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深处的记忆。
俗谚: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可在麦客的儿时记忆里,月饼是干巴巴、硬梆梆的,很不喜欢吃,每次看到没牙的老者双手掬月饼,吃力地啃着干硬的月饼,脸上总带满足的笑容,很是不解,现在想来,啃得是对团圆香甜生活的的祝福。
现在回想,麦客的儿时中秋充满的是这三件东西:西瓜、荞麦凉粉、秋千。
中秋吃西瓜,大有深意,盖因取音于“喜”,取形于“圆”,取瓤于“红”,取子于“多”,意喻一家团圆、欢欢喜喜、红红火火、多子多福。随季节变化,进入农历8月,家乡西瓜基本下蔓,农人都忙着翻晒土地,准备国庆前后种麦了,中秋夜能吃上西瓜已算稀罕事。然印象中,大伯是种瓜能手,每年都种好多西瓜,八月十五时总会留一些,待月圆之夜,他偷偷将瓜拿出来,分成好多瓣,给我们这些馋嘴猫吃,尽管此时的西瓜已少了那份新鲜劲,但吃在嘴里,还是满口余香,兄弟几,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满是欢喜。然自古月圆人难圆,比比皆是,因边关战事,杜甫在中秋夜对他戍边的兄弟甚是挂念:“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战争的荼毒,令手足分离,祸害了世间的和平团圆。
荞麦凉粉,中秋食物最爱。荞麦是马草,其实磨出淀粉可食,性凉,有清热解毒、益心宽肠功效。所以小时候,常记,中秋当日,母亲总会做一大盆荞麦凉粉,待夜间凉了,镂出细条加醋、酱、蒜末、辣椒油拌着给我们吃,有些孩子不大喜欢吃荞麦凉粉,只因荞麦味微苦,父母一般都会哄着说:快吃了,冰口疮。关于荞麦冰口疮是有科学根据的,荞麦中含有某些黄酮物质,可解毒、抗炎,治口舌生疮。可麦客不用母亲哄,都好吃凉粉,那种凉凉的、滑滑的入口感觉真舒服,满足了孩子好玩的本性。所以,麦客一般可吃几小碗,直到肚子鼓起来,志得意满的拍拍肚子说:月饼就给你们吃了,我打秋去了。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不但美人喜秋千,孩子们更是欢喜秋千。在渭河谷底的农村,一年中,在中秋跟元宵都有打秋千的习俗。
儿时,每临中秋前五、六日,村里会选一处空地缚上秋千,其做法跟古人一样“植木为架,上系两绳,下挂横板”。一副高达十几米的秋千傲然竖起,孩子们的欢笑在秋千上就会飘荡月余。麦客最喜欢的玩法是立于横板上,双手紧握侧绳,在旁人推送的惯性中,在空中悠悠荡起,然后双手向外划绳,两腿屈伸有节奏的用力踩,秋千就会神奇的在空中上下翻飞,那种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迈在幼小的心灵里就被激发出来,然后肆无忌惮的笑声在空中回荡。当然这种玩法比较危险,大人们大都玩,不允许小孩玩,也只有小部分胆大的小孩偷着玩。
小孩一般都喜欢斗秋,不像大人们那样斗,看谁飞的高,而是坐在秋千上,然后用力荡出去,把一个沙包尽自己最大能力放到远处的地上,让对手荡出去捡,若对方捡不到,则你赢;若对方捡起,则再放出去,你就必须回捡,捡到你赢,捡不到就输。如此简单的游戏在贫穷的乡村也能玩得乐趣横生,多姿多彩。
荡秋千不但是孩子们的稚玩童趣,更是女子的闺房雅戏。李清照写其少女玩半仙之戏:“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一个活泼、娇羞的少女形象呼之欲出。而明代世情小说《金瓶梅》第二十五回“吴月娘春昼秋千,来旺儿醉中谤仙”中,对一伙民间女子的秋千戏描写,生动传神。吴月娘跟孟玉楼同荡时,有诗写道:“红粉面对红粉面,玉酥肩并玉酥肩。两双玉腕挽复挽,四只金莲颠倒颠。”直看的麦客面红耳赤,血脉贲张。
一阵秋风拽醒麦客,真是,秋风送爽好做梦。
转自:
http://www.ic37.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