的“病魔”。也许,“冲喜”的思想意识在孝敬的查裁缝头脑中占据了生育观念的首位!
他们烧香拜佛,乞求上苍的恩赐。
不久后,他们如愿以偿的有了第二个女儿。
而命运总是喜欢和他们开天大玩笑。这个更加短暂的生命只是在他们的眼前轻轻的晃动了一下,夫妇俩还没有来得及看清楚襁褓中她娇小的面容,一天后它便迅速“撤离”人世之间。
这个“花生鬼”似乎更会恶作剧。在那样艰难的环境里,操采菊十个月小心翼翼地怀胎,分娩的痛苦都足以让她珍惜这份深厚的人间感情。而现在,失去孩子的母亲只有强压着内心的巨痛在床上小声痛哭。
她不能嚎啕大哭。
查裁缝不忍看见妻子和老人悲痛的面容。但是,他是家中惟一的一根顶梁柱,必须为全家人的生计大事着想。
他不能倒下。是男人,必须强忍着一切生活的不幸和挫折奋斗下去!
白天,查振全仍要下地到田里干活挣“工分”养家糊口;晚上又要为村里人加工衣服,挣得额外的“工分”。劳动时间被无节制地向外扩张。偶尔,忙里偷闲时,他也会抽两袋旱烟,以解心中的无奈与郁闷。他知道,自己要是崩溃了,全家人都得要跟着遭罪。
他承担的是全家人的双重口粮———物质和精神上的巨大口粮。
而现在,这个男婴的降生,让他喜出望外。查振全焦急的心在不安中有了一种胜利的喜悦,他相信,这个精明的小家伙就是上天赐给他们全家的福音。他想要用尽一切办法来精心照料这份上天的恩荣。等待他的是他将要用无尽的汗水和血泪换来查家香火的兴盛。
(1)二 《乡村的云》
乡村的云
故乡
你们俩是
水上的一对孩子。
云朵的门啊,请为幸福的人们打开
请为幸福
和山坡上无处躲藏的忧伤的眼睛
打开!
———引自《诗人叶赛宁·乡村的云》
1964年的中国乡村,特别是地处江南丘陵地区的查家湾,人们仍然在饥饱线上疯狂地挣扎。他们用最辛苦的汗滴换取最廉价的温饱。此时的查裁缝已经意识到儿子的降生给这个家庭生活带来的严峻性,为此,他不得不向无情的生存和生命线挑战。
作为一个农民,夜以继日的劳作是他生命的主旨。这是他解除全家人饥饿的惟一有效手段,除此之外并无其他更好的法子。
几天后,当查振全的妻子叫他给孩子取个名字时,这个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的乡村裁缝抓了半天后脑勺,想不出一个适合的名字来。文化程度稍高于查裁缝的妻子、读了五年书的操采菊不断给他提示,希望这个神圣的使命能由他的父亲去完成。
经过夫妻两个的不断磋商,终于,“查海生”———这个后来被许多人熟知的海子的原名诞生了。
十二生肖中,龙为首。1964年是龙年,查海生在龙年出生,龙是中国人心目中传统的吉祥图腾。传说中龙生活在大海,以海为家。查振全夫妇希望借着龙的神气与灵气给初生的孩子增添吉利的色彩,让上天保佑他们的儿子万事平安,健康成长,所以孩子就被正式叫为“查海生”。
这个名字,后来屡被注册在小学、中学、大学。直至工作后的各种名目的证件上,这是他的正式姓名。
查海生的诞生给这个苦难多灾、死气沉沉的家庭带来了生气和欢愉。孩子的哭叫声,欢呼声是这个家里最美妙的音乐。
一段时间里,查海生是家里的中心,全家人都围绕着这个孩子转动。
瘦小、体质单薄的小海生是那么的弱不禁风,家里人不免为他担心。红砂糖是这个时期内最好的营养品,邻家人建议查裁缝多买些红砂糖,用水冲给孩子喝,增加营养。查裁缝接受了这个建议。
为此,查裁缝不得不步行走十几里路到镇子里买红砂糖。
镇里红砂糖供应紧张,他无奈只好徒步到几十里路外的县城供销社,试着碰一碰运气。
这一回,他又碰了壁。尽管他捧着笑脸,求爷爷,拜奶奶,对着营业员说尽了各种的好话,使用了无数的招数,对方仍没有为他的诚心所动。
查振全懊恼极了,他恨自己无能!但为了儿子,为了查家的香火能够延续下去,最后,他干脆抱着幼小的查海生来到县供销社,找到主任,查裁缝几乎哭着求主任,说道:“看看小娃子都瘦成什么样子了,能不能可怜咱们爷俩,卖给我们两斤红砂糖吧……”
查振全真诚的目光博得了供销社主任的同情,他吩咐手下的人给查振全称了几斤红砂糖。面对主任的天大恩施,查振全千涕零万感谢。
在妻子奶水供应不足时,这些红砂糖成了补充小海生身体机能的最好营养品。那是专门为小海生所准备的,家里任何人都不会轻易地舀上一小勺子,即使只是舔上一口也舍不得,尽管那糖水是那样的芳香扑鼻。因为那一点点红砂糖来得如此不易,因为小海生是家里的中心轴,是欢乐与希望的来源,所以即使小海生一次不能喝完缸子里的糖水,剩余的那些还要放置在那里,下次再加糖兑水,给小海生享用。
那简直就是救命的糖水啊!查振全是这样想的。
查裁缝拼死拼活挥洒汗水,终日不歇地劳作,但贫瘠的土地对他的回报总是那样的微不足道。小海生出生以后使原本一贫如洗的家庭更揭不开锅了。
操采菊躺在床上,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也顾不上婆婆和丈夫的劝阻,把小海生交给老人,提前做完月子,拖着沉重的身子下了地,充当起家里另一个体力劳动者,和男人们干着同样的活。
体虚瘦弱的她一直用意念支撑着自己的身体!当她感到头晕脑涨的时候,就蹒跚着走到田埂边,倚田埂坐下,休息片刻。劳动的强度迫使她经常呕吐,没办法,查家老小都张嘴要饭吃啊!
因着这个信念,坚强的操采菊付出了一个中国乡村母亲最多的酸辛,这酸辛里充满了泪水、汗水与爱,那是一种何等壮丽博大的爱啊!这坚忍不拔的爱主要由繁衍的生生不息与淳朴纯洁的母性精神构建而成。
难怪廖亦武先生在查海生死后写的一段文字中说道,海子死后,苦了的是他的母亲,那位乡村母亲几乎疯了,见人便磕头……
上天也似乎有一定的灵性。在父母亲都下地去干活后,小海生便由奶奶带着,表现得特别乖巧听话,不需要过多的烦神。
大多的时间里,小海生被安排在木制的“坐车”里,这种乡村“坐车”接近现在城里孩子玩的三轮车。小海生坐的那种坐车由四个木头轮子组成,不会走路的幼小的孩子坐在里面很安全,隐患极少会发生。
这种木制坐车按当时查家的生活水平的确是一件奢侈品,但是查振全夫妇依然勒紧裤腰带,下血本为儿子特别定制了一个。
为了他们的查海生,他们舍得这样做。
奶奶对可爱的孙子疼爱有加。她拖着病重的身子,成天呵护着“坐车”中的小家伙,寸步不离。小海生肚子饿了,就示意奶奶给他喂粥吃,奶奶赶快把放在灶肚子里用木炭火焐热的粥端出来,用舌尖调试一下粥的冷热度,一小口,一小口,小心翼翼地送到小海生的嘴边。小海生乐滋滋的享受着这难得的美食,吃完一小缸子后,奶奶给他擦擦嘴。小海生想睡觉了,奶奶就把他抱上床,轻拍着他的胸口,低唱着黄梅小调子。不一会儿工夫,小海生就进入了梦乡。
(1)三 《风》,助我成长的荣耀
风很美 果实也美
小小的风很美
自然界的乳房也美
水很美 水啊
无人和你
说话的时刻很美
你家中破旧的门
遮住的贫穷很美
风 吹遍了草原
马的骨头 绿了
———引自《风》
操采菊的文化程度在查家湾妇女中算是高的。虽然只读了五年书?熏也只是小学文化程度,但基本的汉语文字她还认得些。凭着自己的丈夫为村里人加工衣物这一行当,有空的时候,她会和村里稍有文化的人聊聊家常。时间长了,她和那些“文化人”关系处理也比较融洽,邻居们在查裁缝家量衣、裁衣时,顺便把家中的旧书旧报纸带给操采菊看,凭着天生的聪慧和自身独有的一份求知欲望,她很快把这些读过的文章内容编成一个个简短的故事讲给儿子听。
刚学会爬走的查海生终究听不懂妈妈的故事,但他就是这样被熏陶着,意识中有了一种朦胧的感觉。
当他咿呀咿呀地能喊上一两句让人听得懂或听不懂的话时,竟有种天然的意识看着那些旧报刊杂志上印刷的文字。大人在读这些文字时,他睁大着眼睛使劲地盯着陌生的方块字,目光跟随着别人上下移动,长而久之,小海生也识得了不少文字,这使父母亲和邻居们都感到特别的惊奇。
查海生刚满两个多年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它席卷了整个中国城市乡村。在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贫穷落后的查家湾照样能揪出几个反动派、土地主、牛鬼蛇神,他们每天的早课是:全村人都被召集到公社学校的操场,听着红卫兵头子下“最高指示”。晚上又要进行“汇报”,批斗大会是常课。
在大会上,红卫兵们几乎每天重复着千篇一律的颂词和旋律。
群众已经习惯了跟着红卫兵喊:“毛主席万岁,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万寿无疆……”
接下来便是一批人在“打倒”的痛斥声中被押上台,红卫兵们开始揭露他们的各种“罪行”。
说到激烈时,几个“义愤”的、狂热的少年红卫兵们会给被“打倒”者们几脚猛踹。
“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在整完一批人之后,造反派们又是照本宣读《毛主席语录》,台下的群众跟着大声朗诵,这其中包括查裁缝夫妇和年仅两三岁的儿子查海生。
“革命”的形势似乎越来越猛烈。人们的激情都被红卫兵的呼喊声激活。红卫兵的打砸吵闹已成了家常便饭。
查湾村家底稍好的人家都被刨根问底,翻了个底朝天,就差没挖地三尺了,男人们被绳子捆起来,痛打着或者被戴上高帽子游街,夫妻之间、父子之间被一条界线划得清清楚楚。
查湾村整日吵吵闹闹,喋喋不休。
红卫兵们煞有其事地站在村口,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以防备阶级敌人混入无产阶级队伍中来,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昼夜不歇,坚决捍卫查湾村的每一寸宝贵土地。
那些日子,跳“忠”字舞和朗诵“毛主席语录”是村民们的日常生活,在众多花样繁杂的项目中,比赛背诵“毛主席语录”占了首位,它比人们下地劳动可重要得多。
查海生被父母领着参加了每一次的“毛主席语录”朗诵会。父母每次都要带上他去参加朗诵会的原因是他们不放心小海生一个人呆在家,生怕有个闪失。
年幼的查海生当然不会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要去异口同声地大声诵读这些东西,只是去的次数多了,聪明的小脑袋瓜子里也储存了不少大人们朗诵的句子。他天天看着大人们读墙上刷的鲜红的标语大字,心里也跟着默读,很快,他掌握了那些汉字的拼法与写法。累积多了,还会随手划写。
查裁缝夫妇在外面撕破了喉咙大声诵读着“语录”诗词,回家后,稍作休息又开始忙碌起来。此时的家里,除了丈夫缝纫机脚踏板和妻子纳鞋底的声响,没有任何人的声音,寂静极了,大家似乎都不愿意浪费口舌再去讲话,明天还要继续喊叫呢。
小海生看着疲惫的父母默不做声,自己竟一时兴起来,他把妈妈教给他的小故事再重复讲给父母听,把全家人一下子都逗乐了。
接下来,他学着台上的红卫兵,踱着步子,停下,抬起头,挺直腰杆一条又一条地背诵着“毛主席语录”,滔滔不绝地背下去。
一旁的父母惊呆了,他们不敢相信自己的幼小儿子竟有如此般的记忆力。但这的确是事实,摆在眼前的、活生生的事实。
于是,查振全做了一个重大决定,让儿子查海生代表全家去参加“语录”背诵会。
又是一天,红旗高扬,人头攒动。当主持人宣布查振生查裁缝家四岁的长子查海生要给大家背诵“毛主席语录”时,台上台下一阵哄堂大笑。
查振全满怀信心地将四岁的儿子查海生抱上台,人群中又是一阵讥笑。
个头很小的查海生穿着父亲亲手缝制的当时流行的卡其制服,他望着父亲慈祥的笑容,更显得胸有成竹,一点也不紧张,俨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样。
有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查海生凭借着记忆中的句子,一条条,井然有序地往下背诵,人群中发出了喝彩声。他的表演被掌声打断。
背诵还能继续下去吗?人们在等着他的表演,也有人认为他是个小孩子,闹着玩,鹦鹉学舌,也只不过会这几句罢了。
查海生没有令父亲失望,他的背诵一条接一条顺利地进行了下去,人群中开始骚动了,有人拍着查裁缝的肩膀说他的儿子是位天才。
“语录”仍然像泉水一般从查振全儿子的嘴里涌出,人群中的喝彩声、惊叹声一浪胜过一浪,很多人看着台上这小家伙的精彩表演,使劲鼓掌,把手都拍红了、拍麻了,他们为从未见识过的这位天才小神童而欢呼不已。
刚才那些讥笑的人们都竖起了大拇指,一个劲地称赞这小家伙有出息。
人群中的查振全显然是被儿子出色的发挥感动了,现场的热烈气氛让他不知道说什么好。
背诵结束后,查振全的儿子获得了桂冠,他是所有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这一刻,查振全的脸上堆满了荣光。
他带着儿子,在一片赞叹声中回到了家中。
从那时起,查裁缝就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大儿子天资优于同龄人,通过读书升学,将来必成大器。
他们查家祖祖辈辈,能识得上一篓筐方块字的没有几个,几代人都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生活,彻底地担当农民的社会角色。查振全的父亲当初让他学门裁缝手艺,就是为了想让他减轻体力劳动,生活得更加舒坦些。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自己有了门手艺活,查振全确实比父辈们过得要幸福。他想,将来儿子查海生若是通过读书,考取功名,一定会比他生活得更好。
查振全下了决心,一定要把儿子查海生给培养出来!
(1)四 少年查海生的烦恼
在水上 放弃智慧
停止仰望长空
为了生成你要流下屈辱的泪水
来浇灌家乡平静的果园
生成无须洞察
大地自己呈现
用幸福也用痛苦
来重建家乡的屋顶
放弃沉思和智慧
如果不能带来麦粒
请对诚实的大地
保持缄默 和你那幽暗的本性
风吹炊烟
果园就在我的身旁静静叫喊
双手劳动 慰藉心灵
———引自《重建家园》
1968年9月,查海生五周岁时,他的父亲查振全把他送进了村子里的一所小学就读。
查海生作为班里年龄最小和个头最矮的一位同学被安排到正中间第一排就座。课桌是由泥巴搭建起来的台子,上面铺着一块木头板子作为桌面。
由于个头太矮小,小海生只能站着上课,如果他一坐下来,头几乎和桌面平行,看不见黑板,上课听讲成了大问题。老师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只好在查海生的长条子凳子上钉几块木板,这样一来,他就能够得着课桌了。但他的两只脚却只能悬在半空中,不能触到地面。
在查海生未上学之前,村里的民办教师就已从传闻中了解到了他的天资。入学后,查海生的表现果然不同一般孩子,他比同班级入学的孩子早先识字,别人不会的字,他会,加上又是班级中年龄最小的一位,老师格外看重这个聪明的孩子。
随着二弟、三弟的降生,原来入不敷出的家庭变得更为窘迫。作为长子,年幼的查海生在课余时间不得不帮着家里进行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约摸小学二三年级时,查海生趁着课余时间开始打些猪草,这是为生产队做活,可以给家里挣点工分。每天一大清早,查海生背着小箩筐,踏着晨雾,踩着露珠到村外的小树林边上割草,等装满一筐子后,再系好背带,吃力地背到队里去。
运气不好的时候,小山坡附近的草被别人割光,他又要走更远的路,以便能割到足够的猪草。这样累计下来,查家在年底分红时就多增添了一小份工分,这一小份工分可以从队里换回几十斤稻子或小麦。
早上割完草,太阳已经升了起来,父母仍在田地里锄草施肥。查海生回到家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揭开锅,看看里面有没有昨晚剩下的饭,要是还有,便兑些水,在灶底点上一把火,饭微热后便盛起,把早已饿极的肚子填一填。要是没有剩饭,他便随手捡起墙角边上的一根山芋或者萝卜,洗净后就啃了起来。这便是他的早餐。
即使是这样的早餐,他也不是每天都能享受得到的,更多的时候,他和村子里其他孩子一样,没有属于自己的早餐。打完猪草后,小海生直接背着父亲给他缝制的帆布书包上学去。
在课间休息时,小海生会和其他小朋友一道,以掩耳盗铃之势偷跑到田间地垄,看看可有什么可以偷吃的,发现目标后,一溜烟地跑去拔上几根萝卜之类的就跑。大人们都看在眼里,并没有去制止他们的小举动,孩子们确实饿极了,谁家也都有孩子,在这样特殊的年代,大人吃不饱都忍受不了,何况年幼无知的孩童呢。
恶劣的家庭生活条件和一定的家务劳动时间并没有影响查海生的学习成绩。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查海生总是以绝对优势遥遥领先于其他同学,名列全班第一名。
当儿子查海生拿着第一名成绩的大红奖状回家时,查振全心里乐开了花。他更加感觉到他的查海生是块读书的好料子,儿子查海生是结束查家世代务农、以耕为生的惟一希望,他期待着这一天早点到来,他就是砸锅卖铁也要给查海生读书!
查海生每次考试都得第一名的消息引起了很多学生家长的猜疑。
他们一边责怪自己家的孩子平庸、不努力学习的同时,另一边时时利用拉家长里短的机会讨问查振全夫妇施了什么“秘方”给孩子。查振全夫妇当然没有什么所谓的“秘方”,但他们夫妇越是说“没有”,对方越是纠缠不清,说他们夫妇吝啬,不肯把“秘方”传授给他们。
于是各种谣言传出,说查裁缝贿赂村上的老师,老师给他的儿子“开小灶”,利用课余给查海生补课、复习,加强知识的巩固。当一些学生家长找到老师问及此事,为什么对待孩子们不能一视同仁?老师被问得有些莫名其妙,叫家长举出具体事例证明时,家长们却一个个哑口无言,无以应对。
末了,老师告诉那些家长:查裁缝家的大儿子学习成绩好,只是他头脑灵活、努力学习的结果。他也和其他孩子一起上课、下课,根本不存在“开小灶”一事。
家长们再一次问及自己的孩子,查海生身上是否有什么特别的东西?他们照实回答:“查海生不看书也会做题目!”
家长们茫然了。
待他们明白事情的原由后,就嘱咐自己的孩子要经常和像查海生这样成绩优秀的同学在一起,跟着他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同村的孩子们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总是喜欢找查海生帮着解决。
才上小学的查海生在语文方面有着独到的领悟力,这与他比其他孩子有更广泛的阅读有关,他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朗读。于是,他写的作文也成了其他孩子模仿的对象。
至于数学,那是查海生的优势科目。加减乘除口诀读几遍后就能烂熟于心,加之他敏捷的思维能力,更是如鱼得水。每次上数学课,老师叫学生上黑板板演题目时,其他学生给算错的题目,老师就叫查海生上来帮着更正。
同村低年级伙伴们向他请教不会做的难题时,他更是得心应手,“三下五除二”,不一会儿功夫,好像根本不用花时间去思考便算出准确的答案。
他是全村小伙伴们心目中的一位小老师。凭着超常的天赋和骄人的学习成绩,查海生的威望在小伙伴中与日俱增,成了孩子们的“头”,孩子们都乐意和他一起玩耍、做游戏。
暑期到来后,他便被众多的伙伴们催促着喊去,玩农家孩子常玩的游戏项目———“打仗”。这类游戏一般是模仿某个电影中的情节,分成甲乙两方“两军对垒”,胜者无限光荣,败者被人用纸条子在脸上粘上假胡子。
通常情况下,查海生一来,便被人拖拉到其中一方担任“司令”角色,他挥动着小红旗, 率领“众将士”们“筑战壕”、“架机枪”,选择合宜的“埋伏点”,参战的一方小伙伴们严格听从“司令”的安排,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种“战前”准备。
仿佛一场真正的战事就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了公平起见,由甲乙双方“司令”共同宣布“开战”。双方的“士兵们”便拿起木壳枪、木刀、木棍开始挥舞。点到对方,对方即“毙命”,假装倒下,“战斗”场景甚是激烈。
由查海生率领的这一方由于先前准备充分,“粮草充盈”,指挥得当,“士气”高涨。“将士”们齐心协力,不一会就冲破对方的防线,占领对方的“高地”。“查司令”率领众兄弟耀武扬威地站在对方的制高点,把手中的小红旗插上去,失败方举手投降,作揖求饶,请求“查司令”赦免。“查司令”一声令下,他手下的士兵便给吃了败仗的对方士兵粘上假胡子,大家在一阵热烈的欢呼声中结束这场“战斗”。
常言道,“胜败乃兵家常事”,遇到失败的时候,“查司令”会很惭愧地面对大家,闷闷不乐,他责怪自己领导不力,吃了败仗,对不住大伙儿。
孩子们都是天真的。
游戏结束后,他们便成群结队地到池塘里洗澡嬉戏,把刚才的事忘得一干二净,再也不分你是“敌人”,他是“好人”。偶尔幸运,还会在池塘中采到藕,这总是人人有份,大家你一口我一口的,轮圈挨个来。
家长们生怕自家的孩子在池塘中戏水时不注意陷进淤泥而溺水身亡。因为这种事在以前时有发生,所以他们闻讯后便急忙赶到池塘边,大声喊叫着自己家孩子的名字并发出最严厉的警告。胆大的孩子可不理会这一套,因为他们已经领教了多次,一个猛子扎下水去,游到池塘中间,再露出小脑袋瓜子朝着岸上的家长们做鬼脸。
这可把岸上的家长急得直哆嗦。
“小老子,求求你快上来吧,你上来就当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好吗?”
这才像做大人的样子嘛,孩子们是吃软不吃硬。在近水塘边上洗澡的查海生听到家长的叫喊后,朝着大人使劲挤了挤眼睛,家长们求他把自家的娃儿叫上来。
查海生认为不能再荒唐地胡闹下去了,手一挥,“兄弟们,上岸!”
不一会儿,几十只“水鸭子”便陆陆续续光着屁股爬上岸来。
结果那些不听话的孩子回到家后照例免不了被怒气压在胸口、火冒三丈的家长们捶打一顿。
查海生也被人告了“密”。他被父母关在家里,不经允许不准外出。小伙伴们也不敢随便去找他,他的双脚被母亲用墨水点了几个标记,不能下水,否则颜色就会被水洗掉或褪色。
只是不久以后,家里人稍一放松,他便又和其他小伙伴一同跑到池塘里洗澡,偷采藕吃。父亲这回要对他动真格的了,他把小海生的裤子脱下,狠狠地打,直到他大声求饶“下次不敢了”为止。
之后,母亲抱着伤心的小海生,告诫他以后不要再下池塘去洗澡,否则会被水中的“水猴子”抓住,那怪物会把人使劲地往深水中拖拉,用泥巴塞住人的鼻耳,把人活活呛死。这话听起来够吓人,不过这以后,查海生真的不再下池塘去洗澡了。
他是个比较听话的孩子。
“炸泥巴炮”是查湾村孩子们喜爱的另一种娱乐游戏,小海生对这样有趣的游戏乐此不疲。
这种游戏的具体玩法是:在田地里挖些泥土,浇上适量水搓揉,做成小方块状,然后捏成一个窝状的圆块,握在右手掌中,朝着泥巴块子吹口“仙气”,使劲地把它反拍在地上,产生“砰”的一声巨响。
他们主要比的是被“炸”的“泥巴炮”声响的大小,谁也不甘示弱,一个接一个的“炸”下去。
小海生每次都被“炸”响的“泥巴炮”溅得满脸是泥,还一个劲地去嘲笑人家,结果又被一大群孩子反过来嘲笑。
查海生“炸泥巴炮”的技术平平,可能是他自身力气小的缘故,可他不愿服输,每次都硬纠缠着别的孩子不停地比下去。
但是,他打水漂的功夫堪称“高手”。由于他很会使用巧劲,即使一块并不平滑的石块在他手中也能被打出很远。水漂一个接着一个向前滑进,很有节奏。
这是小海生的骄傲,也是他“炫耀”自己的“资本”。凭着这样的本领,他这个“头”的位子当得自然名正言顺。
(1)五 我是查湾村里的一条船
村庄中住着母亲和儿女
儿子静静地长大
母亲静静地注视
芦花丛中
村庄是一只白色的船
我妹妹叫芦花
我妹妹很美
———《村庄》
1974年,查海生的三弟弟查舜君出生。这时的查海生已经开始上初中一年级。那一年查海生满十周岁。
初中的课程较之小学繁重得多,在原先的语文、数学基本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增添了几何、英语、化学、物理等新门类的科目。更多的课程要让年仅十岁的查海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去预习、学习、温习。
父亲时常敲响的警钟回荡在他耳边。他一刻也没有放松过。他清楚地知道,父母亲下大力气供他读书,就是希望他读出个名堂来。
中学毕竟是中学。查海生班级中原本在小学里成绩不错的同学,在几次考试测验过后都一落千丈,跌落得惨不忍睹。一些人便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只想混到初中毕业,拿个初中毕业证书。在当时的查湾村,那也算是个时尚的文凭。
查海生的基础课学习扎实。他善于思考,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后复习到位。学习成绩一直稳居榜首,波动性不大。老师们喜欢这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查海生遇到难题时,老师们总是不厌其烦地为他举例说明,逐一解答,直到他弄懂为止。
查海生上的初中是离他家十来里路之远的高河中学。他一般一个星期回家一趟。
周末在家,家里幼小的弟弟由他照料着。这样一来,玩的时间更是少得可怜。通常情况下,他一边做功课,一边看着弟弟。
要么他拿出借同学的一些故事书,讲其中的内容给弟弟们听,那些被添油加醋的故事一经查海生的嘴里说出,便很快吸引住了顽皮捣蛋的弟弟们。
后来一有空,弟弟们便吵着要哥哥给他们讲故事,实在没有故事讲,他就自己“炮制”一段,讲给弟弟们听,弟弟们听得照样津津有味。随后,这类小故事不胫而走,全村的娃子们都在传讲。
步入初二初三,随着升学压力的加重,查海生也变得沉默寡言起来。
他想,如果自己考不上好高中,学业就可能被中断,凭他的家庭条件和实际情况,回去也只能和父辈们一样做个农民。但他不想做农民,他清楚农村那种生活生存环境:“双抢”收割稻子、栽秧时,他和父母会顶着烈日,双脚泡在高温的水稻田里,一干就是一天,晚上累得连饭都吃不下去。夜里还要抓紧时间抽水打水,浇灌田地。
父母亲心疼他,不让他多干活,每次干一会儿就叫他先回去。父母亲这样卖命地劳动,最多只能解决一家人的温饱,其它的诸如全家人去安庆城中玩一趟之类的想法简直就是奢望,那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查振全一家人想都不敢去想的事。
现在,他只有如愿以偿地考上好高中,经过艰苦努力的奋斗,毕业后可能在村里做个会计,那倒是个轻松的活,每月也能固定地拿上一定的工资,到那时,他和家里人的日子才会有所改善。
事实上,查海生学习的方法很恰当,也很会利用时间,所以学习起来比较轻松自如,并不紧张。
有一阶段,他迷上了各种小说,爱不释手地翻阅着,这些小说书主要由他的同学提供。当查海生读完后,他又向周围的同学去借,实在借不到新的小说,就委托他的同学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互相传阅。读完一本小说后,他又要给同学们评头论足一番。很快,这个班有一批同学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与小说结下了不解之缘。
查海生从不在课堂上看小说。上课时,他总是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解,不做小动作和交头接耳,尊重老师的每一份劳动成果。他良好的操行品德深受任课老师们的赞赏。
语文老师认为他的文章构思巧妙,有着一股新鲜血液,这在农村学生中是难能可贵的,凭着他优美的语言表达和字迹的书写工整,在中考中很容易拿到高分。
十二三岁的查海生更喜欢一个人读书思考问题。节假日回到家中,要是没有别的事要做,他便带上几本书,一个人坐在村边的小树林子里,一边看书,一边逗着林中的小鸟,通常能自娱自乐好几个小时,直到妈妈喊他回去吃饭。
钓鱼也许是寻找静谧安逸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查海生喜欢钓鱼。
暑假来到后,他就自制一付鱼具,在门前石头缝里抠出几条蚯蚓,来到池塘边垂钓。可惜他的钓鱼技术并不高明,常常空手而归,即使运气很好,也只是钓到几条小黄花鱼,就是那种连猫也懒得搭理的小得可怜的干瘪鱼种。但小海生不在乎有没有钓到鱼,他喜欢的是这种休闲放松的生活情趣。
他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池塘埂边,听着池塘中青蛙的鼓噪声,蝉儿的吐丝声,黄雀的叫鸣声,一切大自然美妙绝伦的音乐搭配!这与课本上的描写多么地一致。
他喜欢!
他喜欢眼前的小情调!情景通融,互为一体。
(1)六 大学,请为少年祝福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的讯息传遍中国大江南北。这个喜讯给了很多读书人莫大的欢欣与鼓舞。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是绝大多数学子的梦想。于是那些在文革中被耽搁的老三届、青年工农兵、应历届高中毕业生们都统统加入到高考的大军中。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把全身精力都投入到高考的战斗中去,有少数人幸运地渡过了这座独木桥,绝大多数人留下的则是遗憾!
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当然也传到了查振全的耳朵里,此时,他更加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他的查海生一定能够通过高考来实现查家几代人的梦想。
中考前夕,查振全不再让他的查海生下地干农活捞工分了。他宁愿自己多辛苦点,延长时间多为乡亲们缝补几件衣服补缺工分上的损失。
查振全希望儿子能够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一心一意准备中考。
中考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几乎是所有读书人的共识。
皇天不负有心人。
1977年的9月,查海生以优异的成绩被高河中学录取。凭他的中考成绩原本可以就读于安庆市一中,但家里实在负担不起城里较贵的学杂、生活等费用。高河中学也是一所办学质量很高的学校,在当地有着一定的声誉,所以查海生报考母校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此时的查海生已经明白了学习的全部意义!
经过中考的大熔炉提炼之后,极少数幸运的学生又组成了一个新的集体。山外青山楼外楼,在这支集体队伍中,他的成绩不算是顶尖级的那种。
他时刻不忘警醒着自己,靠着这种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几个月后,查海生的学习成绩一跃在班级中排在数一、数二的位置。
高一下学期,由于他的出色表现,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被安排试着给班级中的另一些同学批改作业和试卷。此时的老师之所以让一个学生帮着批改作业和试卷,倒不是因为他自己懒惰,要让学生分担自己的工作任务,而是他已经发现了查海生的可塑性。他通过批改别人的作业和试卷,一来可以发现别人的错误,从别的解题错误里吸取经验教训,以便自己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二来自己可以锻炼一下实践能力,从中悟出解题的思路和规律,学习别人的长处,纠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加强判断的能力。
高一时,查海生所在的班级还没有具体的文理分科,所以文理各科功课都要学习。他的各门功课成绩都比较优秀,不像有些学生出现偏科现象,所以深受老师的器重。
高河中学高中部是两年制,这意味着学生两年高中毕业就要参加高考。高一学期期末时,学生开始选择自己优势的文科或理科,以便来年参加高考。
但是在分文理科上,他同父亲发生了很大的分歧。
世代务农的父亲查振全很早就听人说过学理科上大学,将来可以做工程师。工程师在庄稼人的眼中是个了不起的职业,受人尊敬,而且工资拿得也不低,生活有极大的保障。但查海生的想法颇偏向他的班主任,他的班主任认为查海生记忆能力强,思维敏捷,数学成绩突出,这是文科学生的最大优势。选择文科报考大学的成功机率更大些。
老师让他选择学文科的另一个原因是班上学文科的人寥寥无几,文科和理科学生在比例上严重失调,学习气氛难以带动起来。他希望查海生选择文科班就读,给文科班的同学带好头,争取在来年的高考中整个班级结出更多的硕果。
当查海生把选择读文科班的事给父亲说了一通后,父亲当即火冒三丈,把他骂了个狗血喷头。
“这么大的事也不同我们商量商量,就自作主张,你算什么?”
“老子白养你这么多年了,选择文科,就是考上大学,将来有啥用?”
......
查海生有生以来第一次看父亲发这么大火,竟吓得直哆嗦,哭了起来。
母亲又是安慰了他一番,叫他要听父亲的话,为自己的前途着想。
查海生听从了父母的意见,查振全气得通红的脸终于消了下来。
他一回到学校,就找到了班主任,老师看他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知道他肯定遇到什么事了。查海生把刚才在家遭遇的事告诉了班主任,并要求换到理科班。
班主任让他坐下,安静一下,他想不到查海生的父亲竟是那样的固执,但在农村,这也很正常。当晚,班主任留下了查海生在家吃晚饭。第二天,班主任亲自来到查海生家里,给查振全做思想工作,经过教师耐心的说解,查裁缝夫妇终于同意让他的儿子查海生选择读文科班。
查海生久悬的心终于落了地。
(1)七 家里的一盏煤油灯
十三四岁的查海生,已经担当了家里“小大人”的角色。在繁忙的学习之余,他要帮着家里挣得更多的工分。
父母肩上的担子太重了,查海生内心非常清楚父母这样劳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全家人的口粮全靠父母来承担,自己和几个弟弟们的学杂费也把父母压得够呛!他们希
望几个儿子长大后都能出人头地。
每逢星期六下午,他上完两节课后,就急急忙忙地赶回家,帮着队里干活。
遇到农忙,一个下午他要割完一小块水稻田的稻子。星期天也不会有休息的时间,从早上出工下地,割稻、挖地、整地、插秧、施肥,这一整套熟练的劳作过程使他练就了一副庄稼人的好把式。
星期天下午收工后,妈妈叫他从自家的菜园地里拔上两三棵白菜,洗净后,自己生火起灶,把菜炒熟,放上少许盐花。但是整个一锅菜没有任何油水,事实上,家人常年吃不上油水早已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因为他们没有多余的钱去购买食用油。
能吃到大白菜,也只有像他这种高中生才能享受到的优遇。家里其他人是很难享用得到的。平时查振全和家里人一道节衣缩食,在小小的菜园地里种上这些季节蔬菜,就是为了能让大儿子吃到这些天然的“绿色补品”,他自己和妻子的饭碗里只有几根盐萝卜条或烂腌菜之类。
等把菜炒熟后,查海生把它装进一个大缸子里,这可是他一个星期难得的美食啊!
不懂事的弟弟们常常吵着父母也要吃大白菜,查振全夫妇听在耳里,痛在心里,但也只能无奈地对孩子们讲:“等你们长大了,上了高中,也给你们吃大白菜!”
这句话今天听起来确实可笑,可在当时生活条件下,这句话就是孩子们的奋斗目标和希望。
于是上小学的弟弟们就急切地想长大,想和哥哥一样也能吃到大白菜,那可是连做梦都要流口水的美食啊!
真正的美食还不止是大白菜,还有面条。一家人想吃上一顿面条也很难得。
年终“分红”时,家里可以分到几十斤小麦,父亲查振全用这些小麦到镇上换些面条或面粉。在当时,一斤小麦可以换取八两面粉或六两面条。这些兑换的面条大部分留到节日里全家人一起享用,平时可难以享受得到这样的美食!
天气稍热后,蔬菜不能久置在缸子里,否则就会发馊变质,所以大白菜只能吃上一时段,剩下的日子还要靠吃盐萝卜条来维持。
这样艰苦的日子陪伴着查海生度过整个中学时光。
为了让儿子能吃饱,查振全在家里准备了一些大米,查海生每次回家后,便用米袋子装上五六斤米,这便是他一个星期的口粮,他要把这五六斤米交给学校食堂,换些饭票来打饭吃。
学校的住宿条件更是让人难以想像,几十个人住一间大通铺,时常受到“陆、海、空”三军的“侵袭”。
所谓“陆军”,就是硕大的老鼠趁着查海生和他的同学们熟睡后成群结队地偷吃作乱,还时不时地从学生的被子上、脸上跳来窜去,闹得大家担惊受怕,生怕哪天弄个“毁容”什么的。
“海军”的“侵袭”则是不间接地发生。遇到下雨天,那间破烂的房子就会渗漏,大家都会端着脸盆、饭缸子等器物接漏下的雨水,以免衣服和被子被淋湿。
最狠毒的数“空军”———蚊子。天热的时候,这种讨厌的东西嗡嗡直叫,到处乱飞,叮人吸血,闹得查海生和他的同学睡觉都不安宁,大家只好把头蒙在被子里,留着两个鼻孔通气。
恶劣的生活、生存环境,终会使一个勤奋的高考生面临身体上的“塌方”。高考前的几个月,查海生出现了严重的浮肿,这种病症很难被别人看出,但身上的肌肉很松懈,并且时常伴有发烧发热等病理症状的发生。
查海生一直强忍着,不肯告诉父母。他知道父母用心良苦,他不想让他们担心受怕。
但这一不正常的现象很快便被敏锐的班主任发现。毕竟,多年的带高考班的经验让他对学生产生的各种细微的变化有更多的了解。
随后,班主任悄悄走进查振全家,简单说明了一下情况。没有太多文化的父母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后,心里十分着急,不知如何应对。
还是查海生的班主任给他们开了一剂良方:查海生的生活太苦了,营养跟不上,你们必须给他补充营养,增强身体体能。
结果是,他们夫妇商议,每个星期给查海生块把钱买些菜票,让他在食堂里吃到一些带有油水的蔬菜。
查振全想过了,大不了自己每天夜里再把工作时间延长几个小时,为村子里的人多做几件衣服,也要挣上块把钱,让他的查海生吃上点好的。查振全在拼自己的一把老骨头!
凭着每个星期多给的块把钱,查海生的温饱问题基本上能够得以保证,生活上有了很大的改善,再也不用饿着肚子上课了。
离高考时间只剩下短短两个来月,查海生和班里其他同学一样紧张地复习迎考。父母对他的期望值随着高考日子的逼近与日俱增,全家的焦点都聚集到他一个人身上。他必须奋不顾身地跳进书海里。
查海生也在拼自己的嫩骨头!
在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复习后,他把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六套教材翻烂、翻破了,上面密密麻麻手写记载的小文字着实让所有的任课老师感动。
他绝不放过任何一条数学公式、任何一个英语单词、任何一个课本上的历史事实、任何一条政治术语、任何一个地理名称。为了检阅自己掌握的熟练程度,除了每天都要跳入题海中做大量练习外,他还和班里成绩好的同学互相提问,互相请教,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他不想把遗憾留在高考之后,也不想高考成为他终生的遗憾,更重要的是他不想把遗憾留给养育他的父母亲!
高考实战模拟开始了,在第一次的考试模拟中,他排的名次一般,并不领先于其他同学。成绩一公布,他就伤心得落泪了。
他的心如刀割,这样的成绩对他是个不小的打击。
问题就出在他对课本熟知的程度太深,以至于在回答一些问题时,习惯套用课本上原有的东西,而没有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
老师给他的建议是:课本固然要熟知,但也须注重训练的方法,要多看别人是怎么总结、概括、归纳所要回答的问题的,这样才会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让阅卷老师一看即明白。做不到这一点,很难在高考实战中取得高分。
查海生觉得老师说得很有道理。对照着自己考过的模拟试卷,他发现损失的分值较大的都是后面的问答题、论述题,而前面的选择题、填空题很少失分。
他找来几套样卷。理解着别人回答问题的思路,再逐一地请教老师。老师们当然非常乐意为这位有很大希望的学生解惑作答。
过了一段时间,第二次模拟考试开始了,凭着先前吸取的教训和前一阶段积累的经验,他的成绩跃居全班第一,比班级第二名同学成绩总分高出了几十分。
第三次、第四次……,查海生的考试成绩在稳步提高,成直线上升趋势,所有的任课老师都对他充满了信心。
所有的老师都睁大了眼睛。
高考前的几天,学校按惯例放假,让所有的考生回家多做休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查海生回家后没有休息,他在家为高考做最后一次准备,从头到尾把课本浏览一遍。
此刻,家里父母的心都紧绷在弦上,集喜悦、担心、期待于一体。
当查海生临考前还一个劲地看书时,父母亲就劝他把书放下来,到池塘边钓鱼去。况且只剩下几天了,再看也没有用。
他没有采纳父母亲的建议,继续在家看书。从白天到晚上,一点也没有放松自己!
他相信自己的一套备考方法。在这个时候看书,更容易记住一些被遗忘的知识要点。
父母亲不想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和他争执,他们想要让儿子保持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情走进考场,不要带有任何精神压力。查海生的三个弟弟也被父母置留在外面,他们不想让三个顽皮的孩子分散查海生的注意力。
在高考前一天,查振全没有给儿子做过多的叮嘱。同妻子商议后,他决定不陪同海生一道去考场,让他一个人自由发挥,减少精神顾虑。
给儿子打理好行装后,查振全淡淡地对儿子说了句:“考试不要太紧张,大不了明年再来一次!”
查海生点了点头。他明白父亲的意思,实际上,父母亲比他更紧张。临行前,他似乎有什么话想说,却又说不出来。
父亲送他到村口,目送儿子渐渐远去的背影,久久不想离去。他在心里祝福他的查海生。
高考是人生的第一大赌注!
很多人都为此下了血本一搏。查海生亦是如此!他年仅十五岁的心被高考这块大石头压得沉甸甸的,似乎有种透不过气的感觉。像他这样成绩如此优秀的学生,感受尤为深刻。
但他不会怠慢自己!
第二天一大早,全班同学被班主任从床上叫了起来,集合起来发准考证。
查海生手持着大红的准考证有些颤抖,内心一时不能平静。他在老师的交待下和其他同学仔细阅读了这张背面简体字中夹杂着繁体字的高考准考证。
事实上,在未开考前夕,班主任就已经把有关考试事宜说得一清二楚,并且一再重复讲解以至每个人都能将每一条熟记于心。
高考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不是件随便的事,老师之所以反复地费尽口舌交待有关事宜,就是为了防止出现什么意外而耽误了孩子的前程。这种事情曾经出现过。
这一次,查海生拿着属于自己的准考证,他逐一地把里面的文字重新“咬”了一遍。
开考的铃声响了,查海生走进了考场。与平时在班上考试的情形不同,这一次周围全是陌生人,大龄考生很多,有的都快接近“叔叔”辈的考生也参与其中。
整个考场上数查海生的年龄最小。他是那么的一丁点儿大,很不起眼地坐在旁边的座位上。
第一场考的是语文科目,语文是他的强势项目,他可以应答自如,正常情况下,不会有太多难题能难倒他。但卷子一发放到他手中,查海生却显得格外紧张,他还在心里提醒着自己“不紧张,不紧张……”,越是这样,越是六神无主。
毕竟,这是一场人生命运的大较量。与他对擂的还有成千上万个高考学子,大家都曾挥洒汗水,大家都在奋力拼搏。
他停顿了几分钟,做暂时调整!
终于心静了下来。
凭着平时丰富的知识积累和优美的文笔,他很快完成了最后一大题———作文题,内容是改写“陈伊玲的故事”,题目为“第二次考试”。怀着一种感动的心情,查海生流畅地写好了作文。
细心的他又认真仔细地从头到尾做一遍又一遍的检查,直至终止考试的铃声响起。
交卷!走出教室。他随着人流涌了出来。
他明白了什么是高考!和平时考试一样,但又不一样!这种滋味没法说得清。
查海生满怀信心地来到了在场外等候他的班主任和同学们中间。
从查海生神采飞扬的眼神中,老师已经估猜他考得不错。而他的同学迅速将他围住,与他一起校对答案,仿佛查海生的答案就是标准答案,没有丝毫错误一样。他们平时也这样做!
查海生也是凡人,不可能考试没有错误,尤其是像高考这样的大考。但是同学们相信他答题的准确率很高,所以都宁愿相信他的答案。
在家的父母早已把心提了起来,悬在半空中。查海生的妈妈在儿子考试的同步时间里,在家里双膝跪向太阳的方向,祈求老天爷保佑她的查海生顺利、圆满地完成高考。
她祈求老天爷保佑他的儿子平安!
父亲查振全想知道儿子在考场上发挥得如何,但是又不想急于知晓最终的结果。万一……
复杂焦虑的心情使查振全夫妇寝食难安,如坐针毡。他们的心早已和考场内的查海生的心连在了一起。
除了祈祷、下跪、许愿,善良的母亲没有比这更好的表达方式。她相信,她的仁慈和真诚一定能感动老天爷。是的,她坚信这一点。
老天爷当然会长眼!他的恩情是赐予那些聪慧勤劳的人们。
旗开得胜的查海生在接下来的几场考试中,更是得心应手,勇敢地面对每一道难题,先前的顾虑被他远远地抛到了脑后。
一切进行得都非常顺利!
仿佛他已稳操胜券。
查海生心情愉悦地考完了最后一场。收卷后,他对着天空美美地叹了一口气。等他阳光灿烂地迈出考场,他发现人群中多了一张熟悉的面孔———父亲查振全。
最后一场考试,查振全特地从家里赶到考场,还没有等他开口,他的班主任便向他翘起了大拇指,说他儿子的希望很大。听到班主任的称赞,查振全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一半。
望着憔悴的父亲脸上露出笑意,查海生舒坦了一口气。
“如果不出意外,应该……”查海生不想把话说得过于绝对,他是个不喜欢吹嘘自己的人,别看他人小,可做事却十分成熟稳重。
父亲帮他收拾好行李,实际上也就是一些破烂被絮、瓷缸子等之类的物品。他替儿子背上较大的一些东西,小东西由查海生自己拎着,他们一道步行回家。考场离家有十几里地,这一次,查海生和父亲走得很快,而查海生的心早已长了翅膀,他恨不得自己飞起来。
用了几十分钟,查海生和父亲就到了村口,乡亲们看他一副快活的样子,猜测这小子考得一定不错。大家却又都要询问查海生考得怎么样,查海生可不想说大话,只说现在还不知道,过些日子成绩才能出来。
一旁的父亲则回应询问的乡亲们“不错,还不错”。早已在家等候的妈妈做好了一桌佳肴美味,一见到他们父子俩回来了,就一把拉住儿子的手,把他领到饭桌边,叫儿子尽情享用。
母亲可从来没有这样客气过,这让查海生有点接受不了。恭敬不如从命,查海生坐在母亲身边,拿起筷子吃了起来,父亲把耳闻目睹的一切如实地传达给了查海生的母亲。
母亲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舒心的微笑。
这一顿,查海生吃得很饱,光是父母夹给他的菜,就足以使他撑得难受。
高考真好!
吃完饭,查海生抹抹嘴角,二话没说,径直走向床边,连裤子也没脱,直接爬上床去,呼呼大睡了起来。
查海生是个很爱干净的娃儿。父母对他今天的举动没有感到惊奇。
他太累了!需要足够的时间弥补睡眠上的严重不足!
尽管天气炎热,他小小的圆脸上有汗珠子不断冒出,但是他睡得很香很甜,一点没有醒的迹象。真是好久没有这样奢侈的生活了。
妈妈心疼地用湿毛巾不断揩去儿子脸上的汗珠,为儿子扇风降暑。
看着熟睡的儿子,母亲既万分激动又心酸无比。高考的磨练已经使她的查海生消瘦了许多,脸上都能看到几根青筋,虽然蜡黄的圆脸上还是透着很多的稚气。
她小心地亲了亲儿子的脸颊。这又仿佛回到了从前,比这个时候更艰难的一些岁月,她也是这样照料着幼小的查海生。那时候他顽皮,有时也不听话,但大多数时候他还是个乖孩子。
吃饱后,只要拍拍他的小胸脯,就能让他很快进入梦乡。
那些动人的情节她仍记忆犹新,这也只不过是八九年前发生的一些精彩片段,如今,儿子已经从那么一小把大长成这般模样了。
就这样,不知疲倦的母亲一边回想着有趣的往事,一边为儿子扇扇子,驱赶苍蝇、蚊虫。
晚饭时,查海生仍然没有睡醒,当查振全准备叫醒他时,旁边的母亲轻轻地做了个手势阻止了查振全的行为。
母亲想让儿子多睡会儿!
晚上,全村的灯都熄灭后,只有查振全家的灯还在亮着。全家人都在为查海生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