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华夏网·艺术论坛 http://bbs.cnrr.cn/

中国大赛网是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灌水]我的王安忆情结

1楼
haocnric 发表于:2009/8/14 9:20:44
我的王安忆情结
    
    快二十年了,我一直在跟踪着王安忆的文学脚步。
    这或许是一种近乎是一种神祗般的崇拜,一种惯势,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而我的个性本是极少崇拜什么的。很有一种微妙的意味。
    这么多年来,只要一看到她的专辑或在文学期刊上发现有她的文字我必定会买的。有时甚至顾不上等到家便在现场贪婪地阅读起来。有一次去图书城本是为找别的书,却在正前方的宣传处发现了一本她的专访,便拿起来到一边阅读,一下子沉浸进去,细细看来。再抬起头,时间已到了晚上,才想起而我办的事还撂在一边……
    她的作品为什么会对我产生这么大的力量呢?我想那一定是有某种近乎魔力的东西在里面。在一本她的集子里她说的两句话对我印象深刻。“文学是什么呢?它是一种悲壮的抵抗。”那么,她在抵抗什么,又抵达的是什么?她说,在我们的阅读经验里,是有点象一个耐心的撑船人,一个永远不放弃的渡者,从此岸到彼岸,渡自己也渡别人,到更丰富更广阔的天地里去……
    是的,我们都是渡者。需要引渡,需要被别人导航。逝者如斯,水流绵延,天长地久,无始无终。
    最迷恋的是她的文字。她的文字的细腻流畅,对事物精道独特的描述,那从平凡外物中折射出的极端意蕴的联想与比拟实在是少有人能及的。而更重要的是,他不是很爱讲故事的那类作家。看她的作品,更多的你会得到某种意境和内蕴的体验和感受,一种特质的生命内核的领悟,一种诗意的感触,为一种时代,为一种人生,为一种命运而感叹而深思,还为期间铺陈尽致的,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流溢出生活的美而留恋忘返,让你落泪,让你感伤,让你长久沉浸其中不能走出。继而回头再进去同里边的场景和人物一起生活一遍。
    也许是因为太迷恋她的作品了,或者是她作品中辐射的江南尤其是上海这个地域环境给了我过深的印象,加上个人的某些跟这个地名有关的经历,使我更痴迷于中国这个最大的城市。我在向往它,我在回味它,不知是不是怕打破那份美好。我只是一直在远观,不得靠近不得深入。它变得越来越神秘,越来越风情,而我的这种情结愈走愈浓。
    作为一个女性作家,王安忆的创作并没有停留在纯个人生命经历和体验上。而是放大到人的普遍存在的对生命的困惑和追思这些问题上。尽管从她的作品里看不到政治的辐射,却能感受到人在特定环境中的求索与挣扎。让人感受到甚至看得到不息的生命脉搏的跳动。我想这一定是一种表达的功力下隐含的诉求。包括文学诉求与人生诉求吧。尽管我不大懂文学在世界范畴中的规律和作用,但如果从技术上和社会广义命题上的创作论,如果她的作品更广泛地翻译甚至那些大奖的评委们多一些懂中文的话,我想大胆地说,中国有望获得国际文学大奖甚至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她。至少包括她。就算是我的愿望吧。当然,这话一定会引起一帮人嘲讽。
    
    最早留给我深刻印象的是1985年。那时刚初中毕业。十分喜欢看那时兴盛的大型文学刊物。是那个中篇<好姆妈、谢家阿姨、小妹和妮妮>。尽管以前也看到过她的作品。比如《本次列车终点》,《雨,沙沙沙》等。但那时可能因年纪小吧,没多留意。而这回我却被她那淡然却近乎神秘的语言吸引。为那样的语气描述下的近乎畸形的生活所打动。而那个来历不明的小私生女的乖张怪癖的性情和行为吸引着我少女那敏感的心灵,而当时还附有插图,她的形象慌慌荡荡悠然不去。看了一遍又一遍,久久不能平静。可以说不是因为故事的动人,而是她的笔力。从此就有点刻意搜寻她的作品。之后读了长篇《小城之恋》我实在为那两个懵董、无知却纯粹忘我的年轻人那如饥似渴的**行为以及他们的悲剧震惊了。当最后那女的独自带着他们的爱情行为的结果——一对双胞胎女孩使坏似的不停叫着妈妈——妈妈——,她们的妈妈,那位曾经是窈窕多姿的舞蹈演员如今变成了一个臃肿女人的妈妈,只是一遍遍耐心地答着哎——时,我的眼泪希哩哗啦流了下来。这是轰动整个1986年的颠覆之作。包括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口水飞来飞去、墨水在印刷品上空飞洒。多少年中国文坛没出现过这么热闹的局面了。有人竟因此给她按了个**作家的头衔。想起来,实在是有失公允,令人气愤。这事件不大不小对她的职业生涯产生了影响。但底气沉着的王安忆并未因此一蹶不振。接着她又写了《大刘庄》、〈小鲍庄〉、〈六九届初中生〉、〈叔叔的故事〉、《黄河故道人》、《荒山之恋》、《流水三十章》等。这些我都设法弄来看了。非常好。依旧是那客观温和的笔触讲述时代和人生。我个人对《大刘庄》印象十分深。这也许跟年岁和当时的思想意识有关。那个在运动时期的大城市中十四五岁的单纯女孩,面对下乡还是留城里的迷茫四处跟同学会面。她们在说话,她们在做家务,他们在弄堂玩,在街上买小吃……那一系列场景都那么细腻平和。隐忍的流露折射淡淡的忧郁。那会儿我的脑海里老是出现那些女孩子貌似漫不经心却已经在命运里扑腾的奇异画面。《六九届初中生》让我看到了王安忆自己的经历和生活。从孩提到成年,在特定的环境下,在那无奈却活力向上时代唱出自己的青春之歌。很是流畅、感人。让我感动的还有《流逝》里的欧阳端丽和她的小叔子。作为特定环境下经历过来的人无论他有怎样的家庭背景,但作为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却是永恒不变,在或艰辛或平淡重复的日子里,他们历经了内心磨砺和挣扎,终于冲破俗世平庸,寻得了自己的人生。
    而却是《小鲍庄》的出现又引起学界此起彼伏的争论。但这回基本上是正面的,小说揭示的文革时的农村文化的沉郁哀凉让人心惊。淳朴厚道的小男孩劳渣为救一将死老汉而死,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良久慨叹。这部中篇被正式确定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从此她走出低谷,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九十年代后,王安忆的创作到了顶峰。〈神圣祭坛〉(理论)、〈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我爱比尔〉、〈乌托邦诗篇〉、〈伤心太平洋〉、〈人世的沉浮〉、〈屋顶上的童话〉、〈隐居的时代〉、〈姊妹们〉等等。大家都知道,这段时间代表她实力的自是〈长恨歌〉。这部长篇获得代表中国文学最高奖项的茅盾文学奖。我是九七年看的这部小说的。令我最为震惊的是她对生活细节景致的描写。实在太神奇了。我认为她的故事基本是靠这些对细节的透视和展现和吸滤来传达的。那一点烟尘、一段小巷、一片楼层后的背景、一件旧衫就是上千字的铺陈。而且毫无缀饰感,对你引发的却是极致的联想、丰富的内涵、柔美无边的意蕴。以次来深入到主人公的内心和命运,让大家看到盛极一时的上海小姐的生活状态和走到年暮凋零了的上海小姐的生活面貌之对比,不能不感伤不能不遗憾,陡生悲凉。
    而〈我爱比尔〉又是一部新实验小说。这是她的依次“例外”。除文字外它的故事架构却是别致奇异的。这部长篇是她第一次将笔触落到一个由艺术创作者沦落到风尘女的叫做阿三的女孩身上。尽管长篇〈米尼〉中也触及到这类主题。但那毕竟是一种偶然。是写一个女孩为了爱而不顾一切的人生冒险,由惯偷到,直至个人的毁灭。这依旧是一种社会或城市内部的问题。而〈我爱比尔〉中的阿三却超越了这一切。“其实一切都是从阿三开始的”,不知是出于俗名还是一个暗喻。“一个中国女性和外国男人的故事。”——海南出版社为该书的广告语。写周庄,写老弄堂,写老浦东,写一个恋爱中的女孩。这一切都是王安忆早已驾轻就熟的。只是这一次是写比尔。虽然很可笑地加了一句“我们不能和共产党国家的女孩子谈恋爱”的托词。巨大的障碍横在我们面前,爱情不再是本质的了,甚至不是基于感官和肉体。最初的激情浪漫全被丑陋的思维和现实的冷漠而推翻而覆盖。可怜的阿三,不能自拔的阿三只有背弃命运,走向无边的道路,而彻底毁灭。想弗吉尼亚。伍尔夫评价〈呼啸山庄〉“它用爱情做材料所建的那个东西,其实已经不是爱情……有爱却不是男女之爱”。甚至不是三角系列的那样的一种纯粹的爱欲活动。却是王安忆细致的描写,我们可能会怀疑“第三世界”处境等类似的意思,而无法单纯地理解阿三骨子里的光与热,她的坚定的恒心。这却是个细弱、纤巧的女孩。谁也无法猜测阿三入狱后的命运。作者也不能。但故事的结尾,正如鲁迅的〈药〉一样坟头搁上一个花环。〈我爱比尔〉的结尾山路上出现的处女蛋是不是一种隐语?这样的结构实在是奇巧的。
    对于貌似诗歌理论又象小说的《神圣祭坛》,我也钟爱有嘉。战卡佳,项五一,两个追求先锋生活的男女,面对诗歌与爱情,他们没有找到出路。项五一温柔善良的妻子的存在是不是一个刻意的安排?这种结构很是值得回味。
    进入二十世纪后的王安忆,她的创作显然更是沁熟于心。并且不再是激情的简单宣泄,而是沉着的观察和静静的叙述。因为大家看到了的是一个冷静的王安忆,着意关注普通人生活的王安忆,笔锋越来越专注于自然和社会的王安忆。“和自然靠得更近,劳动和收获直接从自然中攫取,它所受到的制约,因是从自然状态中生出,就有了一种神性。成为了仪式,因而具有了审美的性质”——王安忆语(《北京文学》2000年1月)。从不经意的平朴的叙述中一点点浸润到主人公的命运和它之外的东西。近年王安忆出了不少短篇,都是那么随眼随心所看所感,不动声色却信笔勾画了一幅幅人间风貌,似素描又是浓墨,清晰却模糊,粗犷却妩媚。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可以看得出,她仍是以极认真的态度创作的。
    最让我感动的是去年发表的长篇〈上种红菱下种藕〉。这部“调子极类牧歌而又接近于风”的长篇被钱理群先生给予极高评价。说她一直处于寻找和发现中。小说讲述了江南古镇的古朴与变迁,讲述了村镇生活的清新素雅以及伴随新变化而带来的淡淡哀伤。寄宿别人家的小女孩秧宝宝如何经历日常的被关爱和被排斥,她的小女孩时期的脆弱的友谊,她的对老家老屋的怀恋,对孤寡老人夏公公的感情。上种红菱下种藕的歌谣,在公公口中多次出现,那种沧桑与落寞,无奈与哀愁却坚忍而无畏让人悸动令人沉浸。当小女孩最后看着老爷爷独自坐在夕阳下唱着那首歌谣落泪时,我也泪流满面。
    这就是我心中的王安忆。她给我带来无数的美学感受和快乐的记忆,这是人生重要的积淀和财富,甚至于文学的意义,她对我都是无穷的。只要有可能我会继续关注她。因为她是不会停顿的。这是她自己的定语和事实的证明——我们回到了原地,是为了重新出发,走得更远,所以我们必须积聚起力量,奔跑起来,以致飞上天空(王安忆《无韵的故事》)
    
    RIBE LI
    2003/12/28晚
  



转自: http://www.manyrose.com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4 - 2020 cnrr.cn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
Processed in .02100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