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华夏网·艺术论坛 http://bbs.cnrr.cn/

中国大赛网是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灌水]武侯祠的致命诱惑

1楼
haocnric 发表于:2009/7/10 11:11:31
武侯祠的致命诱惑
  李华
  
  
  公元234年,诸葛亮匆匆的北伐脚步最终停止在八月的一阵瑟瑟秋风里,定军山上一小小的荒冢成为曾经笑傲三国的诸葛亮的最终归宿。这位为蜀国鞠躬尽瘁的良相死后并没有得到他相应的待遇,即便是远在沔阳(今陕西勉县)的诸葛亮纪念庙宇,是在群臣的一再请求下才建造的。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后人对他的景仰与厚爱却如此慷慨。他是被唐玄宗列入历代忠臣的唯一的三国人物,一代英主康熙则在他的遗诏中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有资料显示,在清代,仅贵州境内就有18座武侯祠,分布于16个县市,而云南更多达34座,分布于31个县市。尽管这些祀祠大都已经灰飞烟灭,但人们对诸葛亮的纪念却不减丝毫。在现存的武侯祠中,成都武侯祠无疑是最具规模与价值的一座。
  我已经不记得上次去武侯祠是在什么时候了,但我确信那是在秋天。同样的秋天,1800年前,一代智者带着遗憾怆然离世,1800年后,我站在深幽的武侯祠,眺望那一片响亮地泻落于青石小径的清澈阳光,眺望那一方绿莹莹的沉睡了千百年的寂寞池水。快门就在那一刻被按动,镜头里还有片片泛黄的银杏树叶在飘飞。
  多年以后,我将藉着这张照片回忆与武侯祠有关的往事。因此,拍照有时也不仅仅是“到此一游”的虚荣,它可能是一条线索,在照片的背后,我们可以抓住至少可能触摸到某些消逝的岁月。武侯祠,它也是一条线索,透过那一道厚厚的将喧嚣拒之于外的朱门,我们可以洞悉隐在门后的诸多风云激荡的往事。
  站在武侯祠门口,那参天大树前立有一根直插云端的铁竿,顶端是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上面写着醒目的“诸葛”二字,它以沉默的方式诉说着一段尘封的往事,让人晃若置身一千八百年前的古代战场。
  在三国割据的时代,也许的确有这样一面旗帜高高飘扬在硝烟弥漫的天空,它见证过诸葛亮的意气风发,也目睹过诸葛亮的狼狈不堪。公元228年的冬天,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北伐,将只有一千余守兵的魏国边境小城陈仓(今陕西宝鸡)团团围困。志在必得的诸葛亮万万没有想到,蜀军以十倍于魏军的兵力却在些遭受了重创。二十多天后,因魏军主力前来救援,伤亡惨重的蜀军只得翦羽而归。
  这不是对诸葛亮的诬篾,而是一段真实的历史。这段蜀国历史上惨痛的记忆有利用我们正确评价诸葛亮,它让我们认识到诸葛亮并非神话般的人物。长期以来,由于民间传说以及《三国演义》的影响,诸葛亮留给我们的印象是:身穿大氅,手摇鹅毛扇,一幅成竹在胸的样子。忠心耿耿,神机妙算,几无败迹,诸葛亮在民间大抵是一个完美之人。
  通天晓地,预测未来,事实上这不过是小说家的呓语。在《三国演义》中,那些关于诸葛亮智慧超群的经典描写经得起推敲的可谓廖廖无几,且不说“巧借东风”“五丈原禳星”这些连小孩子也看得出其中真伪的谎言,即便“舌战群儒”“三气周瑜”“草船借箭”“空城计”也大多是空穴来风。
  据史学家分析,赤壁大战前夕,诸葛亮肩负联吴抗曹的重任来见孙权,他根本没有机会与东吴群臣见面,更不可能与他们发生口舌之争,再说,东吴那些自负的儒士怎么可能与一个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人争辩呢?“三气周瑜”更是无中生有,历史上周瑜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军事家,且心胸开阔,赤壁之战他居功至伟。《三国志》记载周瑜,“性度恢廓,大率得人”。之所以将其塑造得如此器量狭小,完全是为了烘托诸葛亮。如果说,罗贯中为了美化诸葛亮的形象而将赤壁之战的头等功加在他身上倒也罢了,却不该抢了周瑜的光环还反过来踩人家一脚。“草船借箭”和“空城计”虽有所本,但都不是诸葛亮所为,前者是孙权的杰作,后者乃曹操发明(也有称是赵云对付曹操的)。据《三国志•孙权传》载,公元213年,在赤壁大战之后,孙权与曹操再一次兵刀相向。裴松之在注解此事时,引《魏略》称:某天,孙权借薄雾之掩,乘船刺探曹操军情。生性多疑的曹操见吴军军容整肃,不敢出战,只令手下开弓放箭,乱箭射在孙权的船上,致使大船“偏重将覆”。孙权便令人调转船头,以另一面受箭,直到两边平衡,方才还军。为了将诸葛亮塑造成一个超人形象,小说作者罗贯中不惜一而再再而三地张冠李戴,将别人的功劳强加于诸葛亮身上。以诸葛亮低调谨慎的为人,如泉下有知,恐怕也不会赞同这种冒功行为。
  诸葛亮其实是一个很懂得隐忍的政治家,他的政治生涯稳定而一帆风顺,但并不像《三国演义》描写的那样一出场就名动江湖。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把火在博望坡烧退了曹军,也烧出了关羽和张飞对自己的认同。实际上,火烧博望坡时诸葛亮还隐居于卧龙,这场战役真正的指挥者是刘备。火烧博望坡也并非烧曹军,而是刘备自烧营寨制造逃跑的假象,以诱使曹军追击,使其中埋伏。诸葛亮追随刘备,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多少重视,他的命运是在赤壁之战后才得以改观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也让诸葛亮开始崭露头角。
  在赤壁大战中,一等功臣周瑜不过被孙权稍稍提为“偏将军”,而29岁的诸葛亮却被刘备任命为“军师中郎将”,与大战前东吴统帅周瑜的军衔相当。不过,此后十来年里,诸葛亮几乎不曾率领过任何一支军队,也从未指挥过任何一场战斗,与《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大相径庭。《三国演义》“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鲁迅语),既然诸葛亮并非演义中那个羽扇纶巾谈笑自若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神话人物,那历史上的诸葛亮又是怎样的,他又凭什么得到后人如此多的赞誉呢?
  尽管罗贯中在塑造诸葛亮这个人物时,有太多的虚构成分,但诸葛亮对于蜀国的忠心却是大家的共识,他为蜀国鞠躬尽瘁的精神,以及他那种克勤克俭的品质,是让后人望尘莫及的。诸葛亮不是以他所谓的智慧,而是以他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当时以及后世的人们。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有感于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挑起了兴旺蜀汉的重担。他主张休养生息,致力于富国强兵,大厦将倾的蜀汉在他手上有了峰回路转的迹象。为了实现天下一统,他亲率军队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尽管终其一生也未能实现其抱负,甚至落得病死战场的结局,但丹心可鉴。像他这样的忠臣,在三国,乃至在漫长的古代中国,恐怕再难找到第二个。而诸葛亮的节俭也堪当后世楷模,史料记载,他的全部财产就是“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作为蜀汉位极人臣的核心领导,诸葛亮的清廉,实在让人感慨系之。
  关于诸葛亮,恩师聂作平在新近出版的《武侯祠——逆光中的神殿》一书中称:“他只是彼时一个被儒家文化浸染了心灵的知识分子,他恪守着他那个时代的道德与人格,他坚持着他内心深处的金属般的承诺与禀赋,他书写着我们已然无法读懂的他的光荣与梦想。”
  不管历史上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历经千年时光的沉淀之后,他已经被抽象为一种智慧和忠诚的符号,人们祭奠诸葛亮,其实也是在祭奠内心深处理想化的人格。在武侯祠内三义庙后有一戏楼,这里曾经上演过许多以诸葛亮为主角的川剧。当诸葛亮已经被时间风干成一尊冰凉的塑像时,他的灵魂却将在这戏台上一次次复活。
  武侯祠是一个巨大的容器,容纳着陈旧的历史味道,容纳着我们对于那个业已消失的时代的全部想象,也容纳着我们那一颗在世俗中苦苦挣扎的凡心。
  所以说,到武侯祠旅游,不单纯是一种游山玩水,也是自觉接受一种心灵的薰染。
  所以说,哪怕武侯祠没有那些后人营造的人文胜迹,她依然对普罗大众有一种致使的诱惑。
  


转自: http://www.icpdf.com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4 - 2020 cnrr.cn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
Processed in .0195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