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学院课程及
教学系 罗耀珍
校本课程发展是一种以
学校为本位的活动,它的性能与实施受到学校内部组织的影响。
本文所考察的三所学校,有着十分明显的学校文化的差异。第一所是灵光学校,该校建基稳固,并运用分层管理的方式,教师大都在该校有长期的忠诚服务。第二所是仁立中学,这是一所新学校,因而特别
鼓励自我发展、不断创新。第三所是培明中学,它将重点放在维持高效能的学校行政管理上,教师之间虽然缺少联系,但工作的表现却很稳定。诸多讨论都认为,学校文化对校本课程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的目的正是要分析学校文化如何影响“校本课程设计计划”的实施。
学校文化与校本课程发展
三所学校参与校本课程设计计划的方式不大相同,这明显地反映出这三所学校拥有不同的学校文化。我们讨论和分析学校组织特征所形成的学校文化,讨论的重点放在校长的管理方式、教师的态度以及学校的改革历史三方面。此外,我们还刻意比较了各学校组织的特征,并分析这些文化特征如何影响和反映在各学校参与校本课程发展的活动中。
校长的管理方式
在管理方式上,灵光学校的校长和培明中学的校长有相似之处,并且均有别于仁立中学的校长。这两所学校依据分层结构、权力集中,自上而下制定决策。
校长与教师的联系大多是以正规的形式,而绝少有非正规的接触。然而,由于灵光学校的历史比较悠久,它的管理结构远比培明中学显得正规和传统,并且有一套严谨的委员会制度。
相比之下,仁立中学就明显开放得多了,它鼓励教师参与决策和发起改革。虽然这所学校设有正规的工作交流会议,但实际上还是强调非正规的沟通形式。
三位校长对自我角色和教师角色,所持的态度也不相同。在灵光学校,校长是最后决策的制定者,但她非常关心教师的专业发展,正因为这一点,她被视为是一位仁慈的学校管理者。在仁立中学,校长的职责是制订宏观的学校发展方针,并提供支持和建议,以使教师顺利地落实学校发展的方针。和灵光学校的校长一样,他也十分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还经常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除此之外,他还设法参与教师的活动,以了解教师及其工作的情况。在培明中学,校长十分注重细节上的行政管理,这样做是为了使学校的日常工作顺利进行。为达到此目标,他赋予教师最大的自由度,亦尽量不向他们提出要求。
在资源配置方面,三所学校的情况也不同。仁立中学在提出校本课程设计计划之前,教师就已共同开发出一系列的教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校的校董会也为教材的发展提供特别的资金。同样,灵光学校的教师们也是在提出校本课程设计计划之前,已开发了一系列的教材,只不过这些教材是用于活动教学的班级,而发展所需的资金也是由学校的校董会提供。相反,在培明中学,纯粹是
教育署提供有限的标准化资源,教师也未必容易获得使用。
可以清楚看出,学校管理方式的区别显现于校本课程设计的方式。灵光学校所用的是常规型的管理方式,课程设计工作是经小学部主任得到教育署督学的鼓励之后而发起的,所设计的两项校本课程均是严格按照该科的教学大纲发展出来的,并且与现行的正规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尽管这些教材是为鼓励活动教学和强调综合知识的学习。在设计工作中,校长是最后的决策者,也就是说,参与校本课程设计计划是由主任提出,然后由校长拍板决定。由于校长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她决定参与设计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教师提供与其它学校的教师和教育署督学进行交流的机会,从而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与计划的教师们觉得他们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提高,他们不仅加深了对所教科目的理解,而且获得了课程设计方面的经验。对他们来说,参与校本课程设计为他们提供了一次对现行活动教学的教材进行修改的良机。
在参与实施校本课程设计计划的过程中,培明中学那种由上到下、权力集中的决策机制,也同样明显地体现出来。该校一向重视传统的教学策略,坚持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地位,鼓励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由于校长着重行政管理,所关心的是如何使学校的日常工作顺利进行。当进行校本课程设计时,他要求参与的教师独自设计教材,以避免干扰其它教师的正常教学。
为遵守规定,参与计划的教师只好单独行动,而无法从其它教师那里得到帮助。尽管第二年曾尝试群体的工作,但依旧趋向于单独工作。这样一来,教师都是自己试用教材,而不会要求其它同事去使用,更有个案例是该教师没有在学校里使用他自己所设计的教材。校长的管理方式是给予教师最大程度的自由,这亦反映在校本课程工作上。校长没有要求或鼓励教师参与校本课程设计计划,只是教师自己选择参与而己。同时,校长也没有在校本课程设计方面,向教师提供任何建议或指导。
由于培明中学的资源十分有限,并且是较难获得使用的,再加上教师们也从未有过共同为学生设计教材的经验,因此,他们完全寄希望于教育署,从他们那里获得资金和教材设计的建议。
与之形成对照的仁立中学,其开放、民主、着重参与的管理特征,在进行校本课程发展过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首先,校长非常鼓励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发展。最终是否参与校本课程设计计划是由各科务小组决定的,在作出决定之前,各小组都经过热烈的讨论;即使作好了决定,小组内的教师仍有权决定他们是否愿意参加。
由于该校教师习惯开放、民主和参与的管理方式,所以他们会觉得难以适应校本课程设计计划中的某些政府官僚的要求。学校的开放和参与精神,以及运用非正规的沟通渠道的特征,可以体现在校本课程上;有些教材是参考学生的经验和社区的需求而制订出来的,教学策略注重活动教学和探索
方法,这些教学模式十分重视小组活动和课室以外的学习,例如讨论、游戏和访问;所有这些设计都是为了鼓励在一个开放、非正规的教育环境中积极参与学习。校长认为他的职责是制定学校的政策方针,并为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提供建议与支持,这种工作形式也体现在校本课程设计工作中,由校长提出参与校本课程设计计划的意念,让各科务小组的教师决定自己是否参加该项改革工作,并且对那些参与课程设计的教师表示关心和给予指导。由于关心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校长鼓励教师自行设计教材,这既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由于校长经常参与教师的日常学校活动,所以,在第一年里,他实际上也卷入了这项校本课程发展改革活动中。
与灵光学校一样,仁立的教师已发展了一系列的校本课程教材。他们将参与校本课程发展视为一个良机,即在中央提供资源支持的条件下,对学校现有的教材进行改编。灵光学校和仁立中学的校本课程设计计划大大丰富了学校现有的资源与教材的制作。
教师的态度与关系
三所学校的教师对所属学校、教学工作和同事都持不同的态度。在培明中学,许多教师己在该校工作多年,教职员的人事变动不大。教师的高度分化形成了不同的教师群体。整体而言,教师是服从学校的领导,并倾向于单独工作,很少与别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