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戏剧家。他执笔写过《范进中举》、《沙家浜》,创作过《梁红玉》、《裘盛戎》。在他生前曾发表了大量的以追忆故乡风情、怀念中国文化传统的小说、散文,如《受戒》、《异秉》、《大淖记事》、《故乡三陈》、《故乡的食物》、《故乡的水》、《故乡的人》、《鉴赏家》等。
记得大一的《写作》课上,老师讲授论文的写作,重要的一点是对相关材料的占有。我突发奇想,写一本关于汪曾祺的书。从此,我的课余生活大多数泡在图书馆、资料室,这些难忘的大学生活构成了我人生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最早读到汪曾祺的书是漓江出版社的《汪曾祺自选集》(再版时更名为《受戒》),也许出于对家乡文化和作家的珍爱和自豪,这本书成了我放在枕下“长相厮”而又蔚藉我精神的食粮。后来,江苏文艺出版社请研究汪曾祺的专家、著名评论家陆建华先生主编《汪曾祺全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许多人研究作家提供了捷径,更主要地是为那些厮爱他作品的广大读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可读文集。准确地说,我是从读《汪曾祺文集》的作品走上文学之路的,而促成将他的文集翻了许多遍,除了教我们文选课的两位先生的特别推荐外,更重要的是作家作品所涣发出的独突的文学魅力在吸引着同我一样的文学青年。全国大大小小的作家作品研讨会上,许多像汪曾祺同年代的作家被文学史所遗忘,恰恰有人常常提起汪曾祺,像王安忆、苏童这些著名作家毫无讳言的说是“汪曾祺的小说影响了他(她)”。说是小说影响了他们,不如说是汪曾祺作品中所荡漾的那丝淡淡的、那股浓浓的内在情韵在启迪着许多年青作家的创作,原来“小说是可以这么写的”。
汪曾祺是一个绝对真诚的人。“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桥边小说三题》后记);“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关于《受戒》)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越是久远的事情越能唤醒一个人的意识,这种意识是真实的,由意识透视的心理空间必将深而广。正是这以“真”的主体创作意识、深而广的思考模式和独突的文化视角构成汪曾祺小说(还有其它文体)较强的审美意识、认知水准;作家所居地的民俗文化、民风民情,以及作家较强的艺术修养,这些东西一起构成汪曾祺作品的风景区。汪曾祺一生长时间呆过三个地方:童年时期的高邮(祖籍)、读书期间的昆明、写出较多作品的蒲黄榆(北京)。汪曾祺1920年出生在高邮城内东大街,他19岁离开家乡。留在作家心灵深处的便是对这些逝去生活的美好追忆,尤其是那浓浓的思乡情结在不时的催促着他在梦中(《大淖记事》),改变不了的饮食习惯(《故乡的食物》)、家乡人的约稿下打开记忆之门,追叙往事。在故乡有他的亲人(汪曾祺的继母),有他的“初恋”情结,还有童年的伙伴、高邮的文游台、西湖,界首的茶干……以高邮为背景,以故乡人为原型,写家乡的风物人情。所有一切的构勒与描绘而组成了秩序井然的“人工风景区”,这是一个人道抒情者最扣人心弦的五线谱,是汪曾祺人作为中国传统文人对理想皈依的家园的向往,这里的人、事、物烙上了作家灵魂真正舞蹈的独突的印痕。
高邮是一个文化渊源的地方,算得上是块风雨宝地。蒲松龄在《高邮月课示》中说“高邮文物,号称名区。”秦王子婴便在高邮。北宋出了一个风流倜傥的婉约词派代表──秦少游。而且历史上这个地方还出现过两年大人物,一个是张士诚,一个吴三桂。汪曾祺不无自豪地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家乡于六十年出了两位皇上,──吴三桂后来是称了帝的,大概是有点‘王气’的。”(转引自胡河清的《汪曾祺论》)这并不是说,汪曾祺沾上了这点霸气,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个恬淡、平和至极的人,一生都是付“顽皮”、洒脱的个性。“建华:你最近给我的信都收到。鸭蛋收到,谢谢。高邮鸭蛋还真是名不虚传,其特点是肉质细腻,味道浓,──虽然现在的鸭蛋没有过去的油多了。偶有客来,煮几个给他们尝尝,无不称赞。本想留一部分送人,不想吃得差不多了。鸭蛋已快吃完,信却没写,真不象话。……”这是作家写给《汪曾祺全集》的主编、《汪曾祺传》的作者陆建华先生的信。从信中,作家对故乡的食物是情有独衷的,而且善待客人,最为重要的就是闪现出作家人格深处的幽默和恬淡。作家就曾经以《自得其乐》、《随遇而安》等题写出作家的这种心态,尽管他也不得不说:“随遇而安不是一种好的心态,这对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会产生消极作用的。这种心态的产生,有历史的原因(如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本人气质有原因(我就是不是具有抗争性格的人),但是更重要的是客观,是“遇”,是环境的,生活的……中国和知识分子是善良的。曾被打成右派的那一代人,除了已经死掉的,大多数都还在努力地工作。他们的工作的动力,一是要实现自己的价值。人活着,总得做点事。二是对生我养我的故国未免有情……”
高邮除了人文历史,还有盂城驿、文游台,浩淼的西湖,精美贡品──界首的茶干、董糖,以及今天仍然屹立着的镇国寺塔。高邮经济水平并不算发达,少了大规模地工业开发、高楼大厦的栉比鳞复,相反却保护了许多自然景观。这种静止的风景恰恰给了汪曾祺宁静的修养,敦厚的文化底蕴。如果一个城市给作家仅仅是一些历史的碎片,那绝对不会产生大的作家,作家只有将这些静止的东西转化为对人的思考和关怀,呈现出的作品才会产生动人的艺术感染力。汪曾祺的创作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点,他为文学史留下了不朽的杠鼎之作《受戒》、《大淖记事》等等,许多外国的大学把《受戒》作为汉语文本的范文。
小巷依旧,人情依在……
转自:
http://www.51dz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