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华夏网·艺术论坛 http://bbs.cnrr.cn/

中国大赛网是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多姿多彩的藏族民间舞蹈

1楼
筱诺 发表于:2009/10/28 13:59:37
 藏族自古以来就是喜歌善舞的民族,大自然造就了藏族人民优美的歌喉,矫健的体魄,悠久灿烂的高原农牧文化和劳动生活则是他们即兴歌舞创作的源泉。

    藏族民间舞蹈的分类

    藏族民间舞蹈可分为自娱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两大类,广场自娱性舞蹈主要有谐、卓、果谐等,表演性舞蹈主要包括堆谐、热巴、囊玛等。从流传的区域看,果谐、堆谐、朗玛谐等主要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流传在金沙江流域广大地区的主要歌舞形式主要有谐、卓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各类舞蹈正逐渐流行扩大至西藏全区及外省藏族居住区,并带有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

    藏族民间歌舞种类形式繁多,各类舞蹈在漫长的历史文化中经过群众的创作和濡染又因地区自然环境的不同而韵味不同、风格各异。如卓豪迈粗犷,谐柔美开朗,堆谐细腻精湛,果谐洒脱奔放等。但是作为一个民族舞蹈艺术的整体看,它的总体风格又是统一的,规律也是一致的。如“舞袖”成为藏族各类舞蹈中最常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上肢基本动作形式和表现手段,借助“舞袖”来表达舞蹈者的内心感情,烘托舞蹈气氛。另外膝部有规律的屈伸和颤动,也是藏族各类舞蹈均有的典型性动作。

    藏族民间舞蹈的总体风格
 
    藏族民间舞蹈是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融合而成的舞蹈艺术形式,其风格特点体现在舞蹈形象的动作刻画上,表现在伴唱曲调的旋律特征和歌词上,又因农区、牧区、林区、半农半牧区之不同,而增添了地域的文化色彩。

    藏族民间舞蹈体会的基本特征包括:松胯、弓腰、曲背(向前倾),这一体态特征既有受压迫的宗教心理痕迹,更主要来自劳动者为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身体协调,带有较强艺术性的创造,因此从舞蹈的角度看,又具有另外的一种美感,即劳动形成的身体各部分动感协调的美。藏族民间舞蹈体态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一顺边”,指的是舞蹈者以腰部为主动、手和脚同出一侧所形成的“一顺儿”舞蹈动律,成为一种高原特有的姿态优美,妩媚动人的体态特征。

    藏族民间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包括:膝部有连续不断、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和连绵柔韧的屈伸,形成了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这个“屈”除了要求颤膝外,也包括懈胯,由于这一律动的特点,使藏族民间舞蹈下肢主动,上肢松驰,形成自上而下,欲动先屈的动律特点,从而使舞蹈给人一种飘逸而又沉稳的感觉。

    藏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包括:舞蹈与歌唱艺术关系密切,形式多样。其表演形式大多为载歌载舞、有舞必歌、以歌伴舞、以乐伴舞、歌舞乐一体。

    藏族主要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藏族历史悠久,居住区域广阔,由于受古代唐、南昭、西域文化以及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劳动生产、风俗习惯的差异,民间舞蹈形式极为丰富多彩,风格韵味各有不同,又因为方言的关系,汉译音的不同,同一类型的民间舞蹈形式却又有着不同的名称。
卓,汉语称“锅庄”或“歌庄”,是藏语“果卓”的变音。卓,是藏语对舞蹈的一种泛称,同时,卓也是指劳动气息浓厚、粗犷豪迈的藏族古老歌舞的形式之一。

    卓是群众自娱性无伴奏音乐舞蹈,男女分别或混合站成弧形对唱而舞,表演时,舞者相互牵手,以便两队取齐,人数多时,可达二三百人,歌曲在卓中所起的作用很大,可用于互相问候,以歌提问、应答。歌词内容涉及广泛,有弘扬宗教的,有歌颂家乡的,有教导人们尊敬父母的,最常用的是一些描绘爱情的歌曲。词曲多为双句,长短不等。形式有一曲一舞,一般分为三段,开始平稳缓慢,曲调深精、舞姿矫健,中板舞姿粗犷奔放,快板飞腾激越。卓舞流行很广,种类繁多,风格不一,牧区“卓”的慢板以唱为主,快板部分节奏急促,有跳跃和翻身动作;林区“卓”以工布地区最为著名,其中有近似射箭和模拟飞鸟的动作;流传于后藏日喀则的“卓”,气势磅礴,技巧性强。“卓”区别于其它藏舞的最大特点是曲调辽阔深沉,节奏顿挫有力,生活劳动气息浓,动作幅度大,强健铿锵,表现出藏族舞蹈中一种憨厚、深沉的个性特征。

    谐,汉语称“弦子”,不同藏区的方言称作“叶”或“依”。谐是藏族历史上最悠久、最繁盛的歌舞艺术形式,源于四川巴塘,普遍流传于四川、西藏、云南、青海等藏族地区。谐以曲调优美、歌词秀丽、舞蹈动律松驰柔美著称。谐的曲调丰富,表演多样,不同的曲子配以不同的舞步,歌调多为六言四句,内容大多为歌颂爱情、劳动、家乡或自然景物等,它的表演形式是:男女各站一排围成圆圈,一男子拉着弦子(藏式二弦琴)在前领舞,随着弦子曲调人们边歌边舞边前进,队形时而向圈内聚拢,时而向外散开,舞蹈延绵流畅,活泼欢快,舞步多由靠、撩、拖、点、转等动作组成,与手臂动作的摆、掏、撩、甩等配合自如。“拖步”与“点步慢转”是常用的步法。传统曲目包括《古来亚木》、《色令令桑浪浪》、《孔雀吃水》、《龙子巴母》等。

    果谐,亦称“苟谐”、“戈谐”、“果日谐”等,是藏语不同的汉字记音。意为“围成圆圈跳舞”,又称为“圈舞”,为群众性自娱舞蹈。流传在西藏的阿里、日喀则、山南、江孜以及拉萨附近。果谐属于农牧区古老的歌舞形式,可在野外、村头或室内进行,人数不限,男女老幼皆可参加。

    果谐由慢、快两种不同速度的曲调与舞蹈组成,没有乐队伴奏,一般是男领歌一段,女合一段,一曲接一曲,连续不断,慢板称作“降谐”,意为“舒展的舞蹈”,曲调缓慢高亢,舞步舒展简单、稳重矫健,快板称作“久谐”,是“快速歌舞”之意,曲调热烈奔放,男子表演时常加入许多技巧性动作,动作多由踏、踢、悠、跳、转组成,舞姿奔放流畅,果谐的歌词多为六言四句,内容多描述生产劳动、习俗及赞美生活、爱情等方面,传统曲段包括《扎拉西伯》、《阿节宗巴》、《南杰杂山》、《羌巧拉》等。

    堆谐,汉语称“踢蹈舞”,“堆”是对雅鲁藏布江上游拉孜、定日、阿里一带的称呼,“堆谐”足指该地区与谐相似的舞蹈流传至拉萨、吕都、甘孜等地。逐渐演变为脚下打点的踢踏舞形式,并以拉萨地区最为盛行,又称“拉萨踢踏舞”。

    堆谐属于表演性较强的舞蹈形式,有音乐伴奏,具有固定的曲调与舞蹈结构程式,有固定的引子和尾声曲。正曲由“降谐”(慢板)和“觉谐”(快板)两部分组成,降谐曲调悠扬,以唱为主,舞蹈为辅;觉谐曲调欢快活泼,以舞蹈为主,歌唱为辅。舞蹈时膝部松驰,脚下灵活,以踢、踏、悠、跳等脚部动作跳出有规律和变化的各种节奏点来表达内心的感情。音乐节拍抑扬顿挫、舞步轻重缓急。舞蹈动作与复杂的节奏配合严谨,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形成堆谐朴实自如,轻捷灵活的风格特点。

    堆谐和一般流行的踢踏舞之不同,在于舞蹈的风格韵味和踢踏打点的方法上,堆谐多在乐曲的重拍或前半拍时抬起,弱拍或后半拍时踢踏打点,膝部松驰并富有弹性,与一般踢踏舞形成明显的区别。堆谐的节拍为4/4拍、2/4拍。打点的步法非常丰富,可以合着节拍形成5、7、9等连续的打点步法,每种步法多在节奏的弱拍时抬起,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堆谐的伴奏乐器常用六弦琴、铁胡、竹笛、串铃筹,传统曲目很多,内容多是歌颂宗教,反映生活及歌唱爱情等方面,主要有《欧西谷巴》、《所那这雄》、《松则亚拉》、《达娃秀奴》等曲目。

    热巴,藏语意为“流苏”,即辫穗,是由专业艺人在腰间系多根如穗辫似的“穗裙”,手持手铃、手鼓伴奏的表演性舞蹈,又称“铃鼓舞”。热巴最早盛行于西藏查绒地区,后来逐渐流传到昌都、邦达、工布、巴塘等地。热巴表演内容除舞蹈外,还有快板、对话、杂技等,其中的舞蹈表演可分为三部分:“铃鼓舞”,是主要的表演部分。由男艺人手持手铃和牦牛尾,女艺人右手持单柄手鼓,左手持长鼓槌击打。开场时,男女一起表演,男纵跳挥铃,女旋转击鼓,情绪欢腾热烈。然后,男艺人表演个人拿手技巧,如“躺身小蹦子”,“空转小蹦子”、“原 地跨腿转”等。“热巴弦子”,由女艺人放下长袖,在琴师带领下表演热情欢快的弦子舞蹈,风格热烈抒情,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朗吐达”,由艺人们戴着面具表演带故事情节的小节目,风趣幽默,传统曲目有《瑟巴干果》、《常水克波》等。

    囊玛,是指流传于西藏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地的一种结构庞大并包含诗、歌、舞、乐的综合型音乐舞蹈艺术样式。“囊玛”结构宏大,出引子(器乐演奏形式)、歌曲(组歌形式)、舞曲(舞蹈音乐)三部分组成。歌曲旋律典雅流畅,节奏舒展平缓,而舞曲音乐则急速欢快,奔放豪迈与歌曲部分形成鲜明对比。演唱时只作鞠躬之较小动作,演奏乐曲时演员停止歌唱,跳起热情奔放的快速舞步,脚在木板上以脚踢出明快的音响节奏。囊玛中的器乐合奏、歌曲和舞蹈伴奏时常使用的乐器包括竹笛、扎年琴、扬琴、藏胡琴、贴琴、根卡、串铃等。囊玛有专门曲调,流传下来的约有四五十首。囊玛是我国民族民间综合歌舞艺术形式的典型代表之一,具有较高的审美艺术价值。

    藏族民间舞蹈虽然长期受到宗教意识的影响,但它们真实反映了藏族人民的劳动生产、风俗习惯、恋爱婚姻的社会生活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无比深邃的舞蹈文化宝藏,随着时代的发展,必将闪烁出更加绚丽耀眼的光芒。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4 - 2020 cnrr.cn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
Processed in .0312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