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华夏网·艺术论坛 http://bbs.cnrr.cn/

中国大赛网是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暗流汹涌---也谈费文伟(探疑:魏延 杨仪之死)

1楼
流云 发表于:2006/3/23 21:06:39
琅邪中华文化论坛等

        魏延之死是蜀汉一大冤案,其人无造反之意,却因此全家遭戮,根据《三国志》上的记载,动手的是马岱,主谋的是杨仪。马岱执行军令无可厚非,而枉作小人的杨仪却因此为世人所唾弃,他自己最后也落个自杀身亡的可悲下场,这个结局也总算使得同情魏延的朋友出了一口恶气。杨仪之罪本来已经是盖棺定论了,不过在下最近在整理这段旧案的时候却整理出一些蹊跷,于是顺手写成此文欲与大家共同分析一番。

  按照现代的说法,蓄意谋杀必有其杀人动机,这一点与魏延交恶的杨仪无疑是完全具备了,不过令人奇怪的是魏延死后最大的受益者却并不是杨仪,这一点就比较奇怪了,难道杨仪纯粹是为了私仇而令马岱杀死魏延的嘛?如果是这样,他为什要后来又“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杀了魏延他应该感到高兴啊?史书上解释是因为他领了个中军师的闲职,结果自己成了个“无所统领,从容而已”的闲人,原本认为自己会成为孔明继承人的他被架空,因此不乐意自然要大发怨言。如果这样说,倒也是情有可原,但仔细想想,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嘛,他难道不知道不打仗的话自己这个"营运高手"一无所用嘛,有什么好抱怨的!

  明眼人都可以看出孔明和魏延一死,蜀汉最大的主战派阵营几乎已经荡然无存了,姜维算一个,可那时的姜维论资排辈差太远了,赶不上趟。杨仪不是笨蛋,这一点他也应该早就预料到,作为在战时最能发挥自己营运规划能力的杨仪在离开了北伐这个舞台,政治生命也就算完结了,等待他的肯定是被处以闲职。如果杨仪还算是个聪明人的话,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尽快和魏延和解共同支撑起北伐大业,以便延长自己的政治生命。可是他没有这样做,他依然不顾一切杀死了魏延,当时的魏延可以称得上是屈指可数的大将,而杀死魏延意味着北伐事业的终结,杨仪难道蠢到想让自己待业下岗嘛?

  孔明留遗嘱的时候,杨仪应该也在场,他不可能不知道孔明指定的接班人是蒋琬,他既然选择了处死虽然和自己不和却同是主战派阵线的魏延,他自然是有所依持,他很可能在政治前途上已经得到了什么保证,这个保证足以兑现他的前程从而可以让他放手一报私仇。私仇尽管报了,但是事后的发展显然并不如他所愿,他并未得到他所期望的保证,他成了一个被置于最高权力之外的“闲人”,所以他有怨气,他自然要发泄,不过他发泄却找错了对象。最后终于无所适从而选择了自杀身亡,一年之内,蜀汉北伐的“军中二宝”相继不正常死亡,是巧合还是另有原因,这其中让人感到实在是疑云重重。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破案的必备条件。魏延死于军变,杨仪死于自杀,这本来是不相干的,但是仔细对照却发现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他们两人的死前活动都曾和一个人有所接触,这个人就是费袆。在此之前,费袆在魏延和杨仪之间一直是扮演着一个“和事老”的角色。《三国志》里说他“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而我的理解是,孔明在世时,费袆扮演了一个很讨巧的形象,使得孔明认为只要有费袆在,就能保证魏延和杨仪两人各尽其用。这一形象为费袆作为孔明的指定接班人加了很大一块砝码。费袆真的是想要尽力开解魏延和杨仪之间的恩怨嘛?当然不是,仔细分析一下魏延之死和杨仪之死,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他精心设计的一个局罢了。

  先看魏延这边,孔明病重的时候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打算自己死后全军撤退,由魏延负责断后,如果魏延不肯撤退,就留下魏延的本部,别的军队撤退。孔明一死,杨仪就让费袆去打听魏延的意向。自恃众望所归的魏延认为自己理应接掌军权,继续北伐事业。他认为费袆平时和自己处得也不错,于是就和他商量如何分布处置留下的军队,并打算和费袆发布一个联名公告通告全军。

  以当时的情况而言,如果费袆确实是为魏延着想,他就应该继续他“谏喻分别”的能力,对魏延晓以大义,区分利害,劝抚魏延。无需怀疑费袆的能力,面对“才博果辩,论难锋至”的诸葛恪、羊誖,他都能“辞顺义笃,据理以答”,对于说服眼前对自己还较为信赖的魏延应该还不是问题。但是这时费袆却选择了撒谎,他骗魏延说杨仪不懂军事肯定会服从魏延的安排,并借此溜回了大营。而杨仪得知魏延不肯从命以后就按照孔明原先的计划开始撤退。费袆的这一行为无疑使得魏延心理的天平彻底倾斜了,他认为自己被费袆愚弄了,而他主观上肯定认为费袆和杨仪根本就是一伙的。因为假设当初费袆坚持不肯与魏延合作,明说就可以了,以魏延的性格可能会直接找杨仪理论,而不是在营中傻等,等到大部分军队开拔了他才如梦初醒地想到要去拦截回撤的部队。此时后急于夺回军权的魏延很显然已经丧失理智了,这从他此后一系列极其荒谬的举动就可以看出,魏延的鲁莽断送了自己的性命,枉作了刀下之鬼。而逼他走上这条绝路的不是别人,恰恰是那个当初在营中信誓旦旦和自己写下联名公告的费袆。

  费袆在不露声色地借刀杀人除去了魏延之后,他的目标又移向了杨仪。虽然此时的杨仪已经被闲置了,但是作为当初北伐的营运主要负责人,他的存在对于一心求安定的费袆来说依然是个威胁。表面上他经常前去安抚杨仪,但实质上却是在监视杨仪的一举一动。杨仪一股怨气无从发泄,说的话难免有感情用事的成分,他说后悔当初没有带兵去投靠魏国,本来就是气话,如果费袆真的关心杨仪,他应该能理解杨仪的心情,这种话听过就算了。但是正像我所论证的那样,费袆根本不是出于对朋友的关心去探望杨仪,他只是在等待这么一个能把杨仪彻底击倒的机会。《三国志》里记载“祎密表其言”,我当初看到这句话就冒冷汗(身边有这种朋友倒霉啊),这种告密的行为实在是令人感到无比嫌恶。

  之后的杨仪很显然明白了自己完全被人摆了一道,急于为自己辩白,史书上对此的记载则是“上书诽谤,辞指激切”他要诽谤谁?无疑是出卖他的费袆,估计这时杨仪也把当初为了除掉魏延而许给他承诺的事情全部抖了出来,但这时局面已经完全为费袆所掌握,他说的话是再也没人听了,绝望的杨仪在羞愧中选择了自杀。

  随着北伐军中“二宝”的陨落,军方的最高权力形成真空,而最后被瓜分的这份权力落到三个人身上:蒋琬,费袆和王平。军政两道的大部分权力统统落入了蜀汉的保守派阵营,而在此后整整将近十四年里面,蜀汉除了打了一场防御战以外,几乎成了三国的看客,东线的东吴独自承受来自曹魏的巨大压力,而东吴也一度怀疑起蜀吴同盟的可靠性。从蒋琬到费袆虽然都是孔明亲自指定的继承人,但是思想却是和孔明完全背道而驰的典型的保守主义者,而王平似乎也只是满足于镇守汉中。一群保守派聚在一起分享了孔明死后的权力,真正的得益者显然已经暴露无遗了。

  现在可以理一下思路了,从魏延让费袆写联名公告的那一刻开始,一个阴谋就开始酝酿了,为了激怒魏延,费袆撒了个大谎,而在魏延率军追赶的时候,他又策动杨仪和王平,许以前程利益,在成功地借杨仪之手除去魏延之后,又将可能成为自己政治上对手的杨仪逼入绝地,最后迫使杨仪自杀,自此不动一兵一卒,将蜀汉的主战派一网打尽,灭尽朝敌,并于蒋琬死后如愿的当上了蜀汉的军政一把手。

  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轻轻移动历史的天平,而陷自己的对手于死地,如此看来费袆实在是三国时期一流的阴谋家。联系费袆平时的表现: 根据史书记载,费袆拥有优秀的判断力,在裁决文件时,只需稍微过目即可通晓内容。决策事务时速度比别人快上数倍,一旦过目就不会忘记,他可以边吃饭边处理政务,同时还可以招待客人。董允曾经受命继任费袆的尚书令时,曾向费袆见习,但还不到十天,所有政务就停滞不前了。于是董允感叹曰;“人的能力真的差别这么多吗?我根本无法赶得上费袆。我一整天都坐在桌前处理公事,但为赶得上费袆片刻的时间?”
  蒋琬死后的延熙七年,魏国曹爽领军来攻。大将军费袆与王平共同出兵汉中,在出发前夕光禄大夫来敏前往送行,同时邀他一同下盘棋。这正是准备出兵最忙的时候,费袆也知道这一点,一旦他下棋时专注于棋盘上,那么他就会连时间都给忘掉。后来来敏说:“我是来考验阁下的,您的确令人满意,必可获胜退敌。” 果然,费袆出兵汉中后顺利击退了魏军。
  问题来了,看了上面的引用,诸位没有发觉一个问题么?诸葛内定的军事继承人其实是姜维,“大将军”而且“统诸军”,为什么领兵迎敌的不是姜维,而是“大将军”费袆呢?
这里隐藏着很深的内幕,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话要从刘禅说起。这位后主娇生惯养,不是做皇帝的材料,但他变昏学坏也是有过程的。17岁登基的刘禅还是“朱紫难别”,为了培养刘禅,刘备与诸葛亮为他挑选了一个很合适的人放在身边督导刘禅的成 长。这就是刘禅的太子“舍人”主管“洗马”的董允。
  别会错了意,这个官职在那时的意思可不是字面理解,而是“进偈者”,“伴太子左右,出为前导”的伴读。
  刘禅登基之后,诸葛亮提拔董允为“黄门侍郎”,总管宫内大小事务,后又提拔为“侍中”。董允办事一向尽心竭力:刘禅想要补充后宫而增加纳妃的数量,董允拒绝办理;刘禅宠信黄皓,被董允大声批评 
,而且又去吓唬黄皓,搞的黄皓不敢为非作歹,见了董允就象耗子见了猫。这样,刘禅虽然依旧不称职,但在前期十来年处理国政与配合诸葛亮工作上倒也没出什么大的纰漏。
诸葛亮与董允去世之后,陈柢取代了董允的位置,此人“多技艺,多数术”,他就职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与黄皓勾结起来,千方百计地投刘禅所好。就这样,刘禅逐  渐在他们的熏陶下,把军国大事都渐渐放在脑后,一步步昏庸起来。  任命陈柢的人,正是这个费袆!
  史书上记载,是陈柢蒙蔽了费袆。但是真是如此么?分析一个人要察其言,观其行。经过我的推敲,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 
  这里就要回到开始说到的姜维身上。姜维虽然“大将军”而且“统诸军”,却给刘禅身边的人干预的没有半点实权。他后来的几次北伐,劳而无功,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费袆制肘:“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不超过万人的部队若是能打赢北伐真是见鬼了!
         但是当时的费袆官不过尚书令,最后也是个益州刺史,虽然主理内政,却如何能在军权上制肘姜维呢?无他,刘禅身边的陈柢与黄皓是给费袆撑腰的!当时的费袆、陈柢与黄皓、阎宇在刘禅身边结成一张强大的关系网络,宫廷群贼内外勾结,瓜分朝政。姜维北伐无功,又被他们指责为罪人,惟恐受到暗算,只好躲出去种麦避祸。“维见皓枝附叶连,惧于失言,逊辞而出,以避内逼。”黄皓不过是一个内部的宦官,如何能够“枝附叶连”呢?因为有了陈柢从中穿针引线,他枝附叶连的对象其实不是别人,就是费袆!
  通观细想,费袆与姜维因为政见不同,后期已经到了势成水火的地步。为了能够独揽朝中大权,如何控制皇帝发号施令就成了他的新目的。为了这一目的,他派出了陈柢这个中间人,与黄皓达成同盟,一致对抗姜维。黄皓此刻正是求之不得,需要有人做他朝野中的耳目和掌握大权的跳板。于是他们一拍即合,狐加虎威,横行霸道,最终完全控制了蜀汉的朝政,导致了蜀汉的迅速衰败。       

        费袆,好一个披着忠诚外衣、才智出众又阴险狡诈的阴谋家!

  尽管花了如此大的功夫去论证,尽管我自己认为逻辑上的证明已经很完整了,但遗憾的是我并没有直接的证据可以证明以上推理的正确性。而唯一还称得上线索的是那个后来刺杀费袆的魏国降人郭循,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他不去刺杀孔明,蒋琬,姜维等主战派阵营人士,而单单选择对魏国最没有攻击性的费袆。这也不太像魏国官方的作风,因此不排除私人仇怨。或许是为魏延报仇,也或许是为杨仪报仇,总之这已经是个谜了,如果要论证的话恐怕又是另一个命题了。

  当然,戏还未落幕......

  若干年后,平定了西羌回来的姜维意气风发地向费袆请示出兵北伐,望着这个比自己年轻不了几岁却显得更有朝气的男人,费袆似乎看见了若干年前那对一直在自己眼前晃来晃去的身影......"哼,骁勇的魏延死了,好胜的杨仪也死了,就凭你的能力也想北伐,等我死了再说吧"当时的费袆心中当时掠过这一念头。

  他淡淡地对姜维说:“以丞相的才能,都不能完成北伐的事业,何况我们,不如安守国土,不要把成败寄托在北伐的一举成功上,如果失败了,谁来负责?到时候恐怕后悔都来不及了吧.....”说到丞相似乎刺中了姜维的心病,姜维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 “

  丞相,丞相也不过是个将生命付诸与失败的人罢了,我为蜀汉选择的未来才是正确的......”想到这,费袆将目光移向了别处,只不过怎么看四周的景象都似乎有些模糊......

后记:

  题材很老,一点也不新鲜。仅仅是为了完成自己一个心愿而写下这篇文章。魏延,杨仪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结,一个有关北伐的情结。孔明要北伐,前线离不开魏延,营运离不开杨仪,相辅相成,各有所长,彼此为了共同的理想一起帮助孔明维持着蜀汉帝国的尊严。本来是很理想的搭配,却因为性格上的不合,最终兵戎相见,而悲惨的是最后的命运却是殊途同归。两个人都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在老练的蒋琬和费袆面前,他们幼稚地像两个孩子,人注定要为自己的幼稚和无知付出代价,而他们所付出的代价就是他们的生命。

  魏延,杨仪和刘封,彭恙,廖立,李严,刘琰他们七个被归为一传。从能力上看,无一不是出色的人。但是却终就因为各自的性格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和性命,陈寿评价他们“招祸自咎,无不自己”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一位古代的哲人曾经说过“性格即命运”,“性矜高”的魏延和“性狷狭”的杨仪他们的结局无不应验这句话,如何改变自己的性格,更好地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或许这就是我今天写下这篇文章的真正意义所在吧。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4 - 2020 cnrr.cn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
Processed in .04688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