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华夏网·艺术论坛 http://bbs.cnrr.cn/
中国的作家,很少没有读过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不少人也能历数他的六部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和《处女地》。在我个人对他作品的阅读记忆中,《罗亭》与《贵族之家》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真不敢相信小说艺术中的语言可以优美到令人刻骨铭心的程度。
研究屠格涅夫的学者认为他首先是一位思想家与学者,然后才是一位小说家与作家。这就难怪他的作品为何被“五·四”以后的中国作家深爱了。屠格涅夫渊博的文学内涵成为中国作家精神营养的源泉,据说,鲁迅从他那里寻求悲哀情思的寄托,田汉、巴金学习他对社会理想与斗争的思考,郁达夫从他那里受益于伦理内涵和爱情的和谐,沈从文、艾芜则学习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孙犁得益于他对艺术美的追求,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至今我们还没有在哪里看到记录这样详细的一个外国作家对一群中国作家的多风格影响。
十九世纪的俄国有如下名词解释了沙皇的专制统治:黑暗绞索、镣铐、监禁、流放、书报审查、思想清洗,那是一座思想的牢狱和警察的国度。但就是在这样黑暗的时代,仍然有一批正义的文艺人士投身到反抗者的行列,屠格涅夫的地位在承上启下中,在他之前,有拉吉舍夫、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在他之后,有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等等。
屠格涅夫的作品倾心于三类人物:农奴与农民;先进知识分子;俄罗斯女性。屠格涅夫在俄国文学史上最显赫的成就是语言,不仅具有极强的雕塑性与绘画性,而且清新流利、深沉含蓄,有着极为丰富的表现力。
我不能忘记在阅读屠格涅夫作品时那种被优美震撼的感觉,同时也不能忘记在阅读有关他的传记时的那些“同感”。
“我的童年没有一点愉快的回忆,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我怕母亲像怕火一样。为了一点小事,我经常挨罚,一句话,就像新兵受训,难得有一天不挨打。如果我敢问一句为什么打我,母亲就厉声说:你更清楚,自己去想想。”屠格涅夫母亲如此暴戾的性格与她对庄园里那些农奴的苛刻相互辉映,给他的童年留下了永远难以抹去的阴影,并使他从小就对罪恶的农奴制度萌发恨意。
1834年夏天,十六岁的屠格涅夫随父母来到彼得堡,并转学到彼得堡大学哲学系的语文专业学习,这一年十月,父亲中风去世。早熟的屠格涅夫在十五岁就与家里的女仆发生过性关系,他对于女性的想象一生都没有停止过。他说:“我的一生充满着女性特征。对我来说,书籍或世上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女人……我觉得,只有爱情才能使人产生任何东西都无法给与的那种喜悦。”屠格涅夫有着魁伟的身材,可是他的两个拇指却长得过分短小,人们说那是软弱的标志,他自己也曾经感叹说:“长了这样一双手,有什么办法呢?”其实他的这种自怜自叹未必不是一种自爱,其实他对美丽女性的想象与追慕,未必不是对异性温柔的潜意识补偿。他之所以在后来的作品中把女性写得那么美,与他对优美事物的肯定不无关联。
1838年5月15日,屠格涅夫离开彼得堡,赴德国留学,先是饱览莱茵河畔美丽的自然风光,秋天进入柏林大学,研习哲学、古代语言与历史。此后又去意大利旅行,感受异国文化与风情。在此青春激荡之际,屠格涅夫已经积蓄了一个大师级作家所有优秀的品质:感情丰富、细腻内向、敏感复杂、含蓄深沉、隽永绵长、着笔饱满……
有趣的是,屠格涅夫对于才貌双全的女子,常常展开强大的攻势,满怀着一定攻克的必胜信念,可是一旦对方被唤起热情进行回应后,他却乱了阵脚,甚至退避三舍。屠格涅夫与达吉雅娜·巴枯拧娜的爱情,就是这样临胜告败的。
他喜欢交往,人缘关系很不错。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这样写道:“这个人可好了!我几乎爱上了他。作为一个诗人、才子和贵族,他英俊、有钱、聪明又有教养,才二十五岁,我不知道大自然还少给他什么?而且,他的性格极为直率、美好,这是他受过良好教育的结果。”
1846年夏天是屠格涅夫一生至关重要的一个季节,他回到故乡斯巴斯科依,身背猎枪,由一个农奴陪着,几乎走遍了奥廖尔省和邻近的几个省,细心地发现了美丽的大自然和生动的现实生活。以此为开端,《猎人笔记》成为俄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一颗璀璨的明珠!如此优美的文字,当然与他的写作准备有关,也与他在1847—1850旅居法国时眷念一位女演员时的写作情绪有关。
1851年10月,在朋友的引见下,屠格涅夫结识了果戈理。果戈理为人谨慎,尤其对交友很挑剔,从不轻易与人结识,但对屠格涅夫却很欣赏,所以一见面就说:“我们早该成为朋友了。”他对屠格涅夫说过如下一段十分中肯的话:“我们的文学过去很贫乏,由您来把它丰富起来吧。主要的是,不要急于发表,要好好思考、斟酌。首先,构思好一个故事,然后再提笔写,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别拘束。普希金修改自己的诗,从不手软。他的手稿现在谁也看不清,改了又涂,涂了又改。”四个月后,果戈理在精神崩溃和人格分裂的痛苦中死去,死的时候烧毁了所有的文稿。屠格涅夫满怀着怨愤,写了悼文追悼果戈理。此后他又回到故乡,埋头阅读。读果戈理全部的作品,读俄国史及各种编年史,读古代叙事诗、神话和传说,思考俄罗斯人民的性格、心理、习俗与精神。然后以打猎和散步调剂身心。这是继《猎人笔记》后,屠格涅夫有意识地离群索居,思考自己创作的现状与未来。
其实每一个作家都有过这样的沉思时期,有些人从沉思里获得了新的出路,而有的人则从此停步了。且看屠格涅夫是如何确定自己未来道路的?
“我几乎对我冬季的隐居生活感到很满意,我会有时间沉思默想,尤其是目前我正远离一切文学和新闻的影响,处于孤寂之中,更能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只有当我身上不再有文人气息时,我才会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这是屠格涅夫对独居日子的思想记录。当时的屠格涅夫已经淡化了《猎人笔记》的荣耀,徘徊在文学创作的十字路口。他知道自己是可以写出那种具有思想深度和内容力度的大作品的,但题材与注意力究竟应该放在哪个社会阶层呢?放在俄国下层亦即农奴与农民身上吗?仔细想想他们的精神面貌与社会处境吧!他们在沙皇的统治下被敲骨吸髓,却还是要跪呼上帝保佑沙皇,如此愚昧浑噩任人宰割,却甘受屈辱不思进取,那么他们怎么可能是社会的前途?何以成为社会进步的杠杆?何况在当时沙皇专制的高压下,谁又能如实描写农奴制度的那些罪恶月黑暗?——想到这里,屠格涅夫眼前一亮:俄国社会的精英阶层是由先进的贵族知识分子和平民知识分子构成的,他们才是社会的中坚,是黑暗中的光明,是俄国的未来。豁然开朗的屠格涅夫找到了方向,也找到了今后创作的主人公,为以后的长篇小说创作奠定了基调。
屠格涅夫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头发就全部白了。四十三岁时,是继《罗亭》、《阿霞》、《贵族之家》、《前夜》之后,献出了又一伟大的杰作《父与子》。他觉到了自己的衰老,所以借助主人公巴扎洛夫的形象塑造,赞美了这样一种灵魂:永不妥协地批判、否定、搏斗。
1883年9月3日下午,六十五岁的屠格涅夫因背椎癌死于巴黎附近的布日瓦尔。当他的遗体被运送回俄国以后,坟墓与别林斯基为邻。尽管俄国的知识分子为他举行了葬礼,但沙皇政府严禁一切悼念活动。一支书写优美的伟大之笔,从此停住了。
他丰繁的一生有许多值得我们研读的地方,但我们为更要紧的是,应当经常从他作品的字里行间感悟优美的力量,因为是他把小说当作一门真正的艺术造就在小说艺术的历史进程中。在使小说艺术如此优美的典范中,他的山峰明显高一些。
200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