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华夏网·艺术论坛 http://bbs.cnrr.cn/
古人云:诗言志。但我说诗也言情。中国的古诗词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其中很多的内容是言及男欢女爱的。中国和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一开篇就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为以后的诗歌创作开了个好头。:)
但中国的古诗词浩若繁星,很多诗词后面都有动人的故事,我们从哪儿开始呢?
(一)庄生晓梦、杜鹃啼血
小时候读百家姓,不懂为什么要以”赵、钱、孙、李……“开头,后来有人告诉我,“赵”是当时的国姓。中国的老百姓对皇室有着莫名的敬畏,我最好也顺应一下民意。
窃以为,在古代帝王中,论文彩无有出李后主之右者,所以,就让我们从他开始吧。
俺先声明,因为本人才学有限,加上记忆力不好,不可能全部能把这些记住,所以,有些部份内容为网上搜得,本人加以整理,如果有雷同,实属巧合,俺只是觉得这是一个爱好,大家共勉,您要是觉得好。就回贴支持一下,谢过。好闲言少说。开始啦。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
李煜本是个温文儒雅的才子,如果不是生在帝王之家,一定会成为一个名动天下的词人。
李煜的父亲李璟是南唐的元宗,善诗词,但声名远不如李煜。李煜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加之天资聪颖,虽过着奢华的生活,但能诗能画,确是多才多艺。
李煜18岁的时候,遵父命娶了扬州的美女周娥皇为妻。
周娥皇虽比李煜大了一岁,但长得花容月貌,气质高雅;诗画双绝,能歌善舞,可谓慧质兰心。传说唐明皇最喜欢的《霓裳羽衣曲》至晚唐已经失散,周娥皇搜尽典籍,重按《霓裳谱》,由此可见其才气之一斑。而李煜知情识趣,更是风月高手。二人婚后的确过了一段幸福甜美的生活。李煜曾写了一首〈一斛珠〉来描绘妻子娇艳的风姿。
晚妆初过,
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
一曲清歌,
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
杯深旋被香醪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
烂嚼红茸,
笑向檀郎唾。
这首词的大意是:晚妆刚刚理过,唇上再点一抹擅色的红膏。含笑未唱,露出像丁香花蕾一样的整齐洁白的牙齿,樱桃小口微张,流出了婉转如莺的清歌。
一脸娇憨地用大杯喝着美酒,哪在意污湿罗衣?醉意澜珊时,斜依在绣床之上,嚼着红嫩的草花,向心上人轻轻唾去……
娥皇的媚态跃然纸上,看过之后,还有谁不会心动?
写下这个题目完全是一时兴之所致,及至落笔才发现,这个题目好大,恐怕真的会心有余力不足。
在网上查翻了一下资料,发现自己凭记忆写下的东西有的已经很不准确,因此更不敢轻易落笔,牛牛和美地都是卧虎藏龙之地,生怕怡笑大家。
写东西习惯于信马游缰,多谢各位支持,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
可惜好景不长,娥皇作了四年的皇后,就生了重病。为此娥皇年仅十四岁的妹妹女英进宫探视。女英正值豆蔻年华,天真烂漫、娇柔动人,且〈后唐书〉中说其”警敏有才思,神采端静。”李煜一见,不禁心生爱怜。
为此,李煜想方设法和小姨接近,细心呵护,大献殷勤,把情窦初开的女英勾引得芳心大动,难以自持,不久就投入了姐夫的怀抱。不过碍于双方的身份,两人不敢明目张胆地来往,只有在夜深人静之时才能偷偷地约会。女英偷偷地溜出寝宫,怕被人发觉,还把金缕鞋脱下拎在手中,只穿袜子登上含元阁。李煜见了,又怜又爱,写下一首〈菩萨蛮〉: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
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晌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这首词的意思很好懂,但意境却值得好好品味。
在一开头,词人就营造出一个朦胧浪漫的意境:在一个薄雾轻笼、花明月黯的夜晚,一个美丽的少女从自已的寝宫里溜出来,手里提着金缕鞋,只穿着袜子的小脚丫儿踩在落满花瓣的台阶上,悄悄地向自己爱人的身边走去。
而在后半阙中,一句“一晌偎人颤”,将少女紧张、娇羞的心态描写得淋漓尽致。最后一句:“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以少女的口吻说出心思来,让人碰然心动。至于如何的怜法,就请各位朋友尽情去想像吧。
本人最喜欢的就是李煜的词,他有一首描写亡国恨的词,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
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宵汉,
玉树琼花做烟罗。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
深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
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累对宫娥。
这首词是当时他被虏降宋时写的,是一首描写亡国恨的,写亡国容易,写恨难。
写亡国只要有史实就行,写恨很抽象,需要用借助可以抒发感情的事情来表达,他是一个非常富有艺术修养的词家能手,他只是感慨“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感叹“人生仇恨何能见,消魂独我情何限”终至“故国梦重归,觉来双累垂”过着“无言独上西楼,凭栏半日独无言”的日子,日夕只能以泪洗面,他把这么重要的场面以“最是......宫娥”做为压卷。
东坡先生颇有微词,“此人追怀故国,哀康凄创,终不如眷恋宫女之情深”,说他是一个“生于深宫,长于妇人的亡国之君,到什么时候了,还和女人们恋恋不舍,怎能不亡国”,此论一出,当时颇有凡响,以至许多后选词家都不选录他的词。
——李煜还有两首词也是写和女英欢会的情景的,现抄录如下:
菩萨蛮
蓬莱院闭天台女,
画堂昼寝人无语。
抛枕翠云光,
绣衣闻异香。
潜来珠锁动,
惊觉银屏梦。
脸慢笑盈盈,
相看无限情。
又
铜簧韵脆锵寒竹,
新声慢奏移纤玉。
眼色暗相钩,
秋波横欲流。
雨云深绣户,
来便谐衷素。
宴罢又成空,
魂迷春梦中。
前一首词写的是李煜潜入小姨寝宫偷香的事儿,后一首则描述了李煜和小姨不能公开传情的复杂心态,均十分传神。知道了背景,这两首词就很容易懂,这里就不想多说了。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大周猜到了小妹与丈夫之间的关系,伤心欲绝,不久就离开了人世,年30岁。为此,女英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李煜的心态也很矛盾,一方面,他想尽快迎娶女英,别一方面又觉得愧对亡妻。他的一首《更漏子》就反映了他此时复杂的心境:
金雀钗,红粉面,
花里暂时相见。
知我意,感君怜,
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蜡成泪,
还似两人心意。
珊枕腻,锦衾寒,
觉来更漏残。
“此情须问天。”天见亦怜!大周去世后的第四年,李煜终于和女英完婚。是为小周后。
李煜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为正统,苟安于江南一隅,年年进贡、岁岁请安。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李煜北上,李煜均借故推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太祖遣大将曹彬统兵南下攻金陵。第二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封小周后为郑国夫人。
宋制,每逢庆典,命妇按例要进宫朝贺。宋太宗赵匡义是个好色之徒,早就看上了小周后。为此,每当小周后入宫,太宗都会将其扣下,几天后方放回。李煜家国不保,郁闷满胸,只有寄情于诗酒,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这其中,最为出名的词就是这一首《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传说宋太宗就是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才于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李煜四十二岁生日时,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死后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但也有人说,宋太宗毒死李煜的真实目的是想长久地占有小周后,可小周后在李煜死后不久也上吊自尽,和她姐姐一样,年亦30岁。
李煜作为亡国之君,悲剧性结局已不可避免。但真正让后人记住他的,还是他那些千古不朽的词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
后主的一章终于写完了,松口气吧。[---分页---]
(二)两情相悦 上古遗风
写完李后主,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另一个君王——唐明皇。但我发现,好多朋友似乎对《诗经》更感兴趣,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那么,就先让明皇与贵妃休憩一下,我们回过头来读读《诗经》吧。
诗经中,有大量的诗是描写人们恋爱、婚姻生活的,大多意境优美,耐人寻味。这部分诗大部分编在<国风>中,诗经的精华在<国风>,这是公论。
今天我推荐的这首诗-<野有死麇>,就选自<国风-召南>。召南,我没有细考证过,大概是指现今洛阳以南到湖北北部的广大地域。也就是说,这首诗是从上述地方采集上来的民歌。
全诗如下:
野有死麇(音君,小獐子),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吉士(对男人的美称)诱之。
林有朴①,野有死鹿;
白茅纯(音屯,捆绑)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音退,慢慢的)脱兮,
无感(与撼字通假)我②兮,
无使③也吠。
①:蔌去艹加木,音诉,灌木
②:巾兑,音税,佩巾,又叫蔽膝,是女子系在腹前的一块巾子。
③:龙三撇,音忙,长毛狗。
这首诗讲的是:一位猎人在郊外的丛林中遇见了一位温柔如玉的少女,他把猎来的小鹿、砍来的木柴用洁白的茅草包好,送给女孩子作为礼物,最终获得了女孩儿的芳心。
全诗要是直译成现代汉语,平淡如水、意境全无,所以我主张古诗只可意会。
这首诗的前两段是叙事,大意是:有个怀春的少女美丽如玉,一个年轻的猎人用洁白的茅草包好小鹿、木柴做礼物,向女孩儿表达爱心。
诗的最后一段,口气一变,转成了少女说话的口吻,使事态的发展更戏剧化,诗也由此姿态横生,读来让人心旌神摇。
那女孩子到底说了些什么呢?用现在话来说就是:你可要轻轻的、慢慢的来啊,不要动乱了我的佩巾,不要让小狗叫起来惊动了人……
如此大胆直白而又余味无穷的描写,只有在中国的古诗词中才能欣赏得到吧?
公无渡河,(劝你不要渡河,)
公竟渡河。(你还是去渡河。)
坠河而死,(落入河中淹死了,)
当奈公何。(让我拿你怎么办啊?)
这应该是汉乐府中最短的诗了,和最长的《孔雀东南飞》一样,同是写夫妇殉情之作。
据《古今注》中说,朝鲜津卒霍里子高一天早起撑船,见一个“白发狂夫”,不顾危险,横渡急流。他的妻子追来阻挡不及,夫坠河而死,妻弹着箜篌唱出这几句哀歌后,亦投河自尽。子高的妻子丽玉听说这件事后,有感而发,创作出“箜篌引”这个曲子。
生命因爱而美丽;爱,让生命变轻。
这让我不由得又想起了另外一个真实的故事:国外有一对夫妻,同是登山爱好者。两个人在一起攀登一座危险的山峰时,攀在前面的丈夫的岩钉松动了,失足跌向山谷。妻子抻出手想拉丈夫一把,却没能拉住。在这一瞬间,妻喊了一声:我爱你!然后毅然地割断了身上的保险绳……
这些生死与共的爱情故事,让所有的誓言都变得苍白无力!
(四)曾经沧海 情寄西厢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生于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死于大和五年(公元831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元白”。
他8 岁丧父,少年贫贱。15岁时因为明两经擢第。23岁时和白居易一同中了进士。早年做过秘书省校书郎等小官。元和四年(809)做了监察御史。
因仗义执言,触犯了宦官权贵,次年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后来,元稹在不断受到打击后,渐渐失去了气节,投靠宦官崔潭峻,当上了祠部郎中、知制诰。直到长庆二年,达到了他事业上的顶峰,当了三个月的宰相。
元稹在文学上以写传奇和艳诗闻名,但他的悼亡诗也同样让人感动。元稹的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幼女,二十岁时嫁给元稹(元稹二十二岁),那时元稹没有功名利禄,虽然是“贫贱夫妻百事哀”,却“野蔬充膳甘长藿”。两人恩爱有加,渡过了七年艰苦却幸福的生活。
七年后,元稹已经当上了监察御史分司东都,韦氏却离他而去,元稹十分悲痛,为她写了很多可称为千古绝唱的悼亡诗,包括<遣悲怀>三首及那首著名的<离思>。
第一首: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诗人用谢公(谢安)怜女来比喻韦丛在家时所受的宠爱;用战国时的“穷人”黔娄来自比。后面四句则从衣、酒、粮、柴四个方面概括了婚后穷困的生活。最后一句是说,我现在当官有钱了,你却故去了,我只能用斋祭来寄托我的哀思。
第二首: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这首诗没用什么典故,因而很容易懂。最后一句语浅情深,成为千古名句。
我们再看第三首: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上穴下目)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这首诗译成白话就是:没事的时候想起你来,为你悲伤也感到自悲。你走了已经多久了?晋人邓攸为救侄子而失去了儿子,潘岳为写悼亡诗费尽了心思。死同穴是多么的渺茫,来生再续前缘更是没有希望。我只有用终夜无眠的思念,来报答你生前为我所受的苦难。
这三首诗用平白的语言,写出了对妻子无限的思念和情感。因此有人认为,古今中外的悼亡诗,“无有出其右者。”
而元稹<离思>五首中的第四首,则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了对妻子的爱情: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是说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除却巫山不是云”是说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
这解释已经比较明了了,是用来比喻他失去了韦氏就不会再有这样的爱情了。后两句则是用花丛来指代女人。
当时元稹被放外任,他说自己对别的女人已是“懒回顾”了,一半是因为“修道”,一半就是因为你啊……
这几首诗的悲妻、念妻、爱妻之情溢于言表,但没有类似经历的人,很难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分页---]
满庭芳
山抹微云,
天粘衰草,
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
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
空回首,
烟靄纷纷。
斜阳外,
寒鸦数点,
流水绕孤村。
销魂,
当此际,
香囊暗解,
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倖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
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
高城望断,
灯火已黄昏。
这首词从内容上分析,是少游回忆旧日与一女子的爱恋之情。因有“青楼薄倖”之句,这女子的身份又很可能是一青楼中人。
少游从景物入手,“山抹微云”一句极具炼字功力,为历代学人所称道。在准确地描绘出季节与时间的特点,营造出一种凄凉愁苦的气氛之后,由景入情,即景生情,引出对“蓬莱旧事”的回忆。这手法,俨然是现代电影的蒙太奇。
全词最煽情的就是那句:“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老秦真高手也,留给你无限的想像空间,与现在那些开人肉铺的所谓情色作家真是天壤之别。这不禁让笔者想起了一首歌,就是辛晓琪的那首<味道>――怀念你白色袜子,和你身上的味道……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词人在最后写到了情伤,爱别离,是人生的八苦之一。啼痕犹在,充满了无奈。
“高楼望断,灯火已黄昏。”镜头拉长,一个大全景,影片结束。张艺谋导演也不过如此吧?让人回味无穷。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
买得一技春欲放。
泪染轻匀,
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
女主人买得一枝红艳带露的鲜花,让夫君来评判春花、艳容那个最美。以花衬人,以人拟花,人面鲜花,交互辉映,写出了年轻夫妇恩爱情浓的甜蜜感。
可惜好景不长,赵明诚步入仕途,由于服官,夫妇间难免时有离别。两人感情越深,离情便越重。李清照对银河双星感触殊深,故有“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行香子》“草际鸣蛩”)之叹。
在李清照写给丈夫的词中,有一阕极其缠绵悱恻,它就是<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
被翻红浪,
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
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
多少事,
欲说还休。
新来瘦,
非关病酒,
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
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
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
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
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这首词深沉宛转,绵密细腻。“多少事,欲说还休”,饱含沉厚复杂的感情内蕴,耐人寻味。(也有人说,这首词写的是清照因自己无后,明诚纳妾而产生的复杂情感。唉,当时当世,在所难免。)
李清照还有一首《一剪梅》,写的是与明诚别后秋日出游、触景生情,无法排解对丈夫的殷殷思念: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上述这两首词都是千古名篇,虽平白易懂,但韵味无穷。这里如虹也讲不出什么新意来,其中意味,就请诸位在字里行间去细细品评吧。
李清照是多才多艺的,她能词,能诗,能文,能作画,她的一幅“琵琶行图”,一直到明朝还留存着。可悲的是,清照所处的年代,正好处于乱世,北宋皇朝已濒临末日,北方的金人不断南侵,不久就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难。从此,李清照个人的灾难也不断地来临也。先是金兵攻下青州,李清照留在老家的装满了十几间房子的文物,竟被战火烧成一堆灰烬。再者,多年的漂泊,对赵明诚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损害。南迁建康以后,赵明诚接到诏令,被派到湖州当知府。那时候,兵荒马乱,李清照不可能跟他上任。想不到赵明诚这一去,就得了一场疟疾死去了。明诚死后,清照陷入悲苦的困境中,二十九年的夫妻,感情弥笃,追忆从前,她抱憾终天的是过去值得回忆与悼惜的往事。
在金华时,她写了一阕“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在寡居中怀念丈夫的,还有一阕“御街行”:
藤床低帐朝眠起,
说不尽无佳思。
沉香烟断玉炉寒,
伴我清怀如水。
笛声三弄,
梅花惊破,
多少春情意。
小风簌雨萧萧地,
又摧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
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
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
从这两阕词可以看出她相思之深,哀念之切。一句“没个人堪寄。”凄苦之情非常人能解。
李清照晚年的生活非常凄苦,可以说是居无定所,但大致以金华为多,下面这首<添字采桑子>写的就是那时的生活:
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
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李清照的卒年在史书中已无可考,但据一般推断,她大约活了六十岁。在她的诸多作品中,最为词家所称道的,恐怕还是这首<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首句连下14个叠字,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张端义谓:“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徐钒《词苑丛谈》谓其音响之美,“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以是万树《词律》云:“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
卓绝千古,这也应该是后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吧!
窃以为,古代的女诗人(词人)中,论艺术成就,无出李清照之右者。
能与男性诗人比肩的,也只有清照一人而已。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 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晚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 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确切的生 卒年月。那年到闽北去,我曾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一川绿风,山水寂 寂,没有一点音讯。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30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
柳永像封建 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 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那时 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可以当企业家,当作家,当歌星、球星,当富翁,要成名只有一条路 --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 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武、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 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 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 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 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 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就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 “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五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 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
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
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
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
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
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
堪寻访。
且恁偎红翠,
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
换了浅斟低唱。
他说我考不上官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有才,也一样被社会承认,我就是一个没有穿官服的 官。要那些虚名有什么用,还不如把它换来吃酒唱歌。这本是一个在背处发的小牢骚,但是他也没 有想一想你怎么敢用你最拿手的歌词来发牢骚呢,他这时或许还不知道自己歌词的分量。它那美丽 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已经征服了所有的歌迷,覆盖了所有的官家的和民间的歌舞晚会,“凡有井水 处都唱柳词”。这使我想起“文化大革命”中大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被打成“黑帮”,被逼写检查。 但是他写出去的检查大字报,总是浆糊未干就被人偷去,这检查总是交代不了。
柳永这首牢骚歌无 径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 试,这次好不容易被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 把他给勾掉了。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 说:“我是奉旨填词。”他终日出入歌馆妓楼,交了许多歌妓朋友,许多歌妓因他的词而走红。她 们真诚地爱护他,给他吃,给他住,还给他发稿费。你想他一介穷书生流落京城有什么生活来源? 只有卖词为生。这种生活的压力,生活的体味,还有皇家的冷淡,倒使他一心去从事民间创作。他 是第一个到民间去的词作家。这种扎根坊间的创作生活一直持续了17年,直到他终于在47岁那年才 算通过考试,得了一个小官。
歌馆妓楼是什么地方啊,是提供享乐,制造消沉,拉你堕落,教你挥霍,引人轻浮,教人浪荡 的地方。任你有四海之心摩天之志,在这里也要消魂铄骨,化作一团烂泥。但是柳永没有被化掉。 他的才华在这里派上了用场。成语言:脱颖而出。锥子装在衣袋里总要露出尖来。宋仁宗嫌柳永这 把锥子不好,“啪”的一声从皇宫大殿上扔到了市井底层,不想俗衣破袍仍然裹不住他闪亮的锥 尖,这真应了柳永自己的那句话:“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寒酸的衣服裹着闪光的才华。有 才还得有志,多少人进了红粉堆里也就把才沤了粪。
也许我们可以责备柳永没有大志,同为词人不 像辛弃疾那样:“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不像陆游那样:“自许封候在万里。有谁 知,鬓虽残,心未死。”时势不同,柳永所处的时代正当北宋开国不久,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经 济文化正复苏繁荣。京城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新兴市民阶层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艺相 应发展。恩格斯论欧洲文艺复兴时说,这是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市民文化呼唤着自己 的文化巨人。这时柳永出现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市井这块沃土堆拥着 他,托举着他,他像田禾见了水肥一样拼命地疯长,淋漓酣畅地发挥着自己的才华。
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 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宫词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 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 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 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 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比如这首已传唱900年不衰的名作(八声甘州):
对萧萧、暮雨洒江天,
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惨,
关河冷落,
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
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
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
望故乡渺邈,
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
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
妆楼颙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一读到这些句子,我就联想到第一次置身于九寨沟山水中的感觉,那时照相根本不用选景,随 便一抬手就是一幅绝妙的山水图。现在你对着这词,任裁其中一句都情意无尽,美不胜收。这种功 夫,古今词坛能有几人。
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身 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 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姓名也没有。凡艺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 条件交汇而成一个特殊气候,一粒艺术的种籽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了。
柳永不是想当名 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 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 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
蜀中才妓----薛涛
咱们今天就聊聊她吧。
四川成都望江公园有一口薛涛井,蜀中才女子的故事也就从这开始。
薛涛是[唐代]名妓和女诗人,字洪度,约生于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祖籍长安,出生于成都。其父薛郧宦居成都,薛涛很早就展现了她天赋的诗才。薛涛八岁那年,她父亲看着庭中的一棵茂盛的梧桐树,便以“咏梧桐”为题,吟出了两句诗:
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
这两句明为状景,实际含有他高风亮节,不随俗流的清高人生观。薛涛随即脱口而出:
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她这两句纯粹只是触景生情,颇为生动切题,但并没有特别的意思。而薛郧却暗自认为是不祥之兆,定会预示着女儿今后是个迎来送往的人物﹔当然,他这种推测,除了从诗句而来外,主要还是根据女儿那过人的才思和美貌来看的。不料,事情的发展确实也应了薛父的预感,薛涛长大后真是成了一棵招摇一时的“梧桐树”﹔过了一生“迎南北鸟”、“送往来风”的奇特生涯。
薛涛十四岁的时候,父亲溘然长逝,她只好凭着自己的天生丽质和通晓诗文、擅长音律的才情,开始在欢乐场上侍酒赋诗、弹唱娱客,不久便成了成都市上红得发紫的高级歌妓,又被人们称为诗妓。
薛涛虽然日日周旋于华堂绮筵与灯红酒绿之中,但是谁又知道她内心深处的感受却与现实生活有天地之别。落寞与凄苦紧紧包围着她的情、她的爱,但都不能寄托在眼前围绕着她的达官贵人身上。薛涛把自己比作孤高的青竹,希望与竹林七贤共醉,与娥皇、女英同悲,把一腔幽怨寄托于苍茫的远古。
尤其是薛涛《洪度集》开宗明义的第一篇诗《酬人雨后玩竹》,全诗说:
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众类亦云茂,虚心能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薛涛借吟咏风物来写照自己。不但以竹自比,而且以竹自负。
薛涛毕竟是个有血有肉,更有着细腻情感的女人,她深切渴望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爱情﹔然而身世飘零,每日里迎张送魏,繁华的后面掩藏着她感情世界的空白。她甚至幻想着自己拥有一个牵肠挂心的情郎,只因战乱而天各一方,情郎出征未归,自己则独守空闺等待着他的蓦然归来,如“赠远”一诗写道:
芙蓉新落蜀山秋,锦字开缄例是愁﹔
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接。
袅□新蒲叶又齐,春深花落塞前溪﹔
知君未转秦关骑,月照千门掩袖啼。
她不但不能象一个普通女人那样守着一个体已知心的丈夫,甚至连做一个等待离夫归来的怨妇资格也没有﹔她只能用自己的情思和诗句,编织一个凄美的情梦,来麻醉自己。
当时与薛涛交往的名流才子甚多,如白居易、牛僧儒、令狐楚、辈庆、张籍、杜牧、刘禹锡、张祜等,都与薛涛有诗文酬唱,但真正让薛涛动了深情的却是元稹,
薛涛四十二岁那年,她生命中才姗姗走来迟到的春天 。 三十一岁的监察御史元稹,于唐宪宗元和四年春天奉朝命出使蜀地,蜀中虽然美女如云,但俗媚女色很难打动元稹这位诗人才子的心。薛涛比元稹整整大了十一岁,但由于她天生一副细腻白皙的容貌,再加上懂得恰到好处的化妆与修饰,仍然是一位风韵不减当年的美人儿。凭着薛涛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卓越的才情,一经交往,便使元稹这位京都清贵陷入了粉红色的温柔乡里。
这男人就是她梦寐以求的人!于是一切都顾不上了,满腔积郁已久的热情,一股脑地奔泄出来,两人同时融化在爱的热流中。
薛涛虽为风尘女子,但她属于那种卖艺不卖身的高级诗妓,周旋于蜂蝶中,却一直洁身自好。而这次一切都不同了,与元稹见面的当天夜里,她就把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心爱的人﹔第二天清早起来,还真情所致地作了一首“池上双鸟”诗: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
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
这俨然就是一个柔情万种的小妻子,在向丈夫诉说对生活的向往奏响追求挚情的心曲。虽然曾有不少人得到过薛涛的粉红诗笺,但谁也没能象元稹这样真正享受到她内心深处的恋情。对此,多情公子元稹也尽能领略,深为薛涛那绮丽的情意而沉醉,这时他留下的一首诗就记载了这样的情事:
诗篇调态人皆有,细腻风光我独知﹔
月夜咏花怜暗淡,雨期题柳为歌欹。
薛涛与元稹俩人结下了一段真情。然而毕竟是萍水相缘,在元稹完成了蜀地的任务,离开成都返回京都时,两人不得不挥泪分手。到这时为止,他们已在一起度过了一年如胶似漆的亲密时日。
相别时,薛涛特作《牡丹》一诗赠送元稹,以寄情怀。诗曰:
去年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元稹回到长安后,即托人捎来一首七律给薛涛:(意为薛涛的美貌)
锦江滑腻峨嵋秀,生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似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侯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葛蒲花发五云高。
元稹对薛涛的才情念念不忘,暗自称奇,同时也直抒相思心意,可见他对成都那一年缠绵岁月还是颇寄真情的。
元稹还另赠寄有诗与薛涛,诗曰:
诗篇调态人皆有,细腻风光我独知。
月下咏花怜暗淡,雨朝题柳为欹垂。
长教碧玉藏深处,总向红笺写自随。
老大不能收拾得,与君开似教男儿
因是元稹在侍直禁廷以后,就出任浙东观察使。这时与薛涛分别,已过十年。本来元稹正想遣使往蜀迎接薛涛,忽有浙东名妓俳优周季南之弟周季崇的妻子刘采春,从淮甸回到浙东元稹的住地来。采春善唱,不但高歌声彻云霄,而且余音绕梁不绝,真有“半入江风半入云”的深趣。采春的诗咏,虽不及薛涛,然而容华绝世,江采照人。这就使得元稹迷恋新欢,忘弃旧好,把为他素所敬爱的薛涛,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薛涛看透人情冷暖,世味辛酸;特别感到孤鸿只雁,身世凄凉。
<望词四首》诗,一则曰“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再则曰:“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就可看出她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但由于她一生不幸的遭遇,使她种种理想,终归幻灭,终身未嫁。
薛涛流传下来的诗篇,以七绝为最多,同时也以七绝为最好。在这些七绝诗中,又以抒情的最多,也以抒情的为最好,这些诗哀婉流畅,清丽多姿,令人读了,深深感到薛涛的文采风流,才华卓越。同时也引起人们对薛涛一生的辛酸生活,凄凉身世,寄与无限的同情!真可是:
枇杷院里薛涛冢,旷代风流一丽人。
脂粉无痕车马尽,不堪回首忆前身。
薛家代代人才出呀。。。。。。。。。
唐代各地官府及军镇均设有乐官,官妓居于其中。她们专为官府服务,献艺陪酒,甚至私侍寝席。当时成都的最高地方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特别赏识薛涛,常命她来侍酒唱和,接应宾客。后来,韦皋甚至奏请朝廷想任命薛涛为“校书郎”,虽未获批准,但人们从此戏称薛为“女校书”了。从韦皋、高崇文、段文昌到李德裕,西川节度使共历十一届,他们均与薛涛有诗酒往来,关系极为特殊。
薛涛的诗大多散失。清代编纂的《全唐诗》中有她的诗88首,多是吟花咏月、应酬唱和、感春伤别之作,思想性与艺术性均不是很高。但如细读起来,在字里行间往往能感受到诗人凄苦悲凉的难言之痛与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如悲秋之作:《鸳鸯草》
绿英满香砌,两两鸳鸯小。
但娱春日长,不管秋风早。
伤春之作:《春望词四首》(选二)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伤怀之作:《柳絮咏》
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
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
《秋泉》
泠色初澄一带烟,幽声遥泻十丝弦。
长来枕上牵情思,不使愁人半夜眠。
伤别之作: 《送友人》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伤无知音之作:《寄张元夫》
前溪独立后溪行,鹭识朱衣自不惊。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自伤之作:《鹦鹉离笼》
陇西独自一孤身,飞去飞来上锦茵。
都缘出语无方便,不得笼中再唤人。
这些诗句,似乎很浅显易懂,但笔者以为,这诗的后面,往往有更多的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