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华夏网·艺术论坛 http://bbs.cnrr.cn/

中国大赛网是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此生足可惜 此志何能偿”

1楼
梨花雨 发表于:2007/9/30 0:36:30

  中国画不仅仅有对客观世界的模写、技法层面的深层领会,而且还有主观情感的抒发, 将作者的价值理想和情感最大程度的外化、将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和大自然的精髓浑融为一体,已经成为中国画的精髓所在, 无论山水画还是人物画,都莫不如此。姚匡《山中夜雨图》、黄慎《八仙图》即是借助诗意或者神话题材,来表现自我胸襟的清代优秀绘画作品。今结合姚匡、黄慎生平,对此两件作品,略做阐释。

一、《山中夜雨图》

  据《西溟文钞》、《海虞画苑略》的记载,姚匡字石村,江苏常熟人,善作山水,早年不得志,后游京师,被征入画院,著有《南游日记》一书。赵恒夫说他与正统派四王之一王翬曾经同学(同师指授),绘画造诣不相上下。王翬当时名重天下,有“画圣”之誉,姚匡却旅况寥落如故,不被人知。由于姚匡本人的绘画才华, 最终还是被征入宫廷,在画院供职,他的作品也逐渐为人们所理解,《山中夜雨图》即是姚匡流传下来的颇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此画为水墨纸本立轴,32、875×15厘米。上题“山中一夜雨,树  百重泉。戌午八月仿黄鹤山樵笔法,新安姚匡”,并钤“:石村”朱文印、“臣匡”半朱半白印,是作者进入宫廷之后的作品。此作以王维“山中一夜雨,树  百重泉”诗意作为表达的主题,描述了山中雨后烟云缭绕、树木繁茂、泉水飞泻、山峰坚凝耸翠的壮丽景观,在蓊郁挺拔的氛围中,凝结着作者沉郁而清寂的精神情怀。王维的作品,诗意空静而虚灵,作者抓住了王维空灵的诗意,并将这种闲雅的宁静之美转化为壮阔雄伟的壮美意境。将诗境进行创造性地转化,形成新的画境,这充分体现出作者因诗造境的创造能力。我国传统绘画对于诗画关系的领会,直觉体验的成分居多,在熟悉的文化范式内把自己微妙的心灵感触融摄进去,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将一系列诗意之境进行形式上的转换,从而构成既互相联系而有各自成体的境象,是中国绘画的精髓,,绘画的境界愈是高远,这种觉解的程度便愈加深邃。通过文化内部的继承与联系来构建创造的渠道,既避免了因文化向客境的突进而带来的不安,同时也为作者独创性的发挥、新风格的形成提供了畅通的渠道,从姚匡的《山中夜雨图》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一取法的意义。
  当然,将眼中之山化为心中之山,而后再为手中之山,不仅有观念价值上的领会,还需要技法上的高度精熟,技法的精熟与否、传承如何,对于绘画风格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姚匡对于元代诸家尤其王蒙的笔法有着深刻的体会,以致于他在创作完此件作品后不无得意地写道:“仿黄鹤山樵笔法”,表达了自己对元人笔墨体悟后的喜悦之情。我们也可以看到,此件作品虽然有王蒙密体风格的影响,用笔繁密,但作者已经非常注重整体格局的安排, 章法严整坚凝,气象浑穆峻拔,元人松秀的用笔和章法布局经过作者的重新整合,已经转化为造型上的严密和稳妥,山水布局工稳严整,显然是在元人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新的梳理,在接受了元人笔墨理念的基础上向宋人邱壑严整格局上的回归。
  另外,姚匡以画松见长,姜宸英经过慈仁寺海棠院时,曾见到姚匡所画的老松, “排空偃盖,蚴蓼奇突”,因而请姚匡专门为自己画了松树。姚匡在《山中夜雨图》上将自己最擅长的作松之法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千岩万壑之中密布长松伟树,从山脚下直到峰顶,千树万树,或两三相映,或众树聚居成群,彼此映络,或不相连属,各具性情姿态,群树密布,更增添了画面的坚凝沉雄,壮阔之美,极易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强烈震撼。不愧为大匠运笔,风范自是不同。

二、《八仙图》

  黄慎(1687—1770) ,字恭懋、恭寿,号瘿瓢,福建宁化人, 王己山在《蛟湖诗钞》序中说他:
  ……幼年孤,母苦节,辛勤万状,抚某成人。又念惟写真易谐俗,遂专为之。已旁及诸家,差解古人法意外。
  由于早年丧父家境贫困,无以为依, ,黄慎遂走向学画为生的道路.常年在扬州寓居,为扬州画派著名的成员、扬州八怪之一。
  黄慎是一位非常勤奋和颖悟的画家,非常注重文化修养对绘画创作的重要作用,加紧文化知识的学习, 他曾说“丹经难复少年春”,认识到时间对画家的宝贵,珍惜时间,加紧学习。他在《江南》诗:
      十年容类打包僧,无怪秋霜雨鬓鬅。
      历尽南朝多少事,读书频借佛龛灯。  (黄慎《蛟湖诗钞》)
  对于自己早年贫困的学习生活有着深刻的记忆,齐白石也有“高烧松枝读唐诗”的童年经历,所以对黄慎的经历和艺术有着强烈的共鸣。许齐卓《瘿瓢山人小传》记载他:
  予自十四五岁时便学画,而时时有鹘突于胸者,仰然思,恍然悟,慨然曰;予画之不工,以余不读书故。于是折节发愤,取毛诗、三礼、史、汉、晋、宋间文、杜、韩五言诗及中晚唐诗,熟读精思……,而又于……历代制度衣冠礼器,……穷厥形状,……豁然有得于心,应之于手,而后乃今始可以言画矣。
  正是由于深厚的文化修养,黄慎在常年卖画的生涯中才没有埋没自己的艺术性灵,并形成了非常鲜明的艺术风格。他不仅在绘画上造诣深厚,在文学和书法上也有独特的造诣,《蛟湖诗钞》即是他个人诗集的结集,这在画家中确实是非常难得的,全面深厚的文化修养,促使黄慎独树一帜,确定了他在清代中期尤其是扬州画派中的坚实地位。
  黄慎是一位全能的画家,山水、花鸟、人物,无不精能,但他的主要成就,还是在人物画上,神话题材、佛教人物、渔夫、樵夫、美人等都成为他的经常创作的绘画题材,其中凝结者作者对世事的深微洞察和个人的喜怒哀伤。以传说中的八仙故事进行创作,黄慎留下了为数不菲的《八仙图》, 除江苏省泰州市博物馆藏有1727年四十一岁时创作的一幅《八仙图》(211.5×161.3厘米)外,尚有一件《八仙图》,亦是此类题材中的精品。
  此图作于1734年,为黄慎四十八岁时的作品, 全图64、5×58、25厘米,上有“雍正十二年六月壬申,黄慎写”落款,钤“黄慎”朱文印、“恭寿”白文印,收藏印有“臣木杉审定”朱文印,并有现代书画鉴定家萧平的题跋:
  黄慎,闽之宁化人,久居扬州,为扬州八怪之一,此斯所写八仙巨幅,线描劲健,神态各异,为其佳制。
  这是黄慎一件流传有绪的传世人物画作品,与泰州博物馆所藏《八仙图》当同为黄慎细笔人物画的代表作(黄慎的细笔人物画同他的粗笔写意人物画风截然对立,为两种不同的风格类型)。黄慎早年曾经学习上官周的工笔人物画法,在用笔上打下深厚的基础,从此图上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上官周画风的影响,相对于上官周严谨精整的画风而言,黄慎的这一类人物画更有着飘逸灵动的成分, 宛然一曲流动的音符,在寂静的画面氛围中缓缓流动。在线条的疏密聚散、穿插映带中,有着作者独特的个性才情。作为中年时期的绘画作品,此图用笔精熟,线条劲挺流畅, 工细严整,基本上体现了作者此一时期的细笔人物画面貌,为颇见功力的大幅巨作。
  黄慎有着清醒的现实意识,对于求仙思想、佛、道观念,并不盲从, 他曾“笑求仙客”,对神仙思想持怀疑的态度,他借助于神仙、佛教故事题材进行人物画创作,除了当时社会要求他创作吉祥、祥瑞的作品这一因素外,从他个人来说,他认为这一类主题更能发挥他的艺术想象力,更能寄托他的思想和理想。所以始终充满热情进行这一绘画主题的创作。他作品中很多人物形象,多从现实中得来,他将在社会中观察到的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安置到他的作品中,并加以美化、理想化,以神仙佛道人物的形象出现,创造出了非常优美的艺术形象,从侧面委婉地表达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从这一点说,黄慎是一位有相当思想深度的艺术家。黄慎的人物画作品,同其他画家的作品相比,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非常注意画面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动作、表情以及形态,都围绕即将要发生的事件来处理。每一个人物的动作、状态都有着彼此的呼应和联系,作者往往根据画中不同人的身份地位,安排出不同的情感反映。正由于此,所以黄慎的人物画富有非常深刻的艺术感染力。不仅在有限的画面内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画中人物的神情举止,而且还将我们的思绪引到画面之外,《八仙图》的创作即是如此:张果老与曹国舅正在商讨即将开始的重大行动,汉钟离紧张欲语,铁拐李手扶拐杖,低头沉思,若有所对, 形成画面的中心部分;何仙姑在一旁倾听,韩湘子则随何仙姑似在等侯最后的决定;蓝采和蹲坐在花篮旁欣赏手中的仙花,吕洞宾偶然间好象看到什么,突然转身俯视,等等不一。虽然八人情态举止各不相同,但均围绕正在发生的中心事件展开,人物的表情举止给我们以丰富的想象。将情节引入画中,黄慎的人物画为什么能引起人们的由衷喜爱,这当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原因之一。
  独特的文化观念,决定了中国画的价值取向、精神内容,而艺术家不同的生活阅历和精神生活,则决定了绘画作品的具体内容。一幅作品往往是一位艺术家精神世界的映射,有着他们丰富的感情阅历和人生体验,也确如黄慎所言:“此生足可惜,此志何能偿”,在这两幅作品中,我们何尝不能感知到这两位艺术家的人生感慨和丰富深邃的精神世界呢?

赵启斌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4 - 2020 cnrr.cn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
Processed in .02344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