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写作的拥护者
——单保伟散文集《在原点挪动》序
谭延桐
油头粉面和蓬头垢面,一直都不是我的喜欢,因为我这
人从小就厌恶粉饰和邋遢。对人是这样,对文也是这样。单保伟的文字既不粉饰也不邋遢,一下子就把他的文字和我的心灵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近得就像此刻我眼前的屏幕和我眼睛之间的距离。这时候,我不可能不想到“本色”、“质朴”、“亲切”、“温暖”之类的词。保伟的文字,把这些词的涵义都一网打尽了。无疑,这是一种本事,就像渔民网住了许多大鱼一
样的本事。
一位作家没有一点儿本事显然是不会凑效的。作家的本事,更多的时候就体现在网住一些词的具体涵义和引申涵义上,比如安德列•别雷网住了“哲理”和“象征”,穆•卡•侯赛因网住了“思想”和“超越”,罗兰•巴特网住了“文本”和“符号”,亨利•戴维•梭
罗网住了“自然”和“诗意”,尼采网住了“闪电”和“火焰”,奥修网住了“生命”和“智慧”……网住了,那它就是自己的了。既可以用它来烹调意味,也可以用它来烹调意境。反正意味和意境都是一些好东西,人人都喜欢的东西。这个,保伟显然是懂的,要不他也不会埋下头来,像个经验丰富的厨师那样,哐当哐当地烹调个没完,并乐此不疲。尽管,他所烹调出来的并非山珍海味,却和山珍海味一样可口,一样耐人寻味。肯定,这就是保伟自家的本事了,说是看家本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说到了这儿,我就必须强调一下,朴素和朴素其实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表面朴素,内心却极不朴素。而我所看重的,却是朴素的统一,即外在朴素内在也朴素。保伟无疑就是这样的。正是这个“无疑”,使我们从地理意义上的乡友成了精神意义上的乡友。并且,让我从他的文字中,嗅出了精神这个故乡的一缕缕气息。这些气息,让我感到实在,真切,感动,并且找到了回家的感觉。
我还想说的是,朴素和高贵并不矛盾。我所见过的真正高贵的生命和文字,往往都离不开朴素。上帝肯定是朴素的,他的心灵却极其高贵。朴素是一种情怀,高贵是一种精神。朴素和高贵达成了真正的一片,气质和魅力自然也就来了。从保伟的文字里,我一下子便捕捉到了这样的一种气质和魅力。
是的,保伟的文字是一些实在的文字,没有半点儿虚伪和造作。在这样一个虚伪和造作的年代,我们需要这样的实在。实在其实也是一种美,只不过是,人们越来越被假相分散了注意力,不再珍惜这样的美就是了。越是这样,我们就越是要突出实在,彰显实在。也只有这样,才会多一些富有实力的生命和文字。
保伟的文字一再地告诉我,他是一位孝子,赤子,善良的人,诚恳的人,懂得感恩的人,知道牵引自己的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事,还是写景,还是写别的,都透着挡也挡不住的情怀。我是一向看重这样一种情怀的。总觉得,情怀为先,在一切生命素质的前头。设若没有情怀,即使再有智慧,那也是十分可疑的,让人敬而远之的。
精神背景摆在这儿了,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保伟是怎样来具体展示的吧——
“顿觉山里的雨中小巷是诗人,是画家”;“酒杯在他手里竟是那样地沉重,沉重得像是端着一段历史,端着这个用石头砌垒的家”;“我的那个老乡在市里混得不赖,头上挂的头衔多得冬天不用戴帽子、围围脖”;“生活帮我选择了那个小院,生活又帮助我走出了那个小院。小院使我有了特殊的思维”;“先辈们每到一个地方落脚把槐树栽下的时候,同时也把对老家的思念和牵挂栽到心里去了。栽到心里去的还有那刻骨铭心的痛”;“石碾是魔术师,能把金黄的谷子或者玉米碾成一缕缕青烟,连同金黄的岁月”;“我眼里,春天是从柳树梢开始的”;“春天是身体的发动机”;“城市里没有树是不可思议的,树是城市的衣裳”;“我给父亲点烟,父亲就用另一只手招着,我说你不用招,就像对客人似的。父亲依然我行我素。他实际上把我当成了客人”;“十八年是很快的,像一道可口的菜还来不及细细品就咽下去了”;“等这一切走远了,人们的心里就空白了”;“这个城市它在看着我时,用的是一种多么陌生的眼神。这陌生是庞大的,像这个城市不断扩展的市区疆域”;“两年后,石志友升入山东工程学院,毕业后,分到齐鲁石化。咱升入师范,然后,回到峨庄。从此,咱和他就像坐在跷跷板上,他坐在高的一头,咱坐在低的一头。咱始终平衡不过他”;“很多好端端的句子被他嚼得稀巴烂,在他没有章法的嘴里,横歪竖躺。”“弓着,是他的谋生习惯。玉米、麦子、豆子是咱爹的六儿、七儿、八儿。”“我是一封始终投递不出去的死信。城市的邮箱总是以“系统退回”的方式一次次告诉我:不再尝试链接。我把自己小心地存入发件箱或者草稿箱,一等就是N年。”“玉米叶晃了一下,割下一绺月光来。一只蛐蛐摆着舞蹈的姿势,娇小的翅膀像窗纱,筛着潮湿的土腥味。”“我抬起脚,踢出了一个层林尽染的明晃晃的金秋。”……
一直觉得,句子是有折射作用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就会折射出写作者的心灵世界。通过以上的这些我随意拣选的句子,就可看出保伟的审美趋向了。这种审美趋向,是一种自然的趋向,真切的趋向。正是这种自然、真切的审美趋向,使得搬迁到他的文字中的“乡村”和“城市”,总也不愿改变自己的名字。因此,我们不用多费力,就能认出它们。如果他写来写去,坚决就是不让我们认出它们,那他可能就白忙活了。
许多人都在掩饰乡村和城市的真面目,把乡村写得多么温馨美好多么令人向往,把城市写得多么繁花似锦多么令人沉醉,甚至有的还因此而获得了和苍蝇一样响亮的名声。保伟不,保伟对这点是相当警惕的。也只有懂得警惕的作家,才是好作家。看来,保伟是懂得这个的。反正,他是做到了。说实话,我最讨厌那些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所谓的作家了。对比之下,你就知道保伟的文字给我带来的是怎样的欣慰了。我珍惜这样的欣慰。
写乡村,写城市;写亲人,写乡人……无论写什么,保伟都不失热情和冷静,有时还不失机智和幽默。这也是一种风度,内心的风度。内心的风度之于一位作家,从来都是相当重要的。文本的风度,无疑都来源于人本的风度。
即使是在引经据典的时候,保伟也是保持着一惯的内心风度的。这种风度,与不张扬、不炫耀有关。也可能是,本色,已经把他给拴牢了吧,无论怎么跑也跑不出本色的掌心了吧,我在想。本色写作,是多么美好的写作呵。也可能,有人会喜欢浓汝艳抹的写作,可我喜欢本色的写作。窃以为,只有这样的写作,才不用处处去堤防,免得心灵受伤害,精神受污染。
说实话,我还从保伟的文字里读出了一种“愚”——这种“愚”绝对不是愚笨的“愚”,更不是愚蠢的“愚”,而是大智若愚的“愚”。这,我就更加放心了。太聪明的人,特别是那些精明得像顽猴的人,是绝对做不了文学的。即使硬是去做,勉强去做,也成不了什么气候;即使成了气候,也是莫明其妙的气候,让人难受的气候。而人们所需要的,却是好气候。保伟无疑是在创造这样的一种好气候。它的意义,就是我不说,肯定你也已经知道了。尽管意义盲越来越多,但识得意义的人还是从来都有的。
文学气候直接影响着文学环境。保伟显然是这种文学环境的保护者。他始终怀揣着良心和爱心,这就已经足够了。是的,足够了。从这样的一颗心灵里,是不可能会扔出让人蹙眉的文字来的。
还私自在想,保伟写人是很有一手的,如果他不写散文,倾心于写小说,也可能会写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小说世界来的。因为,他笔下的人物,都是活的,我是说活生生的那种活,活灵活现甚至活蹦乱跳的那种活。这种活,直抵肺腑,直指人心。就仿佛,让人看见了听见了一样。不欺骗视觉和听觉的文字——当然也包括心灵的视觉和听觉,无疑都是一些善良的文字,真诚的文字,友好的文字,让人放心的文字。
2007/6/3/南宁
转自:
http://www.icea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