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斌斌哈
夫平仄者,古之皆以作为唱和之用!不过是以抑扬顿挫,高吭低吟,分出节律,便于诵唱.朗朗上口,好记不忘.除此,平仄别无它用!也就是这平仄,影响了中国文化的精华----中国诗词的发展,衰落,乃至失作了!这难道不值得反省吗?中国的传统文化要得到发展,要发扬光大,不去其糟粕,不改革一些旧式的框框条条又怎么能延续下去和获得新的生命?又怎么能得到新鲜血液予以补充?所有事物,当改不改,因循守旧,不求新生,岂不就钉死在那一块了么?
对于平仄的作用和认识,我在很多地方,都作了分析,认为,平仄的作用,就是在唱和中,起着高唱低吟的作用,有一种抑扬顿挫,唱诵起来赋予节奏感,流畅顺意,朗朗上口.古诗从十七韵精简为十三韵,现在又改革为普通话韵味.从上,平,去,入,阳平,阴平,现在都是1,2,3,4声,而现在还要去搞什么烦琐的依古平仄,去刻意的寻求不必要的枷锁来套住自己,至使诗词之路,荒无人烟.千百年来,改革派不断的在作改进,但总是在半途,就被保守派给挡住了.既然是平仄只是为了唱和得有节律,为什么就不能按现在的节律来作诗呢?为什么按现在的节律就不行的呢?不一样也是有抑扬顿挫之感受吗?谁又能来一字一字的去推敲平与仄?平仄就依着了,恐怕选择出来的词句,就把意义给冲断了的哟?我看到唐诗,就都是随口而吟诗,并没有格外造作的感觉.对于唐诗研究的结果表明,也不全是按死套路而作.因为毕竟是先有唐诗,而后才有研究的.唐诗的发展,也是在顺口好记有节奏感上感到很自然而形成的,而诗本身在当时是没有什么规则可依的.好些个规则都是后来人进行研究才定出的条条框框,以至于限制死了诗词的发展.这实际上是有些文人在给自己上枷锁.现在为什么不可以解除这些不合时宜的枷锁呢?
除了平仄之外,律诗还是有它的独特风格的.不能因噎而废食.有人反对平仄不合,就不作律诗了?这是不行的.有的人大谈平仄,恐怕他自己也并不能理解平仄的意义!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都要遭到守旧派的疯狂反对的.除了象毛泽东那样的伟人,来进行改革创新,它们就没有话可说的了!毛泽东的典型代表作就是长征,他在长征中使用了三山,三千,三水的重复字,突破了律诗中不能使用重复字有框框条条.不能不说是给予诗词的一重大的贡献!
活生生的例子就是陈毅元帅作诗从来就是平仄服从词义。 毛主席也是有所突破这些框框的!也是平仄梏桎了诗词的发展,恰恰也就是平仄可以进行改革,然而守旧的势力恰恰就是在这个方面卡脖子,这不是很耐人寻味的讽刺吗?
诗,盛行于唐,律绝起名于唐,而格律规定起行于南齐,梁王萧衍不尊章,那么真正严格的说来,格律形成规定,就还更在后来了.而越是到后来,就越是没有多少好的诗歌流传下来,清朝的康乾盛世,经过专门学府审定的包括皇帝所作诗词,都不能和唐诗相提并论,并不见多少流传于人民之中,可见得,格律越是讲究,就越是把诗歌引向了死胡同了.相反,流传的多数是唐诗.
因此,到近百年之中,就有有识之士,大呼改革,只因旧的势力太大,以为格律诗就是定死了的东西,而予以死保.
殊不知,皇帝也能推翻,一个在皇帝制度下出现的文章律条,又有何不可推倒的呢?
有人认为,你要创新,就不叫七律七绝了,那么,中国的文字,不断的在改革中,如此
说来,那不能叫文字,但是,那又该叫什么呢?中华民族,有史记载是5000多年,还有
远古时期都称的是中华民族,其中,经过了多少的变革,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再到
资本主义革命,再到现在的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从商鞅变法到康,梁维新,经过了
多少体制上的革命和改革,那要是按照这样的理论,那现在就不叫中华民族的了,
也就可以不叫中国的了,那应该是叫个什么名字呢?不管怎么变革,我们的中华民
族,还是我们的中华民族.我们的中国,依然是我们的中国!
所以,说改革之后,不应该叫七律七绝的理论是不能成立的,而是在七律七绝的基
础上的进行的改革.当然还是称七律和七绝.也正如有人填词一样,还是叫的原来
的词调名字,这都是一个道理.为什么就偏要去叼难七律七绝的改革呢?
其实,平仄是一付不必要的枷锁!唐代诗人作出的诗,不过不同于叙事诗的长短,用
短小精练的四句八句,来进行抒情,就叫律绝诗而已,并不存在死板的苛求!定成死
律的是南齐之后,沈约等文人墨客研究所另外相加于诗歌形式上的枷锁,就连沈约
也是定而不遵的.
唐诗之盛行,就是因为它的自由发展!而定律定条以后,能流传下来的就不是很多
的了.因为它是在生硬的拼凑,生僻字词多而难读难懂,便只有当作玉器,而束之高
阁了.
如果都按格律要求,恐怕清朝的皇上,康乾盛世,太学审定,都没有多少好的作品流
传于世.倒是未定格律的唐代,是诗词的盛世,诗词广为流传下来了.单纯的去追求
格律的规则,其实是弊多利少.对于中国的诗词发展,确实没有多大的好处.视其利
弊,还是尊从自然天成的好,因为中国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是有一种节奏规律的,让
其自然生成,比那四处拼凑的要好得多.唐诗,并不是所有的律,绝诗都是很规范的
平仄的.南齐定平仄后,梁王萧衍是不遵章作诗的.清朝皇帝作了那么多的诗歌,也
没有象唐代人的诗歌那样流传的多.这就是讲平仄的最为不足可取之处!要讲究对
应格律,真的就有可能是"两句三年成"的这个景观啰!
唐代最有名气的,崔颢的黄鹤楼,人人都喜爱,很少有人不吟诵这首诗.就连李白也
赞赏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诗中有颔联两句:黄鹤一去不复反,白
云千载空悠悠.这个句子的对仗是不是很好呢?但是,要是换上其它的字来充数,是
不是又更坏了呢?
还有,它的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
“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在这
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
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
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
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
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就是犯了这样的大忌,但是,还是让人爱不释手,没有
人反对说,这不是一首七律诗.
也正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
不对都使得的”.
所以,好的东西,不是死硬的律条框定形成的,而是在自然规律中形成的.
写得好的诗句,是会有人欣赏并广为流传的.
不管定名成什么诗或词,自是人人所喜爱的,能够被人过目不忘的,经久吟诵的精
品流传,人们不喜爱的,自然会被淘汰和遗弃,这都是自然形成的.符合优胜劣汰
的自然规律,何必去枪击,炮轰,棒打,用火药,硝烟,烈焰这样的架式去剿灭呢?还
是遵循自然淘汰的规律性最好.多一分欢乐多一分开心,何乐而不为?
路是大家走出来的.先出唐代的七绝七律诗,而后才有南齐的律条定下来,可是奇
怪的是,唐代的诗,吟诵的人多,而定了律条以后的有格有律的诗,却是吟诵的人反
而不去,或者说很少去欣赏的了!
所以我不怕别人笑话,而要去寻求自然天成的韵律,让它去遵循自然规律,优胜劣
汰,自然发展!!
一定要以平仄来定调,来反对别人作诗的人,偏要以地方方言为大雅的人,是没有
什么理由讲得通的.
如果说,平水人定平水韵,潮州人定潮州韵,西安人定西安韵,开封人定开封韵,各
地定各地的韵,那多热闹啊?
如果让语言回到上古时期,那就更合乎古香古味的了!
黄鹤楼,凤凰台,能属七律之列,足以证明,七律七绝的条条框框是不必要的强加在
诗歌上的枷锁,有必要加以破除后来强加上去的枷锁.
有的人还要强行用旧规来强套,强评别人作的诗词,有什么意义呢?用旧的规则去
评改革派的东西,岂不是把尺子量错了?.要在这块用老规定,死框框,来认定七律
七绝,岂不是又要在此地竖起禁止通行牌,那我还要不要谈改革呢?要想获得新的
生生命,是不能用旧的标准来阻挠人们的创作,所以这棒子,我总还是要挨揍的.
有人认为,客气的交往,很理性的谈诗,象这样的客气往来,就是互相吹捧!这是极
端错误的一种心态.凡事,都有一个理字.从理的角度去认知,就会找到共同语言,
就会无拘无束的,无话不谈了.
我认为,从研究平仄的兴起,还可以看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七律七绝是兴起于唐
代,而形成规定,却是在南齐以后.因为"梁王萧衍不遵章",他根本没把这个平仄当
成一回事.所以说,成为死性规矩律条,是在他之后才出现的.而七律七绝,是在唐
代就叫出了名的.所以七律七绝在唐代是没有框框条条限制的,因此也就出现了在
现代人所称之为出了格的唐诗.其实,不是出了格,而是那时候根本就没有人去定
格定律,就是在那样的任意的在发展着的.所以,形成了诗歌的最盛行时期.一旦定
下了律条,就再也兴旺不起来了.
词曲是一词一曲,本是一曲一词是由词所唱出的意和义,而定下的词牌名,象现代
的歌曲调,是一歌一曲,本是一曲一歌词,也是由歌词所唱出而定下的歌词名,但,
也有人去进行填词.你填上去的词,是不合词曲之意的,能自由地填词,也是词的改
革.填词的好坏,是水平问题,作诗也是一样的,七律七绝是名称,你填什么诗,由你
自己去决定,作得好坏,也是你自己的水平问题,与作什么样的诗和填什么样的词,
是没有多大的格式关系的.硬性的要去干涉别人填什么曲调,按什么格式,就是有
一点强人所难的了.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别人身上,并强迫要别人去接受,也就是
干涉了别人要去做什么事的自由权了.
对于诗,只能从水平上去说,从内容和意义上去说.要是从格式上去说,去批评,那
就是要把它定格在一个死的条条框框里面,强化教条,除了锁死思维能力,让其去
钻牛角尖之外,是没有别的什么意义的了.
别人作得好与坏,是别人的水平问题.谁有高水平是谁自己的,自然会有人去认识
高水平的作品,因为社会存在着低水准的作品,不能强迫所有的人去欣赏那些高水
平的东西.还有要欣赏下里巴人的作品的,哪能有那么多的阳春白雪去供人欣赏?
我坚信,不欣赏平仄的人要占大多数,唐代以后,没有好的七律七绝流传,问题也在
于此.所以不必要强行追求平仄,而要着重于自然天成的节律.
我爱唐诗,就是喜欢它的自然之美,自然之节律.
诗,它是根据每一个人的思想,景况,水平,认知,意识来写的,读诗,也同样根据每
一个人的思想,景况,水平,认知,意识来这样去读的,不然,就不会有不同的作者去
欣赏创作的乐趣.就不会有不同的读者去欣赏品阅诗中的含意,就没有意义的了.
有的流传下来的诗,还有专门机构和人才去分析研究,挖掘它的含义和思想,以找
到诗人作诗时也没有的那种心理状况和意义.这就是诗的魅力所在!
好的东西,不是死硬的律条框定形成的,而是在自然规律中形成的.
写得好的诗句,是会有人欣赏并广为流传的.
我爱唐诗,就是喜欢它的自然之美,自然之节律.
不管定名成什么诗或词,自是人人所喜爱的,能够被人过目不忘的,经久吟诵的精
品流传,人们不喜爱的,自然会被淘汰和遗弃,这都是自然形成的.符合优优胜劣汰
的自然规律!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歌一曲黄鹤楼, 引来凤凰台上游.
凤去台空难再有, 两律唱罢江自流!
黄鹤楼,凤凰台,有人不认为是两首律诗,但还是以两首律诗收录的,现代人是谁也
改变不了这个称号的!
黄鹤楼,凤凰台,能属七律之列,足以证明,七律七绝的条条框框是不必要的强加在
诗歌上的枷锁,有必要加以破除后来强加上去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