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华夏网·艺术论坛 http://bbs.cnrr.cn/

中国大赛网是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没有测光表时的曝光:“晴天 f/16”法则

1楼
心有千千结 发表于:2009/10/11 0:29:16
内置在相机里通过镜头进行测光(TTL:through-the-lens)的测光表使我们进行的摄影工作简化了很多。实际上,我们非常依赖于这种测光表,如果没有它,当各种事物出现在我们的镜头前时,我们会感觉到有些迷失方向或混乱。我知道,有一些摄影师可以凭经验比较准确的估算出正确的曝光参数,他们也为他们的这个能力而自豪,但我不是这种人。



晴天

然而,在一种情况下,正确的曝光参数是一个不变的常数,那就是当你在明媚的阳光下进行摄影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得到正确的曝光值,你应该遵循我们称之为“晴天f/16”法则的一些规则:在明亮的太阳光底下(高空无云,没有薄雾,没有空气污染),大概从日出以后的几个小时开始直到接近日落前的几个小时,对正面光照的被摄物体的正确曝光值近似接近于,用感光度的ISO数值的倒数作为快门速度,同时把光圈设置为f/16时的曝光量,或者是其他任何等同的曝光参数。呵呵,这样说有点太空洞了,让我们来更深入的研究一些这些规则。

首先,“晴天f/16”仅适用于明亮的、直射的太阳光线,而不适合凌晨或黎明的太阳光,也不适合薄雾或阴天的光线。而且这个法则也不适合在北方深冬时使用,因为这时的太阳离地平线很近,光线很低。“晴天f/16”也不适合拍微距,因为许多镜头在近距离对焦时有效光圈的大小都会发生改变。理论上,光圈f值只在无限远处是准确的,相同光圈下,当焦点移近时,焦点处进入镜头的光线也会减少。不过通常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因为你的TTL测光表已经把这个变化计算进去了。但是,“晴天f/16”法则是不用测光表时的曝光值,所以当这些条件变化时,这个法则就不灵了。而且这个法则只适合应用于正面光照的被摄物体(太阳光从高于你的肩的高度直接照射到被摄物体上)。所以,在夏天的正午,此时太阳是从头顶直射下来的,只有当你想从上往下拍摄你的双脚时,才可以应用“晴天f/16”法则。如果你想在此时象往常一样拍摄,那你就需要修改“晴天f/16”法则的参数以适应侧面光照的曝光需要,后面我将简短的介绍如何进行修正。

还有,这个法则只对均匀(average)色调的被摄对象有效,太亮或太暗物体都会出问题。其实大多数被摄物的色调都是很均匀的,用摄影师的话说,都是“中间的”(middletoned)。我个人不大喜欢“中间的”这个说法,因为当我们讨论色调时,有太多的摄影师使用“中间灰”(middletone gray)这个词,但我们并不是在讨论黑白摄影。因此我用“中等的”(medium)这个词来代替。这样就可以说“中等绿”、“中等红”、“中等蓝”等等。

别忘记的是,当使用“晴天f/16”法则时,不是一定要使用ISO值做为快门速度和f/16,还可以是用其他等效的曝光参数进行曝光。而且这个法则中没有提到使用的地点。我就曾被人问过在山顶是否可以使用“晴天f/16”法则。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太阳离我们有93,000,000英里远,我不认为当我们走近太阳10,000和12,000英尺时,会对“晴天f/16”法则有多么大的影响。

【编注:对于现在自动化程度都比较高的相机,所谓“晴天 f/16”法则并没有太多实用价值,但,了解这个规则,对于深入理解曝光控制会有帮助。】

  现在让我们假设感光度设置为ISO 100,使用“晴天f/16”法则,正常条件下的曝光参数是1/125秒和f/16或其他等效的值。在明媚的阳光下,没必要只使用1/125秒和f/16,还可以使用1/250秒f/11,1/500秒f/8,1/1000秒f/5.6或1/2000秒f/4。使用慢速的快门速度,可以使用1/60秒f/22或1/30秒f/32进行拍摄。这些曝光参数都可以让相同数量的光线到达图像传感器。如果使用ISO400的感光度,那就要从1/400秒f/16开始,如果使用ISO25的感光度,那就是1/25秒f16……等等。
  相同的曝光意味着有相同数量的光线照射到图像传感器上,所以,可以根据拍摄环境的需要使用不同的曝光参数实现相同的曝光。你是否需要使用高速快门捕捉瞬间动作?或者需要小光圈来实现比较大的景深?如果你正在用ISO 50的感光度拍摄一只奔跑的鹿,你还会使用1/50秒f/16的参数吗?在你不假思索的说“不”之前,请先仔细思考一下。在那种情形下真的只有一种曝光组合是正确的吗?难道你不喜欢用模糊的画面来体现运动的感觉吗?在任何情形下,光圈和快门组合的正确与否决定于你希望拍出什么样的照片。曝光是否正确完全由你自己决定。


美景

  在大多数情况下,当你拍摄野生动物时,你会用你最长的镜头,并且更多的时候是调整合适的快门速度以便捕捉瞬间的画面。但是从f/16开始,计算光圈应该开大几挡以配合快门速度才合适是很费时的,不过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等同于“晴天f/16”法则,可以使用我称之为“快速f/5.6”的法则来实现和“晴天f/16”相同的曝光量:把你使用ISO值后面加一个零作为快门速度,光圈使用f/5.6。例如使用ISO100的感光度,“晴天f/16”使用1/125秒f16,“快速f/5.6”使用1/1000秒f/5.6。它们是一样的吗?通过换算,会发现它们有相同的曝光量。在拍摄动物时,这个方法用起来很方便,因为可以少计算很多数,而通常这时候你用的光圈也都在f/5.6附近。

  顺便说一句,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这个估计的曝光值是针对正面光照的被摄物体的。对于侧面光照的物体,应该比基本的曝光值开大一挡;对于背面光照的物体(逆光)应该开大两挡;对于整个画面构图中都是颜色很浅的物体,应该缩小一挡;对于颜色很深的应该开大一挡。不过要记住,这些估计的曝光值只在没有测光表的情况下使用,它们不适用于使用TTL测光表的时候。

  下面来个实验:晴天在佛罗里达,在侧光情况下拍摄白鹭的大特写,应该如何估计正确的曝光值?你应该可以估算出正确的结果。因为我们会使用一个长焦镜头,所以使用“快速f/5.6”法则。缩小一挡曝光以记录白鹭身上白色的细节,因为侧光所以再开大一挡,现在又回到了“快速f/5.6”的曝光值了,这就是我们估计的曝光值。现在让我们再试着在9月份的大晴天里,到黄石公园逆光拍摄深褐色的野牛。我们拍的野牛是不怎么走动的,所以我们使用“晴天f/16”法则。因为是深色对象,所以开大一挡;因为是逆光拍摄,所以再开大两挡。这样一共开大了三挡曝光值(从f/16开大到f/5.6)。当然你也可以开大或缩小光圈或快门的组合,以挑选一个你认为合适的曝光参数。

  
  虽然你不会总使用这些估计的曝光参数去拍摄照片,但“晴天f/16”法则是个很有帮助的参考。你可以经常使用这个法则来检查你的测光表的读数,因为这个法则提供了一个已知的曝光基准。如果你在明亮的太阳下拍摄,你的测光表的读数应该和“晴天f/16”法则是相近的,除非是有什么东西出了问题。是不是相机的电池快没电了?或者是你忘记把滤镜从镜头上拧下来(例如,使用偏振镜一般需要开大两挡曝光)?当在明亮的光照条件下拍摄时,例如在佛罗里达拍鸟或在肯尼亚拍野生动物,最好把相机的曝光参数预先设置为估计值,这样就可以应付一些突发的事情,有利于抓拍。

  使用“晴天f/16”法则还会遇到一个问题,你需要知道如何把镜头的光圈设置为f/16。这看似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但对有些镜头来说并不容易。现今的许多变焦镜头都使用一种称为“可变光圈”(variable aperture)的设计,当镜头变焦时,实际光圈大小也跟着改变。这些镜头用两个f值标记它们的最大光圈值,例如Nikon 28-105mm f/3.5-4.5或Canon 35-350mm f/3.5-5.6。如果要实现恒定光圈,当镜头焦距改变时,光圈也必须作相应变化。如果光圈保持物理大小不变,那当镜头变焦时,光圈f值就会发生变化。对于大多数可变光圈的镜头,镜头上标记的光圈值只在短焦一端是正确的。对于老式的相机,或者只用镜头短焦一端使用“晴天f/16”法则,或者随着镜头变焦推测合适的光圈值。我之所以称一些相机是“老式的”,因为许多新型号的相机可以通过电子控制的方式设置光圈值,或者是有这个可选的功能。所有的佳能镜头都是以这种方式工作,一些尼康镜头既可以通过镜头上的光圈环用机械方式设置,也可以使用相机机身上的指令转盘以电子方式设置。当使用电子方式设置时,你设置的光圈值就是实际的光圈大小,只有长焦端的最大和最小光圈是个例外。

  让我们使用Nikon 28-105mm的镜头说明上面讲述的现象。当光圈开到最大时,镜头焦距由28mm变焦到105mm,光圈大小也会从f/3.5变化为f/4.5。这里有2/3挡的变化。这个2/3挡的变化同样会发生在最小光圈时。在28mm端,最小光圈是f/22;而在105mm端,是f/29。如果使用电子方式在f/4.5和f/22之间设置光圈值,当镜头焦距变化时,光圈会保持恒定不变。综合上面的事实,如果在使用电子相机和变焦镜头时使用“晴天f/16”法则,应该避免使用最大或最小光圈。只要使用中间的光圈值,就不会对“晴天f/16”法则的应用有任何影响。

  顺便说一句,如果以前从来都不知道有估计曝光和“晴天f/16”法则这回事,那你真的是错过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

 景深和快门速度 
  所有的野外摄影都会有一些需要折中的情况发生。你在拍摄时使用的光圈和快门组合必须依据很多的实际条件来决定:你正在拍摄的是静止的风景还是奔跑的动物?被摄对象有没有因为风吹而晃动?你用的镜头有多长的焦距或放大倍率是多少?你希望你的照片最终成像有多锐利或者有多柔和?没有一个合适的答案可以同时解决上面所有的问题,必须根据你对照片最终的期望而选择合适的步骤进行拍摄。

  最先应该做出的决定是,你该选择什么样的快门和光圈组合。你是需要拍摄运动的瞬间(使用快速快门和大光圈)还是要需要使用大景深拍摄(通过使用小光圈和慢速开门实现)?“景深”是指在照片中焦点附近成像清晰的一个区域。

  理论上,任何被摄物体只有一个平面是处在最佳的焦点位置:镜头焦点所在的那个平面。但事实上,在这个焦点平面前后两边一定范围里仍可以得到清晰锐利的成像。当超出这个相对锐利的范围时,不论在焦点平面的哪一边,成像的锐利程度都会下降。

  这个成像锐利的区域,也就是“景深”的实际大小由四个因素来决定:

拍摄时的实际光圈大小
使用的镜头的焦距长短
被摄物体的大小
相机与被摄物体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来看看这四个因素是如何影响景深的。
  对于所有镜头,当收缩光圈时,景深就会增大。相反,当开大光圈时,景深会减小。在同一个镜头上,相对于f/2、f/2.8和f/4,把光圈设置为f/16、f/22和f/32可以达到最大的景深。光圈的孔径越小,景深越大;光圈孔径越大,景深越小。

  如果你在同一个地点重复拍摄同一个物体,无论在哪个给定的光圈f值时,当镜头的焦距增加,景深都会减小,反之亦然。举个例子,如果你把一个28mm的广角镜头换成200mm的中焦镜头,即使在中焦镜头上使用与广角镜头相同的f值,仍然会得到比广角镜头小的多的景深。在更换镜头同时,在照片里被摄物体的大小也会改变。因为没有改变拍摄位置,所以照片的透视效果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因为使用了更长焦距的镜头,在取景器里可以看到更大的被摄物体。现在通过取景器,你会看到比使用广角镜头时更少的景物,但此时你失去了原有的景深。简单的说就是,为了获取放大倍率,而损失了景深。

  上面的说明也解释了第3点。对于任何确定的镜头和确定的光圈f值,当缩短从镜头到被摄物体的距离时,景深也同时减小。当你离被摄物体越来越近时,通过镜头会看到更小的景物。我们假设你正在拍摄山坡上的树和花丛。可以用任何镜头来拍摄,假设我们用一个35-70mm的变焦镜头的70mm端和f/16拍摄,这时的景深大概有几百码。现在我们移动位置,离的更近一些,以便仍然用70mm和f/16拍摄一棵单独的树。现在景深就要用英尺来衡量了(1码=3英尺=0.9144米)。让我们再移近一些,以便用70mm和f/16来拍摄那棵树上的一个枝杈,此时的景深要用英寸来计算。继续靠近,当我们用相同的焦距和光圈拍摄树下的一朵鲜花时,此时的景深就要用几分之一英寸来度量了。再一次说明,我们为了获得更大的图像而损失了景深。

  但是,如果保持被摄物体的图像大小不变,不论使用什么镜头,只要光圈大小相同,都会得到相同的景深。也许你曾经听说过一种说法,广角镜头有比较大的景深,望远镜头有比较小的景深。这种说法不是完全准确。当拍摄位置不变时,广角镜头可以比望远镜头拍摄更宽的视角,而望远镜头只能拍摄其中的一部分。这就是第二点中所说的。但是当被摄物体的画面保持不变时,在相同的f值下,所有的镜头都产生相同的景深。用50mm镜头拍摄一张照片,然后后退4倍于镜头到被摄物体的距离,这时你可以使用200mm的镜头拍摄到相同画面的被摄物体(此时焦距是50mm的4倍)。如果两个镜头的光圈设置的一样,那这两张照片的景深就是一样的。如果再向后退一倍的距离,使用400mm的镜头和相同的光圈值,同样可以拍出相同景深的照片。如果站在用50mm镜头拍摄照片的位置,向前走近一半的距离,使用25mm的镜头和相同的光圈,景深仍然不变。这些照片看起来会有很大的不同,因为由于镜头的视角不同,而导致背景的幅面不同,而且透视效果也不同,但所有照片中的景深是一样的。

  现在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你是需要大的景深还是需要高速的快门速度?在许多情况下,曝光参数的设置必须在你希望的成像结果和拍摄环境的影响之间做出折衷。也许你喜欢使用f/22拍摄风景,但结果是你必须使用比较慢的快门,从而使被风吹动的草丛变得模糊。或者,你喜欢使用至少1/500秒的快门拍摄鸟的瞬间动作,但结果是因为景深很小的原因而导致只有鸟的头在焦点范围内。折衷,再折衷……但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后再作出决定。一般来说,在拍摄风景时,需要先选定合适的光圈以获得合适的景深,然后再确定相应的快门速度。因此风光摄影可以被认为是光圈优先的情形。对于拍摄动物,需要先选择需要的快门速度,然后确定光圈大小。因此动物摄影需要使用快门优先的思考方式。
  没有哪一个快门速度或光圈大小能适合所有的拍摄情况。我曾经听说一些摄影师主张始终使用镜头的最小光圈拍摄风景,因为可以获得最大的景深,但是我非常不同意这种观点。要根据你希望的景深大小选择合适的光圈f值。无论何时,都没有必要把光圈缩小到以至超出了你的需要。如果1/60秒和f/11的曝光值产生的景深已经可以满足你的需要,继续把光圈收缩到f/32反而会增加使照片模糊的可能,比如相机或被摄物体的轻微晃动等等。事实上,通常对于任何镜头,只要把光圈值比镜头的最大光圈收缩两挡,就可以得到最锐利的成像。但是如果这个光圈不能产生你需要的景深,那为什么还要什么它呢?使用现代的镜头和底片,在任何f值其实都可以得到你希望的成像结果。当讨论如何使照片更清晰时,使用一个稳定的三脚架比收缩光圈更有用。

  尽管数码相机可以很快看到拍摄结果,但由于LCD显示的精度不够,我还是希望在拍摄前就“看”到景深的效果。正常情况下,当通过取景器取景时,不管你设置的实际光圈是多少,我们看到的都是在最大光圈时的景深效果(译注:这只适用于单反相机,旁轴取景相机是看不到景深效果的)。这可能会产生误导作用。因此,对于一个严谨的摄影师,我不会去购买任何一部没有“景深预视” 功能(可以通过镜头看到光圈收缩后景深效果)的相机。这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我希望能够看到最终成像结果究竟是怎样;也希望能够看到景深效果以选择合适的光圈;并且希望控制整个摄影过程。

  使用相机的测光表 
  在买了一架昂贵的、高质量的单反相机后,任何时候你都可以用它进行的正确的曝光吗?让我们仔细想一想。相机的测光表只是给我们一个曝光的建议值,对于任何场景,这个建议值可能是正确的曝光(还记的吗?“正确的曝光”是指能使底片得到我们所希望的成像结果的曝光)也可能不是。为了能控制摄影的过程,我们必须考虑到我们正在做些什么。


美景

  

  

  所有的相机内置测光表都是“反射光测光表”。它们能测量测光表所指向的物体的反射光量,并给出的建议的曝光参数。现在大多数相机都能提供几种测光模式供选择,比较典型的有:点测光、中央重点测光、多区矩阵测光或评价测光。这些测光方式的名称基本上说明了在取景框里有多大的面积被TTL测光表实际测量, 每种测光模式都一些细微的不同。

  “点测光”,正如其名称所说的,只对取景框里的很小的一个部分进行测光,而忽略镜头里的其他部分。当你只想对一个区域测光时,点测光是非常有用的。许多高端机型准许你在取景器上选择测光“点”的位置,当然,如果你的相机没此功能,也可以先进行测光,在得到曝光读数后再重新取景。测光时的取景当然可以和实际的取景不同了。

  “中央重点测光”着重对取景画面的中央部分进行测光。例如,在这种模式下,尼康相机对中央区域(对焦屏中央标记的圆形区域)的测光占60%,剩下的40%由边缘决定。

  “矩阵评价测光”把取景器细分成很多小的分区,通过软件进行计算得到测光结果。例如,佳能的一些相机有45的分区,而尼康的一些则有1005个不同的分区。

  需要立刻说明的是,测光模式的选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和你是否使用自动曝光或自动对焦无关。你可以在使用手动曝光和自动对焦时使用点测光。你也可以在使用自动对焦或手动对焦时使用分区测光。你有三个相互之间完全独立的选择:用什么样的测光模式;使用手动对焦还是使用自动对焦的机身和镜头;使用手工方式控制曝光还是使用自动曝光功能。可以根据你拍摄的题材混合搭配使用它们。

  所有的TTL测光表都是通过测定从被测光物体反射的光线多少,给出一个建议的曝光值,而这个曝光值的依据是,使被测物体在底片上的成像为中等色调,也就是和校准这个测光表时的中等色调一致。换句话说,如果已经把测光表校准为中等色调的,那么当用这个测光表给出的建议曝光值进行曝光后,无论你测光的对象是不是中等色调的,最终在幻灯片上的成像都会是中等色调的。而且这与你是否自己设置光圈快门还是由相机自动设置没有任何关系。

  唯一的例外是评价测光模式。请查看你的相机说明书,以确认你的相机的“矩阵测光”或“多分区测光”模式是不是评价测光方式的。一些比较老的相机的矩阵测光只是简单的把取景框分成若干小的区域,比较每个区域的测光读数,然后舍弃哪些反常的读数。而评价测光通过一个程序软件对被测光物体的色调或颜色进行计算。然后这个程序软件在不“询问”你的情况下给出被摄场景的曝光结果。在这一节的最后,我将介绍如何使用评价测光。

  另外,所有的反射光测光表仅仅只做一件事:它们告诉你拍摄时应该使用的曝光值,当选择了一种测光模式并对一个特定区域测光时,相机的测光表被设计成只会做一件事:让这个特定区域的成像为中等色调。
  如果被摄物体被测光的区域本来就是中等色调的,而你也希望在底片上的成像是中等色调的,那你已经把一切准备就绪了。只要简单地对着中间色调的区域测光,并使用建议的曝光参数拍摄,当然可以选择你认为合适的快门光圈组合,最终就会得到一张正确曝光的照片。

  但是,如果你拍摄的东西不是中间色调的,那在拍摄前还有一些中间步骤需要做。作为替代物,你可以先对一些你认为是中等色调的物体测光,注意所选择的替代物要在与被摄对象相同的光照条件下。如果被摄对象是正面光照的,就不要选择侧面光照的替代物进行测光;同样,如果被摄对象是在树阴下的,就不要选择太阳光下的替代物进行测光。一旦完成了对替代物的测光,就把相机指向真正的被摄对象,重新构图,并使用对替代测光的曝光读数进行拍摄。因为落到被摄对象和替代物上的光线是一样多的,所以这是一个简单的获得正确曝光的方法。


美景

  如果附近没有中等色调的东西用来测光怎么办?为了预防这种情况,你可以在身边带一个中等色调的替代物。摄影器材商店有卖一种叫18%灰卡的东西,这种灰卡可以反射中等色调的光线。当你拍摄的时候,在与被摄对象同等光照的情况下,把灰卡放在镜头前就可以进行测光了。然而,可以很容易的预见到,这种方法在一些情况下会有问题。在拍摄时,任何用来测光的替代物都应该和实际的被摄对象有相同的光照条件。但是当你站在山脚的阴影下,想要拍摄山谷对面阳光下的风景时,该怎么办?最好我们有一条很长的胳膊,可以伸到山谷对面,否则测光用的灰卡就处在错误的光照环境下。考虑过如何给响尾蛇拍特写吗?难道真的要把拿着灰卡的手伸到响尾蛇跟前去测光?而当我们想拍摄日落的时候又该怎样?我不得不放弃使用灰卡,因为有太多的情形不能使用它进行测光。你也许可以考虑买一个灰卡作为视觉的参考,不过不要用它进行测光。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对实际拍摄对象的一部分进行测光,然后对测光表的读数进行适当的调整。你可以对任何东西进行测光,只要它是中等色调的,或者你把它看成是中等色调的,有时候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对于测光而言,这是个很重要的概念。随时都不要忘记,你可以让任何东西在底片上呈现任何色调。选择权始终在你手里。最终的照片不仅仅是对被摄对象的简单记录,它可以是对你所见情景的精确再现,也可以通过深一点或浅一点的不同色调烘托不同的氛围。你的照片不必一定是现实的重现,而是要体现你自己的视觉感受。

  每一张彩色幻灯片大概可以容许5挡的色调深浅范围,从纯白到纯黑,目前的数码相机还不能达到这个范围。我们的眼睛可以分辨更多的级别,大概有12或13挡。所以,学习像相机一样“看”东西绝对是拍出好照片的基础。没有任何一种相机可以逼真地记录现实,只有人的眼睛可以。

  如果你的相机可以记录5挡的色调范围(假定),那中等色调就是这个范围的正中间,离两个极端一半的位置。在中等色调的两端各有2.5挡。因此,你可以在拍摄时,对画面里的任何部分测光,并通过增加曝光量使色调比中间色调更浅,或减少曝光量而使色调比中间色调更深。从中间色调的测光读数开始,开大一挡可以使色调变“浅”,开大两挡可以使色调“非常浅”。同样,从中间色调的读数开始,减小一挡可以使拍摄的物体色调更“深”,减小两挡读数可以产生“非常深”的色调。半挡的调整可以产生介于它们之间的色调。当然,你可以通过改变快门速度或光圈大小来实现色调挡位的实际增减,或根据环境需要保持快门和光圈中的一个不变,而改变另一个设置。从而实现增加光线使被测光物体的色调变浅,或减少光线使色调变深。
  需要记住这下面5挡色调。为了方便使用,只要把相应的颜色名称加到对应挡位后就可以了。

  例如,如果你对绿色区域测光并使用测光表建议的读数进行拍摄,不管实际的绿色是怎样的,在底片上都会被记录为“中等绿色”。测光表就是告诉你怎样把被摄对象记录为中等色调的。开大一挡可以在幻灯片上呈现“浅绿色”,比测光表读数减小一挡可以呈现“深绿色”。比测光表读数开大1.5挡,现在底片上会记录为“非常浅的绿色”,而比初始的测光表读数减小0.5挡会得到“轻微浅的绿色”。可以理解这个概念吗?测光表只是给出了建议的中等色调的读数,通过增减挡位可以使测光区域呈现不同的色调。当然,你同时只能对取景框里的一个的位置正确曝光,其他的部分只能做出一定妥协。因此,你必须检查每个构图里你认为最重要的部分的曝光是否正确。

+2.5挡:纯白
+2挡:极度浅
+1.5挡:非常浅
+1挡:浅
+1/2挡:轻微浅
0挡:中等
-0.5挡:轻微深
-1挡:深
-1.5挡:非常深
-2挡:极度深
-2.5挡:纯黑

  这里有一个可供练习的场景。假设有两个人挨着站在一起,并在相同的光照环境下。其中一个人穿的是深蓝色的衬衫,另一个人穿的是浅蓝色的。该怎样测光才能得到正确的曝光?先选择一个区域进行测光,选择哪里都没关系。比如我们选择对深色的衬衫测光。对深色的物体测光后,怎样使底片上记录的也是深色呢?先对它测光,然后减小一挡光线拍摄,这样它就会记录为深色的了。但对深蓝色的衬衫又会怎样呢?它同样也会被正确的曝光。当深蓝色的衬衫记录为深蓝色时,浅蓝色也会被记录为浅蓝色,反之亦然。只要一个颜色的色调曝光正确了,那其他的颜色也同样会正确。如果觉得很奇怪,可以这样想一想,当你对中等色调的物体测光时,比如对灰卡或中等绿色的草丛测光时,发生了什么?当用测光表的读数拍摄时,中等色调的被记录为中等色调的,深色被记录为深色的,同样浅色也被记录为浅色的。

  这里还有另一个测试可以帮助你理解这些概念。假设在你前方有一个物体,它有从“极度浅”到“极度深”的一系列色调。这个物体的所有部分都处在相同的光照条件下。当你用点测光对唯一的一块中等色调区域测光时,测光表建议的曝光读数为1/60秒和f/11。现在对深色区域测光,并在测光读数基础上减小一挡。现在得到的曝光值是什么?然后再对浅色区域测光,并在测光读数基础上开大一挡。现在的曝光值又是什么?继续,再对“极度深”色区域测光,在测光读数基础上减小两挡。现在的曝光值呢?对“极度浅”色区域测光,在测光读数基础上开大两挡。得到曝光值是什么?其实在上述每一种情况下,得到的曝光值都是一样的:1/60秒和f/11。因为照射到此物体上各部分的光线是一样的,我们只是对不同色调的部分进行测光,并根据不同的色调对测光表读数进行了调整。

  拍摄过程中经常需要在不同的挡位之间转换,这也是为什么我比较喜欢在取景器里有以模拟方式显示测光表读数的相机的原因,很多相机都有类似的功能。这是一种通过在取景器里显示测光结果与“零”值或中间色调的相对关系来显示测光读数的方法。模拟方式的测光显示类似下面这样(这个例子中的测光显示有1/3挡的增量): | . . | . . | . . | . . |
+2     -1     0     +1     2

  测光时,会有一个箭头标记出测光结果与“0”点(也就是中间色调)之间的差距。通常,在显示范围的两端还会各有一个箭头,标记测光结果是否已经超出了显示范围。你可以把这种模拟显示的测光结果看作是上面我提供的曝光表的另一种表示方式。

  假如你对一个区域测光,并想把这个区域成像记录为深色调,例如前面例子里的深蓝色的衬衫。你不必先让测光表的指针先指到“0”,然后再减小一挡,而是可以直接通过调整光圈或快门让指针指到“-1”的位置。此时,如果你把镜头指向那件浅蓝色衬衫,测光表的指针应该在“+1”的位置。

  我经常使用这个指针范围来判断在不同画面中我所希望记录的色调是怎样的。我先用点测光对一个区域测光,并把它设置为我所希望的色调,然后我只需通过移动镜头指向其他的区域就可以了。这时,取景器里的测光表指针会随着镜头指向的不同区域而变化,并显示出每个区域之间会有多少挡曝光的变化,以及这个区域将被记录为什么色调。假设我正在森林里拍摄,我最担心的是透过树叶照到被摄对象上的斑纹状的阳光。我很担心这些光照很强的部分,这些强光对于数码相机来说绝对是件坏事,会形成讨厌的高光溢出,所以我需要确定整个画面是否能被相机记录下来。

  首先,使用点测光对取景画面中我认为最重要的部分进行测光(也许是一些附近的树之类的),并把它设置为我希望的色调。现在把镜头指向那些明亮的强光部分。真讨厌,测光表指针显示这些强光部分有比“+2”还要大的值。现在我可以知道,如果我按下快门让相机曝光,这些强光部分会成像为没有层次的白色,甚至高光溢出,这是非常烦人的。与其这样拍摄,得到一堆废片,还不如在按下快门前重新构图后再拍摄。

  现在,让我看看评价测光是怎样工作的。当使用评价测光时,评价计算的软件会在中间色调测光读数的基础上进行增加或减少曝光量的调整。问题是你并不知道它调整了多少。假设你对一个区域测光,并希望把它记录为“浅”色的,需要把测光读数开大一挡。对于使用非评价测光模式,只要把对这个特定区域的测光读数开大一挡就可以了。不错,现在被测光的部分会成像为浅色调。这也适用于评价测光吗?是该开大一挡?还是半挡?还是更多?我们对所发生的事情并不了解。当评价测光的结果显示给你时,曝光值已经进行了调整。所以你得到的测光信息并不能作为中间色调的参考。举个例子,尼康相机在它的使用说明里说,使用分区评价测光直接瞄准拍摄时,不需要使用曝光补偿,无论是增加曝光量还是减少曝光量。

  我的经验是,如果所拍摄的整个画面的色调都在一挡范围之内,那么评价测光还是可以正确工作的。如果跑出了这个范围,也就是说画面中很大部分的色调在测光表刻度的两端,那你最好还是不要用评价测光,最好还是根据我提供的5档色调范围来调整曝光值。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快速检查评价测光是否准确:到户外对着雪地测光。纯白色的雪应该比中等色调读数开大两挡,所以先用中央重点测光模式测光,然后再用评价测光。两种测光方式的读数一致吗?评价测光建议的曝光值可以使雪地记录为白色吗?我的经验是,评价测光对雪地测光时,会比中等色调读数开大1挡。这个色调是你手掌的色调(译注:这里说的应该是白种人的手掌,俺们东方人的手掌应该接近中等色调吧),显然雪的色调比你手掌的的色调浅。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4 - 2020 cnrr.cn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
Processed in .0312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