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华夏网·艺术论坛 http://bbs.cnrr.cn/

中国大赛网是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灌水]塞上

1楼
haocnric 发表于:2009/6/5 10:27:04
塞上


一
       我想告诉你的,我无法逃避塞上,
       就如同无法忘却曾经拒绝我的姑娘
    想去塞上。多少年来总是放不脱自己候鸟般的习性,一次次远离,可心总想着回去。作一次长途旅行,去历史中走走,无法回避的也一定是塞上。正如从青藏雪域星夜走到东海岸边,左耳不绝的,是黄河船工的号子,右耳则是长江起伏的浪涌;又如是人生行旅,从黄口走到白发,卸不去的仍是当初加在肩上的行囊。那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言语的群落,草茎胡杨为舌,天空草原为腭,而大荒里的隙隙罅罅为喉咙。语言呢?长城窟里水冷,野马鬃梢上风寒,驿道上断续着的离歌切切,穹帐传出的琵琶声碎碎,风雪也拥埋不住。
   我始终对这些言语有种与生俱来的敏感。我想我或许前世在那里活过,每回听人说起,总会痴了神儿似的怔上半天;再不就是来世将要去那里,正像习惯行走的人,临行前总是要对着地图上陌生的地方痴想。我不想行得仓促,否则无法将纸上的山河筑建得完美。可人又告诫我:一生的时间来准备,还远不够充裕。可不是么,就连那塞上的月,由浊到清,也沉淀了千年。
   事实上我离那个世界很远,怕羞地不敢靠近,也担心被那里的人群拒绝,因为我还没学会骑马,还咽不下大口的烈酒,不信他们的神,更不敢唱着洒脱的歌子去篝火边追逐黑眼睛长辫子的姑娘。便只能惦起脚来远远地张望,搔首踟蹰。
  
               二 
       上苍替我选择在这块土地上出生,来供我张望,
  《汉书·地理志》中有关于它的最早记载:“交黎渝水,首受塞外。”
    “首受塞外”,是每年最真切的感受。每到春来,在遮天的沙尘风暴中,依稀能辨出塞外干草的蓬香;初秋,在流过村口的滦河水里,也可以触到砭骨的沁凉。滦河北通塞外,与内蒙古多伦境内的闪电河交接,如果说塞意三分:二分草木,一分流水的话,那我掬起的一捧河水里,也有幸占得了一分凉意。
   家在碣石山下,这里地属古幽州,碣石又为燕山支脉,几百年前,这里雪花曾经大如席子。如今,虽说是换了人间,可就算是沧海,在退却后,也会施舍下一汪水域供鱼类存活,拾起贝壳,放在耳边,也能闻到涛声。
   山的海拔,使它最先领略到塞上风云。那股子苍凉,将山石洗成深紫,浸个通透。山下有湖,湖水本来无名,只因为处在山的南面,人们便喊它作“碣阳”。秋风一起,湖水就变成怕冷的孩子,身体倦成一团,也像是陈年的佳酿,蒸掉了多余的水质,凝下的是冷碧如玉的琼浆。
   我的逗留,多半缘于这湖水,因为我发觉山只能诱人仰首张望,而水却可以预示给你许多沉淀的不曾知的东西,譬如时间,譬如记忆。每年的水落石出时,我都会给自己半天的闲暇,来这里,等着那位戎装的诗人归来,看他登山,又离去。
  
                  三
       我折下一段树枝,在河滩上飞快地记下:
       能以自身的存在而隔断两种宿命的,惟有长城
    我有幸登临过长城,这也是我与塞上距离最近的一次。那是位于承德与唐山交界地最古的一段。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已经不能再称作是“城”了,墙身委顿成一地碎瓦砾,被野草蔓没,只风过处,揭起一角来,才露出青隐隐的残体;能辨认出旧时颜貌的,只剩下山峰突兀处肃立的烽火台。可这在我的眼里却有着不可替代的完整和坚固。它的完整,正是在于它的无人理会的破败和无人践踏的荒凉。而它的坚固,则是历史早已证明过数次的不可逾越性。长城两边的群落,在几个千年的时间里轮翻扮演着征服者与被征服者、杀戮者与被杀戮者的角色,可世界总是在征战双方遗下一片尸骸后归为平静。塞意如潮,拍打在城墙上,又寂寞地退回去,塞外的风雪就这样连同它的荒凉,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被拒在门外。
   登上长城之前,坐在小船上,我和同伴摇过了好大一片长着寒苇的水域。水色很深,随山谷的走向铺展开,到了远处,已成了黛青。随后我们舍了舟楫,拔开没过人头的苇荡,相互扶携着,攀着荆棘和凸起的岩石,当苇眉子的沙沙声还响在耳边时,眼前已是满目空阔了。天地撤去了一切屏障,使我在毫无诫备中变得一览无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风奔腾如野马,贯透人的躯体,劫掠走人的灵魂,便一下子失去了思想和言语的能力,只一个劲地叨念:“那边的天地!那边的天地!”
    那边的天地!陆机说:那白云飞处,是我的故乡;阮籍狂笑: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而齐景公掩面而泣: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情形有殊,却都曾登高如我。
  出塞的人,经由长城,至少应记起两个典故。一个是关于“取石投城”的传说,相传嘉峪关外风沙险恶,出关的人将石子投向城墙,便可生还关内;另一个是“长城饮马”的传说,善注水经说:余至长城,其下往往有泉窟可饮马。汉人也有“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的诗句。诗句出奇地冷,于乱叶飞舞中,抬头望无边的空阔,那种真实再也没办法回避,离别,寂寞,或是未知的死亡,真实得剥夺了幻想。也随之明白,水寒伤马骨,而最终不能承受的终归是人心。和取石投城的传说一样,它们都在说明在大自然和时间面前,人心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初听《阳关三叠》,总觉得三个乐章忒过于涩,过于拙,不如《诗三百》那样情思流素般地舒卷。现在才明白,面对难以卜测的行程,再多的安慰也掩饰不了心底的苍白,发乎为歌,也变成无助的唠叨,倒更有另一样的凄凉。因此,尽管后人整理出的曲子中,金筝银胡也调弄出令人耳眩的音色,却反倒怀念起十几岁学堂中稚气未脱的清唱来 。“遄行,遄行,长途跋涉历艰辛,历艰辛,历艰辛,宜自珍”。行行重行行,长歌复短歌。其中的简朴,似乎更接近唐声。
  
               四
       送我那桢画时,你告诉我,山水也可以收藏
   这是我与塞上另一种方式的接触。在我心中,有关阳关旧址的印象便源于此。整个画面只充斥着一种颜色——黄色,黄的土丘,黄的沙漠,黄的风。黄色恣肆地伸展,没有尽头,容纳并隐藏着一切事物和它们的情绪,招引自作多情者的猜测。土堡类似坟墓,占据了大半个画面,和周围沙丘不同的,是它那股子始终抹不平的执拗,像是人心中郁结的块垒。
   你告诉我,山水也可以收藏。我将它小心翼翼地夹在一部旧得发黄的书里,也是在这部书里,我第一次读懂了一封关于一个百战身名裂的将军给一位守节不辱的朋友的书信,和一篇有关古战场的祭文。每展开画页,在手中似乎凭空生出一个通往塞上的风洞,苍黄满目,迎面扑来,逼人眸子,拍打人的颜色。“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往往鬼哭,天阴则闻。’”文字写来也是这般风沙惨栗,掩了卷,也还是挥不去……
   如果再有驼铃声,我会想到被阳关土丘遮掩住的长长的驼队,或许一群人正从远处归来,驼背上,一皮囊的希望即将被饮空,背回来的却是满篓的有关生存的倔强。
   我终要去的塞上。
  
  
  
  
  



转自: http://www.yule2000.com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4 - 2020 cnrr.cn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
Processed in .0312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