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华夏网·艺术论坛 http://bbs.cnrr.cn/

中国大赛网是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音乐学习方法

1楼
筱诺 发表于:2009/10/25 18:10:26
1.小学音乐欣赏的方法。

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欣赏能力。

南京市宇花小学沈克英老师在总结自己及其他教师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综合与归纳,提出下列方法:

(1)整体感受的方法

指导儿童欣赏音乐,首先应从整体感受入手,这在欣赏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音乐具有一般不直接描绘具体形象的特点,但它能通过对情感表现来体现形象。作品中音乐形象的塑造,是通过音乐的高低、节奏的疏密、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及音色浓淡等要素的对比反映出来的。所以要总体上去感受,即音乐是怎样开始的,如何进行,什么旋律先出现,有几个主题音调,在哪儿过渡,上下两个声部都要去听等,才能使儿童初步感受到作品朦胧的美、直观的美。这对儿童良好的欣赏习惯的养成及提高鉴赏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2)分段欣赏方法

分段欣赏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儿童对作品笼统感受的基础上,分段欣赏的任务,则是引导儿童从每段不同的情绪、速度、力度、音色、和声等要素来了解音乐是怎样进行、构成、表现的,哪里是对比,哪里是重复等。这样就可以把儿童引进特定的意境中去,似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使儿童从中感受到喜怒哀乐,感受到音乐内在的美,同时也增长了知识。

(3)提问式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提问题的形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提问题时必须注意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比如低年级儿童,他们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认识和了解客观世界,因此提问题时要言简意明、形象生动。比如欣赏一曲打击乐《鸭子拌嘴》时,可提出“小朋友听听这段音乐像什么动物走路?”“他们在干什么?”这样就把儿童的注意力引向了作品的内容。

(4)讨论式方法

欣赏歌曲后进行讨论这是较好的方法,它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还可以相互启发,打开儿童想象的大门。讨论中儿童讲述对音乐的感受时,应引导儿童不能绝对化。如“叮咚”这一象声词,它既可表现流水的声音,也可表现铁锤敲石头的声音,还可表现“门铃”的声音等。音乐不是摄影,音乐作品中体现出的音乐现象是通过音乐的要素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种情感都能产生不同的人物、事物,这就使得音乐具有概括性和相对的不确定的特点。因此在讨论时教师应灵活地因势利导,帮助儿童准确地去感受音乐。

(5)对比式方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 。在欣赏中对比的范围是很广的,有体裁、曲式等之间的对比,也有同一首作品各乐段之间的对比,还有同一种题材用不同乐器演奏的对比……,从对比中儿童可以感受到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表现特色。这样即可提高儿童对作品的感受程度,又可增加音乐知识。

(6)选择的方法

整个小学阶段的欣赏要求侧重于感官和感情的欣赏,基本上属于对音乐的感性认识。怎样去提高儿童的感受能力?在欣赏课中运用选择的方法是可取的。比如第三册《跳圆舞曲的小猫》(管弦乐),为了帮助儿童捉住“猫”的音乐形象,欣赏时事先在黑板上画上几种叫声对比明显的动物,如“狗”“猫”“鸡”,让儿童从音响中去选择。另外还可以应用“字词选择”的方法,引导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展开想象,这样既可较好的使学生经过自己的体会与感受,选择准确的词表达乐曲的情感,又可降低教学难度,调动学习兴趣。比如“情绪”选择词(把字词写成卡片):“活泼”、“抒情”、“欢快”、“优美”、“紧张”、“激烈”等,在欣赏音乐时,儿童可以恰当选择上述字词来表达音乐的抒情,抒发自己的感受。

(7)悬念式方法

儿童阶段求知欲强,往往表现在对事物的好奇上。根据这一心里特点,在欣赏中用悬念造成欣赏的动力,也就是先给学生一个“谜”,让他们产生多种猜想,并急于想以听音乐来证实自己的想法。如:欣赏第七册《羊肠小道》(《大峡谷组曲》之三),先在黑板上画一条弯弯曲曲的线,这莫名其妙的线立即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他们脑海中会出现各种猜想,是“蛇呀”,还是“小河”?因而就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他们迫切的希望知道:“这到底是什么?”这样儿童的心理活动就指向了欣赏的对象。

(8)进入角色的方法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但自我表现意识却很强,特别乐意表现自己。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在欣赏时让音乐刺激听觉,产生印象,就会使他们很自然地进入角色。比如欣赏《龟兔赛跑》时,随着音乐的节奏,旋律的起伏,儿童会做乌龟爬,兔子跳的动作,用人体本身发自内心的感受、做出的动作来体验描绘乌龟与兔子音乐的情感。但学生进入角色前,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动物的个性特点,来帮助儿童准确的把握角色。

(9)直观形象的方法

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内容与情绪,只有在欣赏过程中才能感受到。由于学生知识面窄,他们不易理解作品的内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带有形象性的特点。根据这个特点,欣赏时运用直观教具、挂图,通过视觉形象的联想,可以促进儿童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比如《可爱的动物》中,当狮、猫、马、蜂等音乐形象与动物形象同时出现时,就把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可促进儿童音乐思维的形象化,有助于发展音乐感受力。

(10)听与画相结合的方法

音乐能否表现物体的色彩?这是音乐欣赏心理学上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首先肯定的是,音乐形象能引起欣赏者对某种色彩的联想,比如第三册专题欣赏《四季的歌》器乐演奏,当“冰场上”的音乐出现时,那欢快、优美的圆舞曲,描绘了溜冰场上,青少年在清澈的冰上世界尽情的驰骋。儿童头脑中就会出现一片银白色的色彩,有的学生能把已经感受到的色彩用画笔、线条勾画出来。如他们用绿色代表大地苏醒、万物生长的春天,用红笔表示炎热而茂盛的夏天,用金黄色把果实累累的秋天展现在眼前。这些五彩缤纷的画面,使音乐与色彩相应成趣,融图画与音乐为一体。

(11)启发联想与想象的方法

欣赏是一种与听觉、感知和联想、想象相结合的特殊的认识过程。“联想”是一种心理现象,它发生在两种不同但又有相似因素的事物之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音乐时,往往会使我们联想到听觉以外的事物上,这就是联想的结果。而想象是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它与联想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的想象力,引导他们能准确的体验音乐情感。由于作品的音乐表现手法不同,欣赏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活动也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①由描绘性(造型性)音乐所引起的联想。如教材中《百鸟朝凤》《可爱的动物》等。当然,描绘性音乐作品不是单纯得用模拟手法来写景,而往往是情景交融。

②由情节性音乐所引起的联想。由于音乐与文学内容的联系,有些标题音乐带有一定的情节,如《龟兔赛跑》《彼得与狼》等。对这类音乐的欣赏,应以文学、戏剧的题材内容以及乐曲的标题及文字说明为根据。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就成为连接音乐音响与情节内容的纽带。

③由音响感知与感情体验所引起的自由想象。有些音乐反映现实所采取的主要手段不是描绘性的,也不是情节性的,而是抒情性的。作者以音乐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感受,抒发感情;学生则凭借音响的感知来展开音乐的想象活动,来体验作品所表现的感情。

2.音乐学习四法。

江苏宜兴市实验小学徐建老师在音乐教学中运用音乐改革中乐教、乐学的原则和方法,把音乐学习的感受性、情景性、渗透性、创造性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多种素质,力求通过音乐教学,建立健全完美的心理结构。

(1)感受性学习

美育的本质是以情感人的教育,一切审美活动总是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它以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再从美育的另一个目的来研究,学生们在美的浸润中,还需要教给学生如何感知美、理解美,或者进一步地有欲望地来表现美、创造美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在学生感受美的过程中,教师就要随时把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渗透。

在音乐课上,我们让学生聆听生动、活泼的音乐寓言故事,听歌曲《小熊跳舞》,带给学生轻松、愉快的感觉。同时由故事引入,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学音乐的兴趣,让学生懂得创作歌曲《狐狸与乌鸦》说明了一个道理——爱听奉承话,就会上当受骗。在对比中自然领悟到“美”与“丑”的区别。又如在学唱歌曲时,让学生了解音乐的曲式和音的高低、强弱、快慢、音色等的变化,可使学生联系大森林中狡猾的狐狸饿着肚子找食吃的各情景及乌鸦上当后的心情……。通过以上的聆听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同时更加体现出音乐作品所描写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2)情景性学习

心理学家、生理学家把一种感官引起另一种感官的现象称为联觉。利用联觉这一心理现象,在音乐教学中突出背景性,创造一种听觉形象的联合体,设计创设一种美的情感范围,对于了解音乐本身的内涵,熏陶美的心灵,特别是对于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应注意运用图像、形体、画外音等多种形式,建立多纬度的立体背景。如大深山中的大树和狐狸洞,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狐狸和乌鸦的头饰,作好在音乐课上的使用,这样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从理论上来说,通过联觉效应,增强音乐的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歌词、旋律、创设情景的画面而进入意境,沉浸在大森林的美感之中。

(3)渗透性学习

以往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互不联系、相互割裂的教育教学,非但不能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合力的作用,而且还会影响其和谐度。只有加强横向渗透,互相联系,才能提高建立健全完美的心理结构的整体效应。”基于以上认识,把音乐带入语文王国,搞配乐故事、配乐朗读,把语文课本中的故事创作成歌曲,使音乐与文学融为一体,以增强美的感染力。配合美术教学让学生做头饰,着色彩,增强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懂得学唱了这首歌后应该懂得怎样的道理。以上这种渗透性联合的教学,使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操陶冶三者融为一体,有力的加速了学生健全和健康心理结构的形成。

(4)创造性学习

在音乐教学中,首先要给学生创造的机会。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拓他们的思路,变单一的机械教学为多样化创造性的形象思维教学,把音乐、舞蹈、语言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表演。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或创造活动,是提供首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思维和实践活动,创造心理是人的心理结构中的较高层次,是心理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进行创造性学习,开展创造性活动,将有助于优化人的心理结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人体的活动,让学生在亲自参加创作动作、语言的表演、演奏等大量活动中,直接去感受、体会音乐。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4 - 2020 cnrr.cn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
Processed in .0312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