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华夏网·艺术论坛 http://bbs.cnrr.cn/

中国大赛网是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南越王墓

1楼
haocnric 发表于:2009/6/2 22:02:57

十多年前,南越王墓建成博物馆,只展出出土文物,墓区还没开放,我对文物不感兴趣,没留什么印象。前几天有朋友提议去看看,我还有些犹豫,想想,当是陪朋友吧,谁料到,感觉是这么好。
  
  我现在也不懂文物,但毕竟再不是目中无物了。读了点书、和自己比,没啥文化、和别人比,却爱当南郭先生,充充叶公,名言附庸风雅,但这次给我印象最深的,或者说最令我感兴趣的,却不在文物,而是墓本身。我不知墓区是什么时候开始开放的,反正现在已经开放,我们可以走到墓室里东张西望,甚至这里摸一摸,那里摸一摸,当然,墓室里早就空无一物,只徒四壁。
  
  墓室不大,长宽不过十多米,合一百多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包括前室和东西耳室,后部分主室、后室和左右侧室,共七个室,全由石块垒成,上盖石板。前室和主室前均有石门,东西耳室和左右侧室原有木门,现早已腐朽,只有掉在地上的门环证明门曾经存在。整个墓的样子,极像一个早字,“旦”字为墓室,其中日字为后部分,南北向,一字是前部分,东西向;前宽后深,前小后大。一竖便是墓道。
  
  从墓道进去,跨过石门,便进入前室,这是一个二三方的小室,原来四壁上画满壁画,以红黑两色绘制的云纹,简单而古朴。这是唯一一间有壁画的石室。古人墓葬,讲究前室后寝,前室就相当于大厅,所以特别讲究;现壁画可能移到别处保存,只看到粗糙的石面。据介绍,前室和墓道里,均有一名殉人,旁边还有兵器残片,可见是守墓的卫兵。在前室殉人旁还找到一枚印章,文为“景巷令印”,估计是一个太监官员。东耳室出土的文物以乐器为主,有整套的铜编钟,整套的石馨,还有各种各样的小乐器。西耳室出土文物最丰富,估计是收藏墓主生前喜欢物块,尤其以铜鼎最多。主室是放置椁棺的地方,一椁一棺皆朽,椁四面有铜环。
  
  墓主是南越国第二代王赵胡,身穿丝缕玉衣,上下还铺满许多大玉壁作为陪藏,其中一块是目前出土最大的玉壁。玉壁是六器之一,极为重要,是汉前主要礼器,在汉代是皇王最重要的陪藏用品,汉后才渐少使用。汉人迷信,重视厚葬,设有东园作坊,专门为皇帝和诸侯王制造金缕玉米和黄肠题凑。中山王刘胜墓出土的金缕玉衣世界闻名,就是其中的精品。南越王身上穿的却是丝缕玉衣,所谓丝缕,就是穿玉的线是丝线。按规定,帝后是金丝,王侯是银丝,将相是铜线,按南越王的地位,应可穿银缕,但却是丝缕,而且玉衣的玉石质量参差不齐,玉片上的穿孔更是大少不一,手工较为粗糙,所以专家们估计,这玉衣不是西汉东园制造,多半是南越国自做的,很可能还没得到当时汉武帝的同意,所以只敢用丝缕,连铜丝亦不敢用。
  
  金缕玉衣又叫玉匣,汉代开始流行,三国魏武推行薄葬,后世遂止,所以是汉代特有。到目前为止出土二三十件,丝缕玉衣却只此一件,堪称孤本。主室陪葬品还有许多玉石精品,由中一只玉角杯,玉衣晶莹,雕刻精良,是极品。还有几枚金印,有名章,有玉玺,也正是凭这些印章确实墓主的身份,无论是作为艺术品,还是历史文物都非常宝贵。右室是夫人陪葬室,共有四位夫人,也发现了若干印章。左室大部份是炊具,还有六位殉人,估计是厨师,没棺木,是直接放在地板上的。后室最小,放着零星事件。有五石散,还有禾花雀。可见广东自古就是爱吃之地,而流行魏晋的五石散,早在汉初就已经出现,也印证了秦汉帝皇爱求仙问道,奢求长生之术。
  
  墓室大致情况就是这样。我们再看看南越王墓穴本身有啥特点。我们知道,在汉代流行的是竖穴墓,也就是在平地向下挖墓穴,然后上堆高大的封土,帝王的封土很高大,呈方锥形,名方上。有名的秦王陵,封土原高百米,现在还有四十多米高,宛如一座小山,不知道的人,还会真以为是山,那其实是用人力堆成的夯土,不是山。横穴是以山为陵,唐代最流行,西汉时只有汉文帝取用横穴。还有,墓室也名椁室,西汉多是以堆木为墓壁,称为黄肠题凑;黄者是黄扬木色,肠者因为墓室有前后,左右侧室等多室,曲折如肠,凑题我现在还没弄清楚,估计是上面有画吧。东汉之后才流行以砖石作墓壁----我估计是到东汉砖才大量烧制吧----现在出土大量的画像砖石,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所以,金缕玉衣和黄肠题凑是西汉帝王墓的标准。赵胡死在汉武帝时期,按常理,他的墓室应为竖穴上面有方上的木椁室。它确实是竖穴式,但却建在山上,以山为陵,没有方上,而且不是木椁室,而是在当时十分罕见的石椁室。南越王特别就在这。
  
  本来,以山为陵用横穴方式显然比竖穴更方便,可能是当时横穴不流行,所以才出现这样杂交式吧,但也有可能本来是想用横穴式,是象岗岩石太稀松,而主室太大,有倒塌的危险,所以就才改用竖穴,减轻墓室的负压。东西耳室较小,就直接在前室两边向山体挖洞,也就是说东西两室顶上是山的岩层,而其它实是填土泥层。至于为什么会不取用流行的方上,而以山为方上,这样做,我想是出于保密考虑。封土是人力堆成,方上是无中生有,太显眼了,以山为方上更容易瞒天过海,易掩人耳目。南越王墓所在的象岗,本来是越秀山一个小山岗,本来就是山,正好适合。
  
  我这样猜测可是有根据和证明的,南越国开国武王赵佗,就十分注重墓地的保密,出葬当日,全城戒严,疑棺从四门出,时人莫知真假,故南越人一直不知赵佗葬在哪里,赵胡有样学样也是理所当然的。别以为他们多疑,其实是有先见之明,陪葬多,自必惹来盗贼。这不,东吴的孙权为了盗宝,专门派五千士兵到广州访寻南越国王墓,结果年余无所获。东吴去汉初不过三百年左右,已经无迹可寻,可见其保密做得好,也说明这种方式的成功。要不是1983象岗搞基础,被挖掉近二十米,才让这深埋二千多年的古墓暴露,只怕会永远不为人所知。但直到现在,南越国开国之主赵佗墓,还是没有发现。至于为什么不用木椁室,极可能是南方潮湿,木材易朽,而且石室防火防盗更好,所以就用石垒吧。
  
  现在,我们要是细心打量墓室四面的石块,会发现这些石块打磨得极为粗糙,许多只有三面稍为平整,大部分都凹凸不平,而且石块也大小不一。因为石块表面凹凸不平是大少不一,常常造成石间间隔大,便补以小石块;垒法也堪为凌乱,本来应是大石在下,小石在上,这样才稳固,竟然常常是大石在上,小石在下,甚至有时上下没有错缝错垒,一条大缝从上一直生到下,一堵墙像断成两段,显然欠于安排。如果你看过定陵那平滑如镜石面,大小一致石块,你就会觉得南越王墓的简直就称不上石块,只好叫石头了。却恰是这点,真实地反映当初的生产力低下,建城建房多是夯土,砖石使用情况极少,故垒砖彻石的手艺较生疏,而石块的粗糙,更反映出使用工具的粗糙。
  
  西汉初,南越地区还处在原始和奴隶社会,南越人还过着刀耕火种的阶段,别说铁器,就是青铜器也不多,生产力极之低下。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一群状似现在印地安人一样的落后土著,拿着铜器,甚至是石器些粗糙的工具,吃力地取石、打磨,你说多困难。南越王墓由七百多块石块组成,前室顶石还是一整块的巨石板,足有三四方,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别说精细,能做成现在这个样子,已经很了不起了。别以为我说笑,这绝对是真的。岭南直到六朝时代,才能铸铁,之前一直是靠中原输入。吕后曾因为禁止向南越国输入铁器和牛马,引发南越和汉间的战争,结果汉兵不能越岭,南越国声威大振。但别忘了,南越王所以能建国,有能力抵抗中原,除了五岭的天险作屏障,靠的是原守南越的五十万秦军(据说这么多,我看是十来二十万吧),南越国越来越不行,说得不好听,其实是靠南下的中原人,包括军民作为输血供起来的,本身国力和经济是其极低下的。所以当这些秦军相续死亡,无以为续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南越国实在太落后,不得不依靠中原,为争取铁器不惜和汉发动战斗,是没有退路只能铤而走险,所以就算战胜赵佗还得向西汉称臣。不服,行吗,你说。
  
  按理说,我见识过定陵那又大又漂亮的地宫,像南越王这样又细又粗糙的地宫,理应不会引起我太多的惊奇或兴趣。就偏偏是这粗糙的墓室,对我有着极大的吸力。可以这样说,定陵不算难得,南越王墓才算难得。文物的价值,有艺术价值,也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不一定是唯古是好,但历史价值多是越古越好,但无论哪一方面,南越王墓并不比定陵差,更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定陵的壮观和精美,给我的是惊叹,而南越王的原始,却有说不出的神秘,更能诱发更多玄思和想象,仿佛将人带到了远古蛮荒的年代……
  
  南越王墓的发现,出土了一大批精品文物,让我们了解二千多年前岭南地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的概况,意义重大。我所知甚小,只能说些皮毛,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资料看看,或亲自到越秀山旁的南越王博物馆一游,绝对是值得去的地方。另,史书上记载南越第二代王,曾自称文帝,叫赵胡,出土有“文帝行玺”金印,但名章却作赵眜,历史学家认为是一人两名。
  
  累了,不说了。
  2008-01-07
  


转自: http://www.manyrose.com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4 - 2020 cnrr.cn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
Processed in .02930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