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华夏网·艺术论坛 http://bbs.cnrr.cn/
博物馆“禁止拍照”,不合理!!? |
中国青年报 |
穆特怒了。“你不要再拍了,光不停地闪,使我不能集中精神演奏下去,请你离开。”6月19日晚,正在演奏音乐会最后一支曲目的小提琴家穆特突然收弓,表情肃穆地“请”一名不断用相机拍照的观众离开,演出因此中止了3分钟。 这个发生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穆特事件”,引起了全国特别是上海媒体的极大关注。东方网评论道:“这真是让每一个上海人都感到脸红的难堪。” 据悉,当这名观众被工作人员请出后,观众报以了热烈的掌声,而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穆特也破例加演了几个曲目。根据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搜狐新闻中心的联合调查(3484人参与)显示:71.2%的被访者支持穆特的做法,认为一些观众的素质确实有待提高,而认为穆特在小题大做者只有19.2%。 在报社工作的林哲一直是音乐会的“发烧友”,对于在音乐会上拍照,他表示非常反感。然而,也有一些人对这一规定表示不满:“我们花了那么多钱进来,至少要拍几张照片留纪念嘛!” “拍照留念”,这是很多人的真实想法。随着数码相机、DV以及照相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用影像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自权威机构的一项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国内的数码相机保有量为700万台,而在2004年底,这一数字仅为380万台,2003年仅为110万台,也就是说,数码相机的增速极快。 调查结果显示,71.0%的受访者有拍照的习惯。他们中,有94%左右的人喜欢在名胜古迹旅游时拍照留念,有70%左右的人喜欢在家庭、朋友聚会时拍照留念,还有45%左右的人喜欢在博物馆看展览时拍照留念。“现在越来越多的景点和博物馆都有‘禁止拍照’的牌子,有些可以理解,有些却完全没有必要。”公司职员小张喜欢旅游,也是个摄影爱好者,每到一处,他都希望拍照留念。 小张说,在“禁止拍照”的牌子面前,他会自己先做一番判断,“如果无关大雅,就会偷偷拍下来”。和小张一样,调查中记者发现,有四成左右的受访者在面对“禁止拍照”时,会选择“偷偷拍”或“关闭闪光灯拍照”。 值得注意的是,在“禁止拍照”的场合下,超过九成的受访者都遇到过有人随意照相的情况。 为什么会屡“禁”不止呢?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认为“禁止拍照”并不合理或者需要看情况再定,认为合理的比例仅占25%左右。摄影爱好者王伟杰向记者抱怨:“有些文物禁止拍照也就罢了,很多复制品、雕塑也禁止拍照,更有甚者,连超市、楼盘也禁止拍照,这都是些什么道理?” 无独有偶,就在今年的5月16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明确指出:博物馆“禁止拍照”的规定不合理,拍照对书画作品、藏品、文物的影响、损害可以忽略不计,不应该用“保护知识产权”来禁止参观者的拍照行为。 “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有关博物馆是否应该禁止拍照的讨论不绝于耳。而据记者了解,“禁止拍照”只是文博界业内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这个规定一是为了避免拍照时闪光灯对文物产生的损坏,二是从文物版权方面考虑,以防商业性拍照,三是考虑对其他观众的影响等。 记者从国家文物局了解到,对于文物的保护问题,文物局只在大范围作出规定,比如木结构建筑物、书画、丝织品、壁画等文物,容易受光照褪色,造成文物损坏,原则上不得拍摄,更不得使用闪光灯;而雕塑、青铜器、陶瓷和印章等不易受光照损坏的展品,原则上都是允许拍照的。 在法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罗浮宫里,展示着众多世界一流的文物珍品,以残缺美激发人们无限想像的断臂维纳斯、古埃及法老别致的石雕葬器、米开朗琪罗的雕塑等,都敞放着任人欣赏和拍照。维罗耐斯的《伽那的婚礼》、丢勒的《自画像》、安格尔的《土耳其浴》等油画名作,也仅仅是用一根一米线隔开,不是为了“禁止拍照”,而是防止人们用手触摸。 “罗浮宫从来都没有禁止参观者拍照,因为他们曾经做过实验,用闪光灯几十万次对文物进行照射,其破坏程度几乎为零。但在我国有些博物馆,一旦发现有游客拍照就大声呵斥,甚至动手撕人家的胶卷,直接影响了观众的热情。”童明康认为,博物馆再不能用保护文物、保护知识产权这样的托词,拒绝游客的合理要求了。(记者 黄少华) (此文仅系作者一己之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