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华夏网·艺术论坛 http://bbs.cnrr.cn/

中国大赛网是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漫从书法演画法

1楼
梨花雨 发表于:2007/9/30 0:40:44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号十樵,又号嵩樵、痴庵等,河南孟津人,明天启二年进士,南明弘光朝东阁大学士,入清后官至礼部尚书,谥文安,是明末清初书坛上的一代宗师。他的书法,在明末清初乃至整个明清两代书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对近、现代日本和中国书坛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铎不仅通晓书法,而且擅长绘画,借助书法上的深厚功底,书画结合,在用笔用墨上给后人以极大的启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现代中国书画的先导。南京博物院所藏《春晓观瀑图》,即是王铎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体现了王铎深厚的笔墨功底和独特的绘画面貌。
  中国自古崇尚书画同源,而在书画两个领域同兼重名,历史上亦仅有数人而已。除唐朝薛稷、宋朝米芾、元之赵孟頫、明之董其昌、近人吴昌硕以书画兼擅重名而名垂千古外,恐怕再也找不到其他人了。有些不是书名压过画名,便是画名压过书名,鲜有在这两个领域都能垂重名于后世者。王铎毫无疑问是书名大于画名,世人多对于他的书法赞赏有加,鲜有提及他的绘画作品:
  京居数载,频见孟津相国书,其合作者,苍郁雄畅,兼有双井、天中之胜。(清·郭尚先《芳香馆题跋》)
  明人草书,无不以纵笔取势者,觉斯则纵而能敛,故不及势而势若不尽,非力有余者,未易语此。(马宗霍《霎月楼笔谈》)
  对于王铎书法的“苍郁雄畅“之美,颂扬不已。当然清代的绘画理论家对于王铎的绘画作品也有所关注,如秦祖永在《桐阴画论》中就曾谈到:
王觉斯铎,魄力沉雄,丘壑峻伟。笔墨外别有一种英姿卓荦之概,殆力胜于韵者。观所为书,用锋险劲沉著,有锥沙印泥之妙。
  对王铎的绘画风格作了分析,认为是力胜于韵,显然与王铎书法上的造诣有关,由于作者在用笔上的的深厚体验,用笔“险劲沉著“,注重力度之美,所以画面显得“魄力沉雄、丘壑峻伟”、“笔墨外别有一种英姿卓荦之概”。王铎自己也说“画竹自谓脱去作家习气”,虽然不是专指山水画而言的,但从他的话中我们确实感到王铎与当时一般的职业画家有明显的不同。由于他在书法上所获得的无与伦比的成就,使他对笔墨本身的体验远比一般的文人画家深刻,这就使他的绘画用笔用墨和布局迥出于一般画家之上。秦祖永将王铎的绘画用笔同他的书法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得出上述结论,确乎不失为肯綮之论,对照他的《春晓观瀑图》,我们也能得出这种深切的感受。
  《春晓观瀑图》为绫本墨笔,全图纵181、1厘米,横50、3厘米,左下角钤有“王”、“铎”朱文连珠方印。此图构图有着鲜明的特点,首先表现在构图方式上,其次在于作者的用笔。   
  《春晓观瀑图》的构图非常富有特点。将山水物象大幅度向中轴线靠拢、压缩,物象分布以“s”型围绕中轴线展开,上下互相呼应,连绵不断,这是纵向的分布。此种构图形式,增加了全图茂密雄强的气势,也是作者最为显著的构图特点。
  在小范围的布局上,作者也是围绕中轴线展开。如将山峰峦石紧紧围绕中轴线分布,或断或连,在画面上部、中部、下部形成三个中心分布区,向左右展开,从而形成三条横向的布局格局,这是在横向上运思作文章。并将三部分的重心集中在中轴线周围。下部分峰峦的重心在中轴线的右边,上部分峰峦的重心在中轴线的左面,中间部分峰峦的重心则落在中轴线上,这样就形成一肩挑两头的分布格局,左右相顾,在不平衡获得均衡,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同时作者又通过峰峦的各种情态的呼应,把纵向断开的峰峦联系起来,使全图上下一气,脉络相通。
  以“s”型作为构图的方式,同王铎的书法布局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在书法上他常常绕中轴线行气布局,不时产生左右不对称的局面,但由于全幅行气是以“s”型展开的,虽然重心在中轴左右摇摆,但并不影响全幅的完整与统一。由于局部出现不对称,在心理上、视觉上往往造成奇险无比的局面,但也由此形成了中轴线左右虚和实、虚和虚、实和实的对称、对比,大起大落,大惊大险而又大稳大安,实为大匠运笔,端的是石破天惊,的确妙不可言。王铎此画在纵横两向上的构思布局,与他书法上的布局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书法而通画法,王觉斯有矣!
  作者也注意到画面的气眼和出气孔的安排,不至于因过分的聚气、合力、成势后造成画面的拥挤不堪,给人在心力上形成巨大的压力。如在不少地方有意留下平台、小桥、瀑流、云烟等空白,这些地方均不作任何笔墨,形成了繁密中的留白,从而化实为虚,造成透气、行气的孔道。作者又在画面左下角作密布的坡石树木,封住了气孔,而在右下角则疏阔几笔,形成大片的空白,并将它与中境的小桥、云烟和峰峦的空白遥相连接、呼应,从而在这里形成全幅画面的出气孔道,在构图上确乎是匠心独运,有着自己的布局意图。
  为了增加中轴线上的重量,作者在笔墨上更是有意识向中轴线靠近,如将坡石的楞角、峰峦轮廓线的角形线均指向中轴线。皴法亦是中锋用笔,硬挺劲拔的线条多在中轴线处密集,周边地区用线则相对地稀少,这都增强了中轴线附近的密实。作者还嫌不够分量,又在中轴线周围不惜以浓墨点苔,三角形点苔围绕中轴线,更增强了雄强、茂密之气。如以全幅精神贯注于树木双钩线的硬挺,山石峰峦勾勒线的硬挺,以及杂树勾叶点的硬挺等等,几乎无一不是凝铸了作者全副心力,洞贯而出,从而形成了纯以力胜的整体格局。
  王铎的笔墨以顿挫沉雄取胜,同八大山人的朴茂沉郁有所不同,虽然二者均以线条的质量名震书坛、画坛。八大山人秀逸、内敛的成分多一些。而王铎则以势胜、以气胜,因而笔墨八面出锋,气力雄强,有着不同于一般画家的深伟感受,在心灵上往往给人以巨大的震撼。他的峦头处理,更见笔墨,其峦头的构成,很容易让人想起西方塞尚作品的构成方式。书法家观物取象的方式与专职画家的方式也许有所不同,在王铎的眼中,他看到了一些他人见不到的事物的内在本质,在形式感的觉解上远高于一般的画家。虚虚实实、实实虚虚,以书法演画法,写下了一曲优美的无声诗史。

郑奇 赵启斌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4 - 2020 cnrr.cn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
Processed in .02344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