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诺阿
有些地方,会在你一生中成为你永远的梦想,就象梦中情人。你可能永远去不了那里,永远也见不着她,但你却很难不去想她、思念她。一旦关于她的信息出现,你就会怦然心动,兴奋不已。
——塔希提,就是我的梦中情人之一。
最早知道塔希提,自然是因为保罗•高更。
当我刚刚开始如饥似渴地对西方文化以及它的象征——巴黎垂涎三尺生吞活剥的时候,他却离开巴黎逃到了塔希提,并
把她当作自己的世外桃源。
在读了《诺阿•诺阿》后,我立刻就把塔希提当成自己幸福之所在:那里风光迷人,女人美丽健康。更重要的是,它似乎是一个不需要多少钱就可以生存的原始而淳朴的地方。
“这里
的景物,色调明快而热烈,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过去作画,总是举棋不定,真是自讨苦吃。到了这里简单多了,看到什么画什么,不必多加计算,只要往画布上涂一块红、一块蓝就行了!在溪水中,有整块整块的金黄色流光,赏心悦目。还犹豫什么?为什么还不赶快把代表太阳喜悦的金色倾倒在画布上?”
四十三岁的高更是在不久前才决定要当画家的,他在三十五岁时才想到在周末的业余时间画画玩,但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想到“魔”会渐渐显形,并开始了它的行动,最后高更竟渐渐地真的走火入魔了。很快,画画就替代了他温馨的家,替代了他五个孩子,替代了他拥有的富裕,而是一头扎向自己的幻境中去了。魔只给他一个满足——画画,其他被剥夺得一干二净:没有钱。当然,他也就没有了一切。更痛苦的是,对于画家来说,当他的画能换来金钱时,往往是他去了另一个世界以后的事了。所以,高更到塔希提,既是为了在绘画上有所突破,更是因为那里生活费用低廉。
何况,高更还找到了自己的爱。
关于迎娶苔拉一段最为精彩,简洁而动人,塔希提人的淳朴历历在目。正是这个十三岁左右的女孩让四十三岁的高更脱胎换骨了,“苔拉时而乖巧、深情,时而任性、轻率。两种性格共存在身上,二者迥然不同,却以使人难以应付的速度转换着,乍阴乍晴,来的突然,去的更出人意料。她的性格并不是多变的,而只具有两重性:她毕竟是一个古老种族的女儿!”苔拉的青春活泼让高更“失去了日与时的意识,忘记了什么是恶、什么是善。幸福对时间是那样见外,以至时间的概念也取消了。”
但是,恶是不会眼看着善随心所欲的,它会主动找上门来。沉醉温柔之乡的高更好景不长,疾病、贫困,以及功成名就的诱惑促使他又想返回法国,但他买不起船票。
1893年5月才终于得到法国财政部长的特许让他乘二等舱回国。他带走的是六十六幅作品,留下的是哭了好几夜已精疲力竭的苔拉,“她坐在码头的石沿上,双腿下垂,两只结实的大脚刚刚触到下面的咸水。一直戴在耳朵上的那朵花,落在双膝上面,枯萎了。”耳朵上的花在这之前多次被高更提到过,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是“啊,她耳上戴着的鲜花正在倾听其自身的芳香。”
是鲜花,就有枯萎的时候,即使是生命依然存在。女人是鲜花,也就难以避免同样的命运。世外桃源也是不存在的,即使有也是非常短暂的。高更同样不是仙人,他在塔希提也摆脱不了追命的贫困和疾病,也抛弃不了成为伟大画家的“世俗”的欲望,在他田园般陶醉了不到两年之后,他终究还是离开了她——塔希提,以及苔拉。
但是,高更没有料到的是,他已经没有了回家的路。
回到充满颓废和矫情的世纪末的欧洲,他并不能获得什么。他满怀希望地向世人展示自己在另一个异域所感受到的美时,别人却麻木不仁,四十多幅画,竟可怜巴巴地只卖出十一幅!他彻底绝望了,他成了一匹来自热带的孤独的狼。他知道,这里不再属于他了。
1895年,高更又回到了塔希提。
但是,已经又嫁了人的苔拉来看了下重病缠身的高更,立刻被吓回到了丈夫身边。另一个十四岁的少女巴护拉做了高更的妻子,直到1903年高更在疾病和当地宪兵、教会的共同打击下离开人世。——当然,从高更第一次离开塔希提以后,他便没有留下文字了,他可能已经没有力量来抒情了,马拉把一切都给毁灭了。
转眼之间,又是一个世纪过去了,依然有日月,但天空已经不再透明;依然有大海,但人的欲望已经使它不再碧蓝;依然有花朵,但她已不在少女的发髻耳边,而在灯红酒绿之所!更主要的是,她再也没有芳香了,同样,我们再也听不到那些少女们青春般的歌唱“NOA NOA”了!
注释
1.诺阿:原文NOA NOA,毛利语,意为芳香,或真香啊!
2.《诺阿诺阿》高更著 郭定安译 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7年版 以下均引自该书。
3.魔,即梵文Mara,在印度译作马拉,汉译佛经作魔,或魔罗。佛经过多次转生,诞生在中亚细亚;他们的母亲在他们出生后第七天就离开人世。佛陀传经讲道,最后战胜了死亡与罪恶之魔——马拉。
4.引自郭安定译《诺阿 诺阿》 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7年第一版 第十七页。但我以为这句译的并不准确,“鲜花”作“倾听”固然新奇,可似乎不太贴切,而1987年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的同名书中,姚国强译作“她耳边的花此时正散发出诱人的清香”则太平淡无味。似应译为“啊,她的耳朵正在倾听鲜花的芳香”。当然,本人不懂法文,纯属臆想,请教于大方之家。
转自:
http://www.icea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