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华夏网·艺术论坛 http://bbs.cnrr.cn/

中国大赛网是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在乡村与城市的边缘游走

1楼
haocnric 发表于:2009/4/8 18:54:39
在乡村与城市的边缘游走


一、乡村回忆
  
    楼下郁郁郁葱葱的绿草,风吹来的时候,草随风摆动,我恍恍惚惚,草尖变成了一个个麦穗,微笑着向我招手,我早就想把这片绿地变成麦地了,春天会象草一样绿油油,夏天会变成金黄色,收获着一颗颗饱满的麦粒,收了一季的麦子后,我会种上萝卜,秋天欣赏着绿色的萝卜缨子,吃着可口的萝卜丝儿,多美啊。可那土地不属于我,我也只能想象,土地是不随我的意愿而有什么改变的,草还是草,它不会变成小麦,变成萝卜。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有一片属于我自己的土地。那时候村里人每个人都有,甚至连村东头那个刚出生没多久的小狗子。娘在地里种下小麦,几亩地几乎全麦子,娘说麦子是乡下人的命,有个好收成一家人一年都不用担心挨饿。娘很热衷于种麦子,但那时的小麦也如当时的经济一样萧条。夏天收过小麦,麦茬还十几公分高时,娘说走,去地里种玉米,我最怕这时跟着娘下地了,那时的小脚常常不小心踩到尖尖的麦茬上,扎得我啊啊直叫,我总是小心翼翼地往前走,沿着娘走过的那条直线。
    土地是属于自己的,但我却没有太多的惊喜,甚至有些憎恨土地,若没有这些土地我也不用这么辛苦地干活了,因为那时我是个乡里人,我常常羡慕城里的孩子,他们的衣服好漂亮,他们的皮肤好白,他们说话真好听,他们懂得知识可真多,连接乡村与城市的是一条弯曲的柏油路,从村中穿过,把村子分成两半,那候最幸福的事是晚上在柏油路边乘凉时,同小伙伴一起吹大牛,我会告诉他们我有个有学问的爸爸,他会把我接去到城里上学的。那时的土地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束缚,我被囚禁在里面,接受太阳的直射,风雨的吹洗,酷署与俨寒,我都要面对。虽然感觉不是太好,但我很乖,我会听娘的话,娘说你去拾棉花吧,我放下书包就去,前面挂个大口袋,顶着很大的太阳,汗一个劲地流着,手在软软的棉花与尖硬的棉壳里来回穿梭着,直至袋满,我扛着大口袋回家给娘交差,娘一般不说什么,开始坐下来吃饭,其实我看得出来,娘心里也很难受,看着汗流浃背的我,她的目光里写满了心疼,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娘一个人忙五个人的活,是忙不过来的,可棉花开的时候,是最怕雨淋的了,所以要赶到雨落下来之前把棉花摘回家。我那时真的怕了,怕炽烈的阳光,怕尖尖的棉桃壳,怕一个人孤独无助地在田地里忙碌。
    能够一个人自由自在地随意地行走,在无边无际地原野里漫游,是我所渴望的,有一件事可以,那就是割草,那时候家里养了三只羊,一头猪,十几只鸡,当娘说你去地里割草吧,我高兴地能跳起来,但不能表现出来,因为我要以极快地速度跑走,在娘的第二句话还没说出口的时候,她一般要跟上一句,要去我们自己的地里割草,我跑走以后当然就可以不听娘的第二句话了,我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活动了,在玉米地里钻里钻去,欣赏颜色鲜艳的毛毛虫,趁人不注意折上几枝青青的玉米杆,小嘴飞快地嚼着,甜甜的水进入了胃里,惬意极了。若是下午,我会赶到太阳落山之前,把背箕里的空间填满,象一个优秀的理发师,理顺长长的草,然后一缕一缕分层放好,草尖耷拉着,齐齐的,顺顺的,不知分多少层,直至填满,从后面望去,只看到一个三角型,长长的草快要达到地面,你也只能看到草了,却看不到背草的人,小小的身体被草遮得丝毫不见。回到家的时候,已是黄昏时分,把草往院里一放,呼拉一下,羊与猪就围过来,挑最嫩的草来吃,你挤我我挤你的,用不同的语言相互交流着。这样的黄昏是最美的黄昏了,炊烟袅袅升起,整个村子充满了淡淡的草香和炊烟的味道,自由了一天的我飞快地跑到灶台边寻找吃的,通常能寻到一个烤得黄洋洋的红薯。
    我对土地充满了憎恨,也充满了依赖,我希望自己变成一个没有土地的孩子,因为没有了土地就意味着自己成为城市人,但土地带给了我无尽的快乐,比如原野中漫游,青玉米杆的甜蜜,缤纷的花朵,及路边许多不知名的小小果实,至今还记得那种紫色的小圆果实,第一次尝试着放入嘴里,竟是甜的,微微带些奇怪的味道,很好吃,回家我就会告诉娘,我又吃那种紫蛋蛋了,娘会骂我小馋猫。还有一种青色的果实,外包一层薄薄的软皮,吃在嘴里又酸又甜,我常常吃这些野果实,在许多年后的某一天,路边一位老农的地摊上摆着这种果实,浅绿色的薄皮,只是果实比儿时的野果大了很多,味道也有着几分相似。我喜欢寻那种酸酸的草,叶子宽宽的,我们都叫它兔酸草,兔子特爱吃,我也爱吃,常常在地里寻到后不等回家洗下用手抹抹叶子表面就塞进了嘴里,津津有味地嚼起来。土地带来的乐趣象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在我的心头快乐地舞蹈。土地在我心中不全是令人厌恶的了,泥土的芬芳弥漫在我的周围,对土地的憎恨也渐渐消散在乡村纯朴的气息里,我留恋这种感觉,没有一种气息比乡村泥土的清香,伴着炊烟的味道更让我着迷的了,这时的心很安宁。
  
    二、我来到了城市
  
    我却一直对城市满怀着一种向往,一辆大客车从我眼前飞驰而过,我还未看清楚乘客的样子,这车一定是通向城市的,如果有一天我能坐上去该多好,真的有一天,和爸一起,我第一次乘坐这么豪华的交通工具,我担心车把我载到一个无人的地方,我紧紧地跟在爸的身后,寸步不离。
    我来到了城市,心中充满渴望与梦想的地方。
    我第一次到电影院去看电影,但电影的名字已经不记得,电影院里面象宫殿一样大,软软的座椅,依次排开,我再也不用担心会被前面的人头挡住,但人人都要按号入坐,杂乱的吵吵声,吃东西的咀嚼声,甚至身后一对情人的窃窃私语声,我都听得很清楚,这儿不象乡村的露天电影院,可以随意地变换地方,不喜欢了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地方去,空旷的田野把露天电影观众的吵嚷声散开来,我边看电影边吃着瓜子,象只乡下来的小耗子,躲在一个无名的角落里,静静地感受着城市带给我的与乡村不一样的风格。
    一双眼睛看着城市,好奇,兴奋,城市的一道街,甚至一条小路四周的范围,就不知比我居住的乡村大几倍,乡村的太阳东升西落,为何城市里却是南升北落了呢?我明白我迷向了,身处一幢幢大小形状相似的楼房之中,我迷向是情有可原的,那是一次与城市的短暂接触,城市象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我的眼迷离而恍惚,几分陶醉,几分昏沉,我明净的双眼里不再全是蔚蓝的天,清澈的水,碧绿的树,空旷的原野,静谧的村庄,灰白的炊烟,我的眼睛里开始呈现出城市大街小巷小店铺的招牌,叮呤呤骑车匆忙而过穿戴时尚的城里人,耳边汽车的轰隆隆和人群的吵杂声依然真实而清晰。城市里有许多的诱惑与迷恋,也有着几分恐惧与陌生,如果在黑夜,我宁愿在乡村,安全而平静,而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斥着危险而不安定的因子,也许是对城市的不了解吧,我想。
    来了我又离开了,我还不属于这个城市。
    城市在我的印象里如果只停留在那次的画面就好了,至少还有几分美好,当我再次见到它的时候,眼前的萧条及惨境令我惊呆了,那是一次城市最大的地震,一些破旧的楼房终没有抗得住突如其来的危难,轰然坍塌,街上招牌满地,尘土飞扬,没有人再从容地骑车,没有人再灿烂的笑了,城里人的眼睛里充满了恐惧,一种对生命的渴求,一种面对自然灾害的无奈,都刻在脸上。我知道当时的乡村处于震外围,躲过了这场灾难,我还不知道恐惧,只感觉很好玩,娘说一起出去睡那就出去,睡在临时搭起的蓬子里,以天为顶地为床,睡得是那样安稳,我的阿虎兴奋地围着我和房子转圈,不时地呜呜叫着,这些现象我只感觉到非常有趣,直至看到震后可怕的城市面貌,我开始长大了,城市是这样不堪一击,脆弱得令人害怕,住在城市里的人怎么能有安全感呢,心怎么能静得下来呢?
    从此,城市在我的心中又烙下了一个印迹,城市很脆弱,城市里的人没有安全感。
    我再次来到城市的时候,是决定要长久地居住在城市中了,我开始溶入城市的节奏里,学会了穿时尚的服饰,不断地享用着城市里的美食,看花花绿绿的杂志,皮肤也越来越白,梳上了一条马尾辫,我越来越象个城里人,我也把自己当成了城市人。城市不再令我感到恐怖,我了解了城市的特点并能够很好地适应了,我看惯了城市人的穿着甚至穿着比他们更城市化,我感觉距离城市越来越近,而离乡村越来越远,偶尔乡村出现一次,也只是在梦中。
    那年的夏天,我与同学在秦淮河畔散步,学校位于南京的西郊,再往西便是秦淮河了,现在的秦淮不似古时灯红柳绿了,秦淮的黄昏在一片桔黄色的幕色里,有着几分迷朦与暧昧,我们一直往西走,经过秦淮河桥,桥上躺着横着竖着毫无规则乘凉的打工者,与我们擦肩而过的也是肤色黑黝黝衣服脏脏的打工者,他们是乡里人,是来到这所城市找寻他们梦想的,或是挣钱糊口养家的。我以为我们会就这样和平相处下去,在这短短的散步历程中,但没有,突然我的同学转过头冲着她背后的男人大骂起来,一贯温文而雅的她怎么会这样子呢?我忽然回想起刚才与她擦肩而过的那几个民工模样的男人,手不安分地顺势在她的胸前摸了一把,一闪而过,我当时除了气愤之外,也感到羞耻,我想起了我生活过的乡村,中国有无数个这样的乡村,这些人不知是哪个乡村走出来,来到这大都市,同为异乡人,为何却做如此不耻的事情呢?我忽然感觉到了悲哀,我的眼前出现几张熟悉的面庞,那是我乡村的老乡,他们的笑是那样纯净与朴实。现在是怎么了?远在他乡,想媳妇了就回家吧。难道环境变了人的心也变了吗?
  我距离乡村越来越远,越来越远,直至找不着回家的路,在一片迷茫之中,我消失在城市的小巷里,乡村的小路,通向朴实,通向善良的路布满了荆棘,我不敢去走,所以我一转身,背向土地,面向高楼,叹息,叹息……
  
    三、在城市的边缘徘徊
  
    我行走在城市的深处,呼吸着城市的空气,在我感觉我渐渐溶入这个城市之中时,我真的成为了城市人。我却常常怀疑自己,感觉自己的内在本质是用木做的,而不是钢,是柔软的,而不坚硬,是温暖的,而不冰冷。
    当一堵冰冷的门把人置之于外时,你此刻会想什么呢?我蜗居在自己的天地里,甚至连左邻右舍是谁都不清楚,你微笑着向人打招呼时,冷不丁会遭到白眼,你会被怀疑为别有用心的人,所以现在我学会了明哲保身,不惹事不生非,不多言语。在乡村的时光,周围人都象亲人一样,家里没人时,跑到邻居家拿起筐里的东西就吃,话还没说完一个窝头或一块地瓜就已经下肚了,飞跑出去,身后留下爽快的笑声,和一句这孩子的怜爱的叹息声。
    城市里两点一线的轨迹似乎无法改变,家至单位,路边是绿色的冬青与一些常绿的植物,这是眼中一年四季的风景,随着季节变化,风景也有所不同,春天来到时,星星点点的火红色玫瑰点缀在其中,艳而美。丁香花开时,象一抹粉红色云彩,如梦如幻,城市里的颜色越来越艳了,一点点向乡村靠近。十分钟的路程每天来来往往地走着,一年来不知走过多少次。匆匆走过,无心看风景,眼前晃动的是一张张熟悉而陌生的脸,微笑着面对,不知道冲着谁,一路走来的笑容有些勉强,但一天天就这样面对着。
    我不知道城市里还有什么,有我们乘坐的公交车,还有一位年迈的老人,站在公交车上摇摇晃晃,随时都会摔倒,有怀孕的或抱孩子的女人,艰难费力地维持着平衡,而此刻座无虚席,却无一人起身让座。
    城市里有快得不能再快的生活节奏,时间如海棉里的水,无论怎样挤都无法挤出早看日出晚看夕阳的空隙,生活象上了发条似的,紧张得人不知所措。
    还有我们的孩子,望着孩子被沉沉书包一步一步远去的背影,生命从这个时候开始加压,一点一点,不知不觉中长大着,童年也就这样渐渐地消失了,童年的快乐不知被挤压到哪个角落去,有句话这样说,100分的童年等于100岁,细细想来,很有道理,乡村的童年,童年的乡村,在女儿的童年里不会留下一点点影子,在她的心里只有城市,只有紧张的童年与没完没了的作业。当我看到坐在门坎上望天的山里孩子,我竟然是如此羡慕,这些孩子的童年虽然简单,却也快乐无尽。
    我坐过无数次火车,这些火车的起点是城市,终点依然是城市,而沿途的风景却是最美的,一闪而过的乡村风光,常把我带入一个暂新的境界,而我却很少买车站上的东西,我对此没有充分的信心,在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站台上,我看着叫卖的生意人,只是看着,听着他们的叫卖声。而前段时间坐车去一个小山村,秋季了,山里的果实熟了,红红的柿子挂满了枝头,坐着大巴车欣赏着风景,看到路边山里人摆的小摊,看到了一位老婆婆,前面是红艳艳的山楂,一元一袋,趁着车停的空儿,从窗口处买上一袋,还未等找到零钱,老婆婆的山楂已经递了上来,忽然有了一丝的感动,如果车上人不给钱呢?老婆婆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她朴实的微笑着,伸着的手期待着。山风纯朴呀。
    在城市里要戴上面具,防尘也好,防风也好,要学会保护自己,在城市里工作不容易,不能随意说话,否则会得罪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人报复。这样很累,但大多时候必需这样去做。
    在城市里生活着虽然很累,但我不能远离城市,因为城市有我所需要的物质,琳琅满目的物品极大丰富,还好在这个问题上我不必太去花心思计算应该买什么不应该什么,甚至可以随心所欲地花掉很多钞票,当提着大包小包回到家时,一时的欲望得到满足,而静下来时却感到自己还是那样空虚,渐渐的只有用购物来填补心灵的空隙,短暂的充实也好。
    在城市里有很多娱乐方式,电脑电视甚至各种丰富的活动,但自己还感觉那样无聊,刚拿了书又扔了去,心是这样浮燥,不能静心阅读,每一天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生活着,又有什么目标,总盼着时间快些过去,又总是嫌时间太快,城市里人心难测呀,我在城市里行走着,不用去想什么目的地行走着,生活在行走与忙碌中间。
    当一个人的时候,我孤独地幸福着,我可以想象很多,比如乡村,比如大自然,还有很多很多难忘的童年。
    我的思想常常在城市与乡村间游走,无边无际,毫无规则地漫想着,我看到了初升的太阳,在度过一个失眠之夜的清晨,我精神抖擞地起身,去做我应该做的事情。
  
    四、心归何处
  
    我不属于乡村了,我也不完全属于城市,我的心常常漂泊着。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我的乡村小院,院子里爬满了绿藤,上面结满了碧绿的豆角,透过叶子的阳光,五光十色,绚丽多彩,我眼前无数只蝴蝶在飞舞,多么美的意境啊,摘下一只豆角,清清淡淡的,蔬菜的味道,泌入心田……
    我抬头望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天上飞翔的鸟,偶尔会有飞机从空中飞过,我坐在门坎上,望远方,听到乡村里风吹枯叶发出的瑟瑟声响,用心去听,也会听到大人呼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似乎是从另一个世界传来的,意味深长……
  


转自: http://www.icpdf.com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4 - 2025 cnrr.cn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
Processed in .01758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