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华夏网·艺术论坛 http://bbs.cnrr.cn/

中国大赛网是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忧郁的川端康成

1楼
马竹 发表于:2006/3/24 10:24:07

 

我对于川端康成的总体印象是二个字:忧郁。可以这么说,川端生于忧郁,死于忧郁。所以要写川端康成,主要应说他的忧郁。

大体上来说,川端康成的忧郁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去感知:一是他非常凄苦的出身,二是他终其一生的忧郁,三是他毕生对女性之美的眷念与赞颂,四是他杰出的文学创作成就如《伊豆的舞女》、《千只鹤》、《雪国》与《古都》,五是他对文学活动的始终热爱,六是他在获得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毅然决然的自杀。

在许多川端作品的出版物封面我们可以看到他那张眼神忧郁的照片,那双无比忧郁的眼睛可以让任何人都过目不忘。所谓文如其人,不仅是人品,似乎也包括了人的长相。他的忧郁是由里到外的,一直在他周身的血液里流淌,渗透在笔端,浸入到字里行间。

川端康成1899611日生于日本大阪一个医生之家。他一岁的时候,父亲因患肺结核去世,次年,母亲被感染该病也撒手人寰。幼小的川端便随祖父迁回祖籍丰川村宿久庄东村。三岁不足便三易其地,给幼小的川端非常不详的预感:漂泊迁徙,居无定所。真正的生地没有记忆,他乡才是故乡,所以后来他对宿久庄东村、伊豆、雪国、高原、镰仓、轻井泽等地,都怀有乡愁。

父母去世太早,他对父亲没有印象,虽然他有父亲的照片。“我苦思冥想,也无法想象出来。看了照片,只觉得它不是画像,不是活着的人,也不是外人,而是介于他们之间的人。”后来他在《参加葬礼的名人》中说。其后,祖母的死、姐姐川端芳子的死、直至最后祖父的死,一直让他的童年贯穿了悲伤的眼泪。他说:“只剩下一个人,无依无靠的感觉才模模糊糊地涌上了心头。”他从小就陷入到这种“孤儿情感”里,因此他的渴望也就可以想见了。

他给人的印象是停睛凝视、寡言少语、口舌笨拙、冷眼旁观。他自己也说过:“心中全是幼年时代留下的精神病患,萦绕不去,成了心病。自怜自悯和自厌心理,折磨得我不堪忍受。”

川端小时候的文学阅读多是日本古典文学名著,如《源氏物语》、《万叶集》和《枕草子》等,反复阅读以至能大段背诵。也读近代作家如德田秋声、志贺直哉,也读外国作家如惠特曼、左拉、泰戈尔、乔伊斯、陀斯妥耶夫斯基。他说过:“我迷恋陀斯妥耶夫斯基而不欣赏托尔斯泰。可能是由于我是个孤儿,是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哀伤的、漂泊的思绪绵绵不断。”川端作为一个作家,对自己一直认识清醒。

从祖父去世的1914年写下哀伤动人的《十六岁的日记》,中学时代发表在校刊上的《千代》,到大学时代结识菊池宽后写的《招魂节小景》,他“要把自己的文章印成铅字的念头,总是在我心中萦绕冲撞”的执着劲头愈来愈猛了。1925年他26岁,终于写出了使他一举成名的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

“她赤条条地一丝不挂,伸展双臂,喊叫着什么。她,就是那舞女。洁白的裸体,修长的双腿,站在那里宛如一株小梧桐。我看到这幅景象,仿佛有一股清泉荡涤着我的心。”这是《伊豆的舞女》中的文字,可以见出他是满怀着怎样纯净的感念之情描述女性,川端自幼缺少肌肤之情,对女性之美是满怀着膜拜之情的,后来的《雪国》使这样的情怀达到了顶峰。同时他也渴望男性的温柔和温暖,所以在《伊豆的舞女》结尾他写出了这样一段文字:“在黑暗中,少年的体温温暖着我。我任凭泪泉涌流。我的头脑恍如变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我们应该知道,川端少年时热恋过同性。性,于川端来说,神秘而神圣,困惑了他一生。

步入日本文坛后的川端康成先后参与过“新感觉派”、“新兴艺术派”、“唯美主义”等文学活动。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川端心思重重,更是悒郁,一方面他哀怨:“我作为一个已经死了的人,除可怜的日本传统美之外,再不想写一行字了”,另一方面他走进“不相信战后的世态和风俗,不相信现实的东西”的“虚无主义”之中。尽管他在1947年至1965年这长达19年担任着日本笔会会长之职,1958年起还兼任国际笔会的副会长,但他从此再没有走出过“虚无主义”的沼泽。他的自杀,也是与此密切相关的。就像他的朋友铃木彦次郎说过的:“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使他表现出很严重的自我封闭倾向。”

川端对于孤独的静谧总是满怀着感激之情,这是他最终写出《雪国》、《古都》等杰作的心理背景。昭和九年(1934年),川端听从朋友劝说到北国汤泽旅行,并在“山间静思”,住在汤泽温泉的高半旅馆。他常常坐在旅馆服务台的围炉旁,向人请教当地的风土人情,诸如艺妓及其规矩、汤泽的温泉、大雪、风景、生活习俗、植物等等。

最初川端并没有打算把取材于汤泽温泉的故事写作成一部长篇小说,他只想写一组小说,是在同一主题的统摄下,所以从最先写的第一、二部到最后一部分,前后历经了十四年,几经修改,多次到雪国深入采访,直到昭和二十三年才将陆续发表的各部分取消标题,统一为后来的《雪国》。

川端在《雪国》里塑造了视觉的驹子(也就是“纯粹的肉体”)和听觉的叶子(也就是“纯粹的声音”)这两个年轻女子的形象,与他唯美主义的文学风格一脉相通的是,他在心目中对女性美的纯粹向往被放置在一个纯洁的雪国世界里,美丽得近乎虚幻,近乎梦境。所以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对他的授奖辞是:由于他的高超的叙事文学以非凡的锐敏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

《雪国》是川端文学的最高成就,那种独特的美学追求和禅宗哲理的人文思想,以及与他全部生命息息相关的语感美质,确实美伦美奂。那是孤独沉思、心灵忧郁的结果。“我比什么都喜欢孤独,甚至感到在山间拥有一栋房子是极为称心如意的。”他说,“我也许只是一个忘了寂寞、不感觉寂寞的逍遥悠闲者。”不擅长交际,也不喜欢应酬和多说话的川端,曾在一篇《夜虹》(1969年)的文章里说:“荣誉以荣誉的方式通行,我以我的步伐走路。”他不害怕荣誉,但要回避它却很困难,正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纷至沓来的吵嚷一样,他失去了往日的孤独与安宁,便由衷地受不了。1972416日深夜,川端康成口含煤气管,自杀身亡。他没写遗书,说死就死。其实早在1962年他就说过:“最好不过的是自杀而无遗书。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由他联想到日本近代作家中一连串自杀身亡的名单:有岛武郎、芥川龙之介、太宰治、三岛由纪夫……

在烛光与香烟营造的安静里,在独处的静谧之夜,阅读川端康成的小说,可以看见自己的灵魂游弋在雪地,并能听到走动的声音。

 

 

                2003622
2楼
于仲达 发表于:2006/7/30 18:15:41
他写出了这样一段文字:“在黑暗中,少年的体温温暖着我。我任凭泪泉涌流。我的头脑恍如变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4 - 2020 cnrr.cn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
Processed in .0561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