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华夏网·艺术论坛 http://bbs.cnrr.cn/
虞集(1272~1348)生平:
虞集(1272一1348)元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蜀郡(今成都地区)人。宋丞相允文五世孙。
早年,与弟礔书舍为二室,左室书陶渊明诗于壁,题曰陶庵;右室弟邵雍诗,题日邵庵,故人称邵庵先生。原籍四川仁寿,宋亡随父居江西崇仁。曾为塾师,大德初,任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为学官,仍进修不已。除国子助教,以师道自任,深得国子生敬重,他馆学生,多前往请业。迁博士。认为“国学,礼义之所出也”,主张严肃学纪、学风。后历任太常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兼两帝经筵讲官。元经筵之制,取经史中切于心德、治道者,用蒙古语、汉文进读。口译经文,难度颇大,每选精于蒙、汉语学者,事先笔译,译文均由他“反复古今名物之辨以通之”,使无违经文本义。 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为邑”、“治天下”之本,视办学为“既定大统”后之“急先务”。主张培养“成德达材”之人,“以朱熹之说为定”,以“明人伦为能事”,强调选择“经明行修成德”者为教官。“师道立则善人多”,“师得其人,则长吏敬之,民庶服之,故教行而化兴,不然则否”。倡导各级地方守吏,以“至诚恳侧 之心求贤师,尊贤师。提出科举取士之目的在“一道德、同风俗”,并非指引士子“未门擅业”,如“五经学究之固陋”。
虞集:真、行、草、篆,皆有法度,古隶为当代第一。著有《道园集》、《虞道园文选》、《虞文靖公诗选》、《虞道园学古录》等。
虞集散文地位:
虞集的散文,历来被视为元代散文的杰出代表。尽管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位,所作颇多官场应用文字,但也有许多有思想有寄托有自己特色的佳作。他坚持的是“上接孟(轲)、韩(愈)”的、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宋文传统。其散文的特点,首先是学养深厚。他治学博洽而能融会贯通,条理分明,反映为文章则内容丰厚,源流清晰,耐人寻味。其次,他写作时不是机械地模仿古人,而是自出胸臆,随事而发,自然而然,故能左右逢源,各得其宜。再次,其文风格典雅雍容,法度谨严,文从字顺,而又时有夭矫奇崛之作。例如《友松记》赞扬宋云举“屹乎独立不为势利之所移”的品格,其赞语颇有激情:“公友松乎?松友公乎?”“贯四时而不改,亢金石而不渝,公其松乎!”又如《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中的这样一段文字:
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所偏倚,而震凌冲激,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顿,听令其下而去。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
寥寥数十字,对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形象写得峥嵘不凡。文章感情激越,气势飞动,音调铿锵,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明清之际的杰出学者黄宗羲尊姚燧和虞集为元文两大家,认为他们的散文胜过所有的明文。《四库全书总目》高度评价虞集道:“文章至南宋之末,道学一派,侈谈心性;江湖一派,矫语山林,庸沓猥琐,古法荡然。理极数穷,无往不复。有元一代,作者云兴,大德、延礻右以还,尤为极盛,而词坛宿老,要必以集为大宗。……迹其陶铸群才,不减庐陵(欧阳修)之在北宋。”
虞集一生活动,主要在巴蜀之外,但他内心却一直眷恋着巴蜀大地,以身为蜀人而自豪。他的《题晋阳罗氏族谱图》一文,开篇便写道:“昔者,吾蜀文献之懿,故家大族子孙之盛,自唐历五季至宋,大者著国史,次者州郡有载记,士大夫有文章可传,有见闻可征。”其尊崇乡邦之情,可谓溢于言表。他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代祀西岳至成都作》:
我到成都才十日,驷马桥下春水生。
渡江相送荷子意,还家不留非我情。
鸬鹚轻筏下溪足,鹦鹉小窗呼客名。
赖得郫筒酒易醉,夜深冲雨汉州城。
因司马相如留言而得名的驷马桥,汉代以来闻名全国的郫筒酒,春雨淅沥的汉州城(治今四川广汉市),代表着美丽富饶的巴蜀山水;“渡江相送荷子意”,充满着对家乡亲友的真切感激;“还家不留非我情”,则是一派欲留未留的无奈之感。全诗情真意切,语言清新,凝结着化不开的乡土之思,至今仍为巴蜀儿女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